第三章 在風雲突變中站穩腳跟(1 / 3)

他非常清楚:“將來誰都有可能當皇上,就是我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不可能當皇上!誰對我都不信任,我就隻能做到,在你們這個搖搖欲墜不平等的天平上,在最需要我的時候,我擱哪邊,哪邊就沉!我就起這個作用,權衡利弊!在關鍵的時刻,才能顯出我的本事來。平常我也不發言。”

做起關鍵作用的那個人

前麵我們講到,就在愛新覺羅·多爾袞已經坐到了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位置的時候,愛新覺羅·皇太極不幸於1643年9月21日病逝。

說起來,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得也是太突然了,白天還在辦公,晚上突然就死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突然去世呢?據我分析,主要是富貴病。也就是說,由於愛新覺羅·皇太極吃得太好而造成了身寬體胖,從而最終導致了愛新覺羅·皇太極中風而死。

一般而言,中風都是因為血太稠了,也就是我們講的吃得太好了。也難怪,中國的東北地區淨出產什麼人參、鹿茸等全世界最高級的補品,而且當時的滿洲人特別愛吃各種肉食,這就造成了滿洲人的食物結構單一。作為皇上的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好吃的就更多了,這就沒有辦法導致他不胖。你想讓愛新覺羅·皇太極不胖那是太困難了,你想讓愛新覺羅·皇太極不中風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當然,這中國曆史上,得富貴病而導致死亡的,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大清王朝的第一個,但不是最後一個。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後的典型,就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重孫子雍正皇帝——那純粹是好吃的吃多了撐死的。不然的話,雍正皇帝怎麼能夠隻坐了十幾年的江山就死了呢?這也太短了吧?

愛新覺羅·皇太極絲毫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五十來歲從政正當年的時候會突然死了。也正是因為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得太過於突然,就造成了他在根本就沒有來得及留下遺言——關於他死了之後誰來當皇帝的遺言——的情況下就突然死了。

不但愛新覺羅·皇太極本人沒有想到他死了之後誰來當皇帝,所有的大臣也沒有想到他死了之後誰來當皇帝。那麼,在這個時候,在愛新覺羅·皇太極沒有任何交代的情況下,我們依據什麼來選擇繼任皇帝到底是誰呢?我們隻能依據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父親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期的做法,來操作下一任皇帝的產生辦法。

中國的曆代帝王它的產生辦法無非就是以下兩種:一種是父死子繼,老子死了,兒子接班;另外一種呢,就是兄終弟及,哥哥死了,兄弟接班。

建立在以上這兩種考慮之上,我們說當時的愛新覺羅·皇太極死了以後,最有可能爭奪皇位的,主要有4個人選——當然,這4個人選裏麵有3個都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兒子。故而,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兒子們。

愛新覺羅·皇太極生前一共有11個兒子,這11個兒子當中有3個死於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前——也就是夭折了。留下來的有8個,在這8個兒子當中,到愛新覺羅·皇太極去世那天為止,繼妃烏拉那拉氏所生的愛新覺羅·豪格35歲,庶妃顏紮氏所生的輔國公愛新覺羅·葉布舒16歲,側妃葉赫那拉氏所生的承澤郡王愛新覺羅·碩塞16歲,庶妃納喇氏所生的鎮國公愛新覺羅·高塞6歲,庶妃伊爾根覺羅氏所生的輔國公愛新覺羅·常舒也是6歲,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所生的愛新覺羅·福臨5歲,庶妃克伊克勒氏所生的輔國公愛新覺羅·韜塞4歲,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所生的襄親王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2歲。

在上述8人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3個人可圈可點:一個就是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他雖然說是側妃生的,但他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長子,年齡最大,35歲;第二個就是愛新覺羅·福臨,雖然說此時的愛新覺羅·福臨才5歲,但是他的媽媽莊妃博爾濟吉特氏是最受愛新覺羅·皇太極寵愛的;還有一位就是2歲的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他的媽媽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是愛新覺羅·皇太極所有的妃子中地位最高的,要比莊妃高兩個級別。因此我們說,從理論上講,當時有權力、有資格能繼承皇位的,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兒子們主要就是上述三人。

除了這三人之外,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兄終弟及也是皇帝繼位的一種方式——愛新覺羅·多爾袞也是最有資格的。

當時的人們,都看好誰呢?大家的想法不一樣,有的人看好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長子愛新覺羅·豪格。有的人看好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同父異母兄弟愛新覺羅·多爾袞。誰都沒有想過愛新覺羅·福臨是最佳人選。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就更別提了,他的媽媽曾經嫁過兩任丈夫,愛新覺羅·皇太極畢竟是她的第二任丈夫,生下來的孩子繼位的可能性不大。故而,下麵的我們就該開始分析愛新覺羅·豪格和愛新覺羅·多爾袞這兩個人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了。

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的有利條件主要是:

第一,正值英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生前共有11個兒子,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長子,出生於1609年,比愛新覺羅·多爾袞還要大3歲,現年35歲,正值壯年。

第二,人才出眾。史稱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容貌不凡,有弓馬才”,“英毅,多智略”。

第三,功勳卓著。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久經戰陣,屢獲軍功。早在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期,愛新覺羅·豪格就兩次參加征服蒙古的戰役,因功被授予貝勒。其父愛新覺羅·皇太極繼位為大汗後,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先後主持或參加了九次攻明之役,其所率領的軍隊曾經先後襲擾過山西、山東等地。除了這九次攻明之役外,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還參加了三次征服蒙古各部的戰役和一次征服朝鮮的戰役。其中,他還參加了讓愛新覺羅·多爾袞揚名立萬的那次收服察哈爾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後和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的戰役。在那次戰役中,愛新覺羅·多爾袞還得到了那枚傳國玉璽。1636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後,愛新覺羅·豪格被晉封為肅親王,掌管戶部事務,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

第四,三旗效忠。愛新覺羅·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大臣擁護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繼位,尤其是兩黃旗的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正藍旗原來屬於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五兒子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共有21個牛錄。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出生於1586年,比愛新覺羅·皇太極還要大6歲。但此人人品不好,曾經親自殺掉了自己的母親。後來在1632年愛新覺羅·皇太極設計殺掉了愛新覺羅·莽古爾泰。他所掌管的正藍旗也由愛新覺羅·皇太極直接接管。

愛新覺羅·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於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繼位。

現在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應該承襲了愛新覺羅·皇太極親自掌管的三個旗:兩個黃旗和一個正藍旗共計61個牛錄——我們現在仍然按照原來的滿洲八旗計算,愛新覺羅·皇太極時期新成立的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打勝八旗還沒有什麼發言權!

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

現在,我們該來了解一下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優勢了。

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現在掌管著鑲白旗。鑲白旗原有30個牛錄。他在17年前與愛新覺羅·皇太極爭奪汗位失敗。現在,他可不想讓17年前的悲劇再度重演。

現在,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主要是:

第一,正值英年。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弟弟,時年32歲。

第二,受父鍾愛。曆史記載,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曾留下遺言:九王子(愛新覺羅·多爾袞)當立而年幼,由愛新覺羅·代善攝位。而愛新覺羅·代善鑒於當時情勢,轉而擁立愛新覺羅·皇太極。

第三,兄弟齊心。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兄弟和他們所領導的兩個白旗。其中,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哥哥英郡王愛新覺羅·阿濟格,鑲白旗的30個牛錄中有他的一半;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弟弟愛新覺羅·豫郡王多鐸,掌管著正白旗35個牛錄,他所掌管的正白旗是八旗中最大的一旗。因此,在有權力參與討論未來皇位繼承人的7個親王、郡王中,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兄弟已經占了3個席位——至少65個牛錄的支持。就這一點來說,是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遠遠不能比擬的。

第四,功勳卓著。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多次統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英勇善戰,屢立大功,功勳卓著。關於這些,我們前麵的內容裏麵曾經多次涉及,這裏從略!

第五,經驗豐富。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有過17年前爭奪汗位失敗的教訓。17年前的教訓應該已經成為了經驗!17年來,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已經增長了不少的才幹,智慧過人。對於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來講,用“睿”這個漢字裏麵代表聰明的意思的詞彙來形容他,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現在,對於交戰雙方我們已經有了簡單的了解。我們知道,按照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遺詔規定,皇位的繼承要由滿洲貴族來討論。那麼,具備什麼條件的人才算得上是滿洲貴族呢?也就是說,什麼人才能夠有資格討論皇位的繼承人問題呢?

這裏的滿洲貴族,實際上指的是在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期被封為貝勒的人。到了愛新覺羅·皇太極統治時期,貝勒一詞被固定用於支持滿洲的蒙古族上層統治者。因此,這裏的滿洲貴族,實際上指的是在愛新覺羅·皇太極統治時期被封為親王和郡王的人。

在愛新覺羅·皇太極統治時期被封為親王和郡王的人,此時主要有7個人。4個親王: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三位郡王,英郡王愛新覺羅·阿濟格、豫郡王愛新覺羅·多鐸和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

在這7個人中,已經有愛新覺羅·多爾袞三兄弟及其領導的兩個白旗65個牛錄表示公開支持愛新覺羅·多爾袞了;愛新覺羅·豪格也表示一定要參加皇位的爭奪,而且愛新覺羅·豪格一方也已經得到了兩個黃旗和一個藍旗共3個旗61個牛錄的支持。此時的雙方應該說是勢均力敵!

因此,最終命運的決定權又落到了另外3個人的手中了。現在我們知道,我們該來分析一下另外三個人的想法了——因為他們的決定現在是最為關鍵的了!

這3個人,有兩個親王: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一個郡王: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3個人,三種想法。

我們就從最年輕、最氣盛、最能夠善於表達自己的感覺的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開始說起。那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是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孫子,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的父親是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三兒子愛新覺羅·薩哈璘。

提起愛新覺羅·薩哈璘,我們都並不陌生,我們知道這個人是愛新覺羅·皇太極能夠擔任大汗的一個大功臣。在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死後,如果沒有愛新覺羅·薩哈璘和愛新覺羅·薩哈璘的哥哥愛新覺羅·嶽讬全力以赴的支持,愛新覺羅·皇太極根本就當不上那個大汗。也就是說,愛新覺羅·皇太極擔任了大汗,全有賴於愛新覺羅·薩哈璘所賜,愛新覺羅·皇太極非常清楚這一點。

那個時候的愛新覺羅·皇太極,可不是一個過河拆橋的人。所以,愛新覺羅·皇太極對於愛新覺羅·薩哈璘那可是非常好,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互相非常信任。但是,不幸得很,愛新覺羅·薩哈璘在愛新覺羅·皇太極繼位為大汗後不久就死了。

愛新覺羅·薩哈璘死了以後,不知道什麼原因,我想,更多的可能是恨鐵不成鋼的原因,愛新覺羅·皇太極一直看不上愛新覺羅·薩哈璘的這個兒子愛新覺羅·阿達禮!他就覺得你愛新覺羅·阿達禮不行,你比你爸爸愛新覺羅·薩哈璘差遠了。

很有可能是覺得太親的緣故,所以愛新覺羅·皇太極就經常教訓愛新覺羅·阿達禮。結果呢,在愛新覺羅·阿達禮的內心世界,就產生了一種濃厚的逆反心理:你愛新覺羅·皇太極越教訓我,我愛新覺羅·阿達禮越不聽你的話,我越恨你愛新覺羅·皇太極。最後就造成下麵的這種結果:兩個人就是仇人見麵分外眼紅。

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曾經多次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宣稱,一旦將來你死了,我一定擁護愛新覺羅·多爾袞當皇帝。愛新覺羅·阿達禮他從來不隱諱自己的觀點,我擁護愛新覺羅·多爾袞。

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與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這兩個人走到一起了。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這邊是4個人兩個旗了。現在,我們的問題在於: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優勢占盡了嗎?

答案是非常顯然的: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優勢還沒有占盡。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我們,還需要認真地思考一下另外兩個人——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和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想法。

對於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這個人,我們似乎很陌生。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這個人,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弟弟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的第六個兒子。我說到這兒,有人想起來了,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弟弟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的長子不是叫愛新覺羅·阿敏嗎?對啊,愛新覺羅·阿敏是滿洲八旗中第二大那個旗,鑲藍旗的頭兒,他手下應該有33的牛錄。後來呢?愛新覺羅·皇太極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所以呢,在1629年就下令說這個愛新覺羅·阿敏你有16大罪狀——我就不明白了,他們這些人一說誰誰有多少罪狀的時候能羅列出來好多好多,也不知怎麼那麼多罪狀——你得下台,我得給你關進監獄去。結果這個愛新覺羅·阿敏就被軟禁起來了,也沒死,就被關進一個屋子裏頭,有吃有喝,最後在11年之後的1640年才死掉。此後的愛新覺羅·皇太極,又想千方、設百計地把愛新覺羅·莽古爾泰領導的正藍旗也奪到自己手裏了。

此時的愛新覺羅·皇太極手裏已經掌控了4個旗的兵力了。但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知道,滿清一共8個旗,自己直接掌控4個旗,也太不合適了,這肯定會引起滿清八旗內部的分裂。所以,當正藍旗被愛新覺羅·皇太極奪到自己手裏以後,他自己就直接擔任了正藍旗的頭兒。而鑲藍旗交給誰來控製呢?愛新覺羅·皇太極就想起了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愛新覺羅·皇太極為什麼會想起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來了呢?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這個人,表麵上說他是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的兒子,但自從愛新覺羅·舒爾哈齊死了以後,他一直就被寄托在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家。他比愛新覺羅·皇太極小7歲,所以他是跟愛新覺羅·皇太極一塊兒長大的玩伴。所以,愛新覺羅·皇太極把愛新覺羅·阿敏除去以後,馬上就把愛新覺羅·阿敏的33個牛錄的鑲藍旗轉送給了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也沒什麼功,轉眼之間就當上了鄭親王,還領導33個牛錄,一個旗。我昨天是什麼都不是,我今天就是四大親王中的一個,一個滿清八旗中人數第二多的旗就歸我了?這誰給的?愛新覺羅·皇太極給的啊!

你不能知恩不報不是?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也是基於這種想法,他就認為,將來的皇位繼承人誰都可以,但我就一個條件:得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兒子。他非常清楚:“將來誰都有可能當皇上,就是我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不可能當皇上!誰對我都不信任,我就隻能做到,在你們這個搖搖欲墜不平等的天平上,在最需要我的時候,我擱哪邊,哪邊就沉!我就起這個作用,權衡利弊!在關鍵的時刻,才能顯出我的本事來。平常我也不發言。”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他可不正,他是老謀深算,老奸巨猾,他的主意到現在我們沒有判定清楚。現在,我們來看看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想法。

我們講過多次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這個人,他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二兒子——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長子早就被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給殺掉了。所以,實際上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也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長子,大阿哥。17年前,愛新覺羅·代善就曾經參與過汗位爭奪戰。甚至更早一點,他還曾經擔任過未來的汗位繼承人。但是,由於他自己不注意小節,最後讓人家抓住了把柄,被人家陷害,自己一家什麼也沒撈著。而且,在愛新覺羅·皇太極繼位以後,自己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現在已經不成樣子了:自己已經六十多歲,自己最欣賞的兩個兒子,長子愛新覺羅·嶽讬死了,三子愛新覺羅·薩哈璘死了,二子愛新覺羅·碩讬自己不喜歡,四子愛新覺羅·滿達海還小呢,哎呀,這代人是沒戲了。第三代人愛新覺羅·阿達禮和旗主愛新覺羅·羅洛渾雖然不甘為人後,但是總是讓愛新覺羅·皇太極瞧不起,愛新覺羅·皇太極總是借故找茬教育他們,也不知道他的教育是出自發自內心的支持,還是他想殺殺我們兩個紅旗的銳氣。

現在,對於兩個紅旗的首領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來說,他自己的心已經老了。人六十多歲老不老咱不敢說,但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心已經老了,他什麼想法都沒有,他並不想在未來的皇位爭奪戰中施展施展自己的才華,他能做到的就是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以他的資力,以他們兩個紅旗的實力,他們支持誰,誰就會取得勝利。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在未來的皇位爭奪戰中,似乎已經是占盡了優勢:7個有投票權的人中,他已經得到了4個人的支持;在8個旗中,他已經得到了兩個多旗的支持——這兩個旗是兩個白旗,這個多指的是兩個黃旗和藍旗中的一些人。這是為什麼呢?長期的征戰中,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和別人形成了深厚的友誼。我們說,還有兩個人態度不明朗。這兩個人,一個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一個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我們可以看出,愛新覺羅·多爾袞似乎應該是具有優勢的,但為什麼最終的結果,愛新覺羅·多爾袞沒有取勝呢?是不是莊妃在這裏麵做了什麼文章呢?

愛新覺羅·皇太極去世的時候,愛新覺羅·福臨五歲,此時的莊妃做夢就想:哎呀,母以子貴,我什麼時候讓我的兒子繼承皇位呢?說起來容易,事實上哪兒那麼容易啊?愛新覺羅·皇太極8個兒子,有5個都比愛新覺羅·福臨大。

這5個人是愛新覺羅·豪格35歲,愛新覺羅·葉布舒與愛新覺羅·和塞16歲,愛新覺羅·高塞和愛新覺羅·常舒6歲,莊妃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在8個兒子當中排第六,這是從年齡上來說。若從地位上來說,比愛新覺羅·福臨小兩歲的愛新覺羅·博穆博果爾的媽媽比莊妃要高三個等級。哪兒就輪到莊妃的兒子當皇上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說,說實話,莊妃也就是想想,也就是做夢的時候想想:哎呀,這個皇上要是我兒子多好啊?她知道,她當時的想法,純粹就是一個夢想而已!愛新覺羅·豪格與愛新覺羅·多爾袞,哪個都不是好惹的。誰會心甘情願把權力交給她啊?所以,她的想法此時我們說不足為奇。

但是,講到這兒,我們就要清楚一個問題,大清王朝的皇位爭奪戰,雖然說很激烈,但是並不悲慘。很激烈但不悲慘,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應該說有三個方麵。

第一方麵,我們要清楚,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這一點,在大清朝所有的人中都清楚。而這個少數民族滿洲人,它的前身女真人曾經建立過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金,結果那個政權在中原沒有占據多久以後就被後起之秀的蒙古政權消滅。而後金政權及由後金政權易名而來的大清王朝則是滿洲人及其前身女真人建立的第二個少數民族政權。這個政權,它正在夢寐以求統一中國——而這,才是擺在愛新覺羅·多爾袞和愛新覺羅·豪格兩個人麵前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愛新覺羅·多爾袞對這點非常清楚,愛新覺羅·豪格對這點也非常清楚。

第二方麵,我們還要清楚的是,到1643年,大明王朝已經危在旦夕: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已經對大明王朝形成了絕對的威脅。其中,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與崇禎皇帝的大明王朝雙方的決戰即將開始。在這個時候,大清王朝正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最佳時期。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愛新覺羅·豪格和愛新覺羅·多爾袞都可以決裂,但是唯有1643年大順政權與大明王朝雙方決戰在即的這個關鍵時刻,愛新覺羅·豪格和愛新覺羅·多爾袞兩個人誰也不能決裂。因為,此時的他們都知道,勝利就在前麵。所以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就知道,愛新覺羅·豪格和愛新覺羅·多爾袞兩個人之間的這場爭奪,必將是非常激烈但並不悲慘的,因為他們絕對不會出現你死我活的鬥爭,他們絕對不會犯一個隻有在王朝末期才能出現的事情,才能出現的錯誤。大清,這個王朝剛剛建立,他們不可能像大明王朝後期那樣,出現那種腐敗現象。

無論是滿洲上層的貴族,還是普普通通的八旗官兵,他們都不希望愛新覺羅·豪格和愛新覺羅·多爾袞兩個人之間的這場爭奪,帶有濃重的血腥味道;他們並不希望在激烈的爭奪後出現你死我活或者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麵。這裏的漁翁有兩個:一是明王朝——大清朝的死對頭;二是李自成。

因此,建立在這兩點的基礎之上,我們還要明確交戰雙方各自的劣勢。

主動出擊者愛新覺羅·豪格的劣勢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真正支持者少。愛新覺羅·豪格在有決定權的7個滿洲貴族中間得到的支持少,除了他自己之外再沒有人明確表示支持他。

第二,黃旗目的不純。兩個黃旗之所以明確表示支持愛新覺羅·豪格的目的不純,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愛新覺羅·豪格繼位的目的,實際上是繼續保持兩黃旗在八旗中的優越地位——注意,僅此而已。如果有人能夠有辦法確保兩個黃旗的優勢地位的話,實際上放棄支持愛新覺羅·豪格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兩個黃旗的真正想法實際上是與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想法不謀而合的。

第三,自己缺乏經驗。愛新覺羅·豪格從來沒有過爭奪最高領導權的經驗——在這方麵,他明顯弱於比他小3歲的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爾袞有過17年前爭奪汗位失敗的教訓,17年來他成熟了不少——這17年來,愛新覺羅·多爾袞淨長心眼了!愛新覺羅·豪格與他相比,是明顯落後的。愛新覺羅·豪格雖然比愛新覺羅·多爾袞大,但是他隻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長子,涉世經驗不多。

第四,缺乏軍隊支持。愛新覺羅·豪格在軍隊中的支持者不如愛新覺羅·多爾袞多。17年來,愛新覺羅·多爾袞參與了大量的戰役的指揮工作,得到了八旗子弟很多人的佩服;而愛新覺羅·豪格在這方麵,劣勢明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愛新覺羅·豪格在皇位爭奪戰中,不但不會一帆風順,而且還隨時有失敗的危險。9月26日(這一天是陰曆八月十四日,中秋節的前一天)黎明,兩個黃旗率先動手——因為他們知道“笨鳥先飛”的道理,所以他們采取了“先下手的為強,後下手的遭殃”的“主動出擊,先聲奪人”的戰略戰術。

愛新覺羅·豪格不會成功,這是曆史已經證明了的。問題在於,愛新覺羅·豪格是怎麼失敗的呢?會不會出現下麵這種可能:沒有兒子的愛新覺羅·多爾袞與已經給皇太極生了兒子的莊妃聯合起來,打敗了愛新覺羅·豪格呢?

可是,愛新覺羅·多爾袞也沒有成功,這是為什麼呢?也就是說,為什麼會出現兩敗俱傷的情況呢?是不是愛新覺羅·多爾袞為了莊妃這個美人,就主動放棄了江山呢?

話說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後不久,索尼、鼇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這8個兩黃旗中的傑出人物,一起帶領著好幾十個兩黃旗各個牛錄的首領,直奔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家,企圖策劃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為帝。

其中,索尼、圖賴和鼇拜是這8個人中的核心人物。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索尼。

索尼出生於1600年,一生經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是大清王朝的開國勳臣。索尼在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治時期,一直擔任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手下的一等侍衛,戰功卓著。愛新覺羅·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的1631年,索尼升任吏部啟心郎。

先簡單介紹一下啟心郎這個官職。愛新覺羅·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仿照明製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由貝勒1人總理部務,下設滿承政2人,蒙、漢承政各1人,參政8人,啟心郎1人。這個官職三品的啟心郎的職責是:見管部事貝勒所行不善,應啟迪其心忠勤國事,因而對管部事的貝勒有所約束。也就是說,啟心郎這個官職是約束各部的最高長官的。

愛新覺羅·皇太極去世之前,索尼因功被晉升為三等甲喇章京,成為維護八旗內部穩定局麵的一個重要人物。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這個時候的赫舍裏索尼足智多謀,“商議大事,無出索尼者。”

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圖賴和鼇拜。

根據《清太祖實錄》記載,1588年(也就是明神宗萬曆十六年)載“有蘇完部長索爾果率本部軍民來歸……又棟鄂部長克轍孫何和裏亦率本部軍民來歸……又雅爾古部長扈拉胡殺兄弟族眾率軍民來歸……太祖遂招徠環滿洲而居者”。

這個建州女真蘇完部的首領索爾果是誰呢?他呀,是圖賴和鼇拜的爺爺,他在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的第六年,也就是1588年率全部五百餘戶部眾歸順了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563年出生的費英東從小習武,驍勇而精於騎射,12歲就能拉開十餘石的強弓。1588年春,索爾果帶領蘇完部五百餘戶歸順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見少年的費英東英氣逼人,十分喜愛;八旗建製以後,費英東隸屬滿洲鑲黃旗。

費英東的初次征戰是討伐瓦爾喀部,這一戰中他身先士卒,取噶佳路(路為明代女真各部的一個單位),殺死瓦爾喀噶佳路長阿球。

1598年春,費英東同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長子愛新覺羅·褚英率軍一千再征瓦爾喀,攻克安楚拉庫路,圍困瓦爾喀部村屯二十餘個。不久,瓦爾喀部首領額果裏率領部眾投降。

1607年春,海西女真中強大的烏拉部侵擾斐優城,城主兌沁抵擋不住,向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求援,請求將其領地內的軍民遷入建州領地,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命其弟貝勒愛新覺羅·舒爾哈齊與費英東、扈爾漢帶兵保護。扈爾漢率領斐優城300戶先行,遭遇烏拉部的追擊,正在相持不下的時候,費英東率領建州兵趕到,殺退了烏拉部。

1607年夏,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討伐東海女真的渥集部,費英東率本部人馬連續攻占了渥集部的多個地方,並俘虜兩千多人,立下頭等戰功。

1611年夏,費英東又與阿巴泰等人攻占渥集部的多個地方,並迫使渥集部投降,建州女真的力量更加壯大。

兩年後的1613年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集中力量討伐強敵——東海女真的烏拉部,建州諸貝勒大臣拚死力戰,費英東首先攻占了烏拉部的城門,建州大軍趁勢入城,烏拉部投降。隨著烏拉部的投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了後金政權,任命費英東、額亦都、扈爾漢、何和禮、安費揚古為五大臣,並將自己的孫女(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長子愛新覺羅·禇英之女)下嫁費英東為妻。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費英東率鑲黃旗本部兵馬擊潰開源總兵馬林的軍隊。攻打撫順的時候,明守軍火炮競發,結果費英東的戰馬受到驚嚇,落荒而走,兵士們見主將不在,便紛紛退卻。突然,費英東猶如旋風般地勒馬而回,一邊急馳,一邊大呼:“我建州無敗退之將,隻有戰死之將!”指揮軍兵齊頭並進繼續攻城,最後終於破城。觀敵瞭陣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目睹這一切,脫口讚歎:“此真萬人敵也!”

更值得一提的是滅葉赫一仗,當時費英東在葉赫城下一馬當先地率軍攻城,但遇到葉赫部的頑強抵抗,飛石投火,使得其城久攻不下!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見傷亡太大,便命人傳令費英東撤退,費英東急了,說:“我們的人已經攻到城下了!這個時候怎能退兵?繼續攻城!”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後麵不見退軍,便又派人傳令,費英東又說:“我們的人已經爬上城牆了!繼續攻城!有罪我一人擔著!”還沒等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下達第三次撤退命令的時候,費英東已經占領了葉赫城——費英東和皇太極一起捉獲了葉赫部的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再度感歎地說:“費英東真乃萬人敵也!”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命費英東佐理政事,授官紮爾固齊(聽訟治民之官),是開國五大臣之一。

1620年春,費英東結束了他戎馬征戰的一生,享年57歲。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親自守靈,痛哭不止,直至深夜。以後,隻要有機會路過費英東的墓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均要親自奠酒,老淚縱橫。1629年,愛新覺羅·皇太極建太祖陵畢,特遷費英東靈柩前來陪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皇太極還追封費英東為直義公,配享太廟;順治皇帝又追封他世爵位三等公;康熙皇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立碑紀勳;雍正皇帝追加封號信勇公;乾隆皇帝晉費英東世爵一等公,子孫世襲罔替。

1601年出生的圖賴是費英東的第七個兒子。滿洲正黃旗(圖賴初屬鑲黃旗,後來與他哥哥納蓋、弟弟蘇完顏改屬正黃旗),清初著名戰將。

1627年,圖賴開始參與後金與明朝爭奪東北的戰役。1630年,圖賴晉升為世職遊擊。1631年,圖賴隨皇太極包圍大淩河城,圖賴奉命與南禇、哈薩克哈埋伏於兩旗防地間,保衛出外砍柴的人,等明軍出來襲擊砍柴人時趁機攻入城。當明軍剛出城時,圖賴求戰心切,就領兵出擊,其他伏兵也隻能出擊,愛新覺羅·多爾袞也督兵猛攻。但兵多地窄,隻能下馬步戰,而城中守軍放炮石阻擋清兵。結果清軍大敗,多名副將戰死,圖賴也受傷敗退。愛新覺羅·皇太極為此大怒,不準眾臣去探視圖賴。揚古利、鞏阿岱前去慰問圖賴,遭愛新覺羅·皇太極嚴厲斥責。之後明軍張春率兵4萬救援,圖賴率右翼軍衝入敵陣,大敗明軍,張春被俘,也算是立功贖罪吧。

1633年,圖賴隨軍攻打明朝,“徇大同,攻朔州,拔靈邱”,因功晉封世職二等。1634年,圖賴隨同多鐸攻打明朝。到達廣寧後,圖賴與阿山率400人為先鋒,向錦州進軍,明將劉應選帶領3000人予以阻擊。圖賴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擊斃劉應選,破其軍。之後因軍功很受寵愛,1637年被授為議政大臣。1638年,圖賴隨同嶽讬進攻明朝,大敗明軍,因功晉升三等梅勒章京。

“章京”一詞來自滿語jang gin,而jang gin又是從漢語中借用的“將軍”。三等梅勒章京,就是副將的意思,相當於後來的副都統。到了後來,清朝政府的四品文書官員被稱為“章京”,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家高級公務員。再到了後來,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也稱章京,為堂官的重要助手。軍機處章京被稱為小軍機。軍機章京一般為五六品,領班章京為從三品或正四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分為四級,最初滿漢各8人,以後人數逐漸增加。而在平時的時候,在滿族官員中,“章京”又是下級對上級自稱的稱謂。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弟子”“學生”等。

1641年,圖賴隨濟爾哈朗圍困錦州,當時清軍內應吳巴什等被祖大壽發現,圖賴帶兵攻入外城將吳巴什等救出。之後又大破杏山、鬆山援軍,攻克塔山、杏山兩城。圖賴因此晉升一等梅勒章京。一等梅勒章京,相當於我們後來所說的都統或將軍。1643年,圖賴又攻克中後所(吳三桂的家鄉)、前屯衛,晉升三等昂幫章京。三等昂幫章京,也相當於我們後來所說的都統或將軍,但是地位要比上麵說的一等梅勒章京高些。

鼇拜的父親偉齊,係費英東的九弟!鼇拜是偉齊的第三個兒子。

鼇拜這個名字在官修史書當中首次出現,是在官修的《清太宗實錄》中的皇太極天聰六年——1632年!在這一年的《清太宗實錄》中,記載著鼇拜等人“自明界捉生還。獲蒙古人五、漢人三十、牲畜三十二。上命即以所獲賞之”的內容。我們據此推斷出,鼇拜的出生時間應該在1610年左右!我們還說,這個年齡才立功的人,在清朝初年的大臣中間,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了!

1634年,鼇拜成為愛新覺羅·皇太極所領鑲黃旗的巴牙喇甲喇章京。

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的1636年當年,愛新覺羅·皇太極命令八旗軍隊第二次出征朝鮮!正是這次戰役,促使鼇拜完成了從一個出身名門的小角色到“巴圖魯”——戰神的轉變過程!

愛新覺羅·皇太極對鼇拜的表現十分高興,提升他為三等梅勒章京,賜號“巴圖魯”,加世襲六次,準再襲十二次。此後,根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盡管皇太極發現了鼇拜有獨斷專橫、蠻不講理的缺點,還是信任有加!鼇拜對愛新覺羅·皇太極則更是忠心耿耿,對於自己護軍首領的職責也是勤勉有加。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說說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後不久,索尼、鼇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這八個兩黃旗中的傑出人物,一起帶領著好幾十個兩黃旗各個牛錄的首領,直奔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家,企圖策劃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為帝一事。

在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的授意下,上述八人歃血為盟,結成了八拜之交。隨後,這8個人又在愛新覺羅·豪格的授意之下,前腳出了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的家門,後腳就跑到了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家。

此時此刻的這8個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還有什麼人能夠支持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的話,那就非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莫屬了。

話說這八8個人到了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家之後,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對他們熱情寒暄之後表示:我肯定會支持皇上的兒子的,你們就放心吧。不過呢,還要爭取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同意,才可以做到讓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當皇上的。這8個人一看,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過於老奸巨猾,咱們的企圖,沒戲!算了,走吧。

他們的動向我們暫且放下不提。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這邊。

集中精力完成首要任務

時間已經到了1643年9月25日深夜,誰都清楚,這是皇位爭奪戰前的最後一夜。

1643年9月25日深夜,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家也在上演著與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家幾乎完全類似的一幕: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哥哥愛新覺羅·阿濟格、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弟弟愛新覺羅·多鐸和好幾十個兩白旗各個牛錄的首領一起,居然還有極個別的兩黃旗的牛錄的首領,還有一個藍旗的牛錄的首領,都齊集在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家,一邊給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跪著,一邊齊聲說道:明天您一定要當皇上,我們在這裏求您了,這個時候的咱們,該到了當仁不讓的時候了。

看出來了吧,此時此刻,爭奪大清王朝皇位繼承權的雙方各不相讓,形勢極為緊張。大清王朝處在危急之中,隨時有發生混戰、發生內訌的可能。如果任何一方人馬處理得不得當,大清王朝可能就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小小的浪花而已,很快就會煙消雲散了。

此時此刻的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再沒有人比他更想當皇上的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畢竟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無愧於這個“睿”字。他知道,我要當皇帝,但是絕對不能到了雙方為了爭奪大清王朝皇位繼承權而打起來的地步。故而,他必須得算一算:哦,我這邊肯定是絕對優勢啊!

一宿無話。我們直接過渡到第二天,也就是9月26日——早晨。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死後第五日,也就是1643年9月26日的淩晨,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英郡王愛新覺羅·阿濟格、豫郡王愛新覺羅·多鐸和穎郡王愛新覺羅·阿達禮一行七人,陸陸續續進入了會場。

這個會場在哪兒呢?就在今天沈陽故宮的崇政殿的東廂房。當時,今天的沈陽故宮的崇政殿的正房,停放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屍體,故而這一行七人開會的會場隻能在今天的沈陽故宮的崇政殿的東廂房。

話說一行七人正在魚貫而入時,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走在了這一行七人的最後的位置上。正當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臨進門之時,突然之間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臨一回身,他看到了自從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期就一直擔任宮廷侍衛的時任三等甲喇章京的索尼。

此時的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隨口就問了索尼一句話:“哎,我說老弟,你們兩黃旗昨天晚上商量得怎麼樣啊?你們最終決定推舉誰當咱們大清王朝的皇上啊?你們兩黃旗有什麼打算呢?”

索尼冷冷地說:“先皇有兒子在,誰也別想立別人;隻要不立先皇的兒子,我們兩黃旗就集體反水。你看著辦吧。”

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一聽,馬上就回答說:“好啊!”

您聽出來了嗎?這索尼是話中有話啊!他索尼已經給自己留了後手:先皇有兒子在——頭一天八拜之交呢,那個時候是非愛新覺羅·豪格不可的,現在變成非兒子不可了。

好啊!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心,放回了他該待的地兒,進到了會場之內。

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進到會場以後,就在會議即將開始,被公推為會議主持人的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剛要說話的一刹那,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一派的兩個人——一個是鼇拜,一個是索尼——跨前一步就站了出來,說:“立皇子。”

此時此刻,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不緊不慢、慢條斯理地,還頗為有些冷嘲熱諷地看著他們說:“靠邊站!這是我們七個親王和郡王開會的地方,你們算是什麼東西?滾了出去!這裏沒有你說話的地方!出去!”

就這樣,在這種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輕而易舉地就把這兩個人給攆出門了。

這個時候,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說:“禮親王,您歲數最大,您資曆最老,這裏隻有您過了60歲,您主持會議吧。”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說:“那我就主持會議?”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說:“好!”

於是乎,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坐在主席台前,說:“雙方發言吧。”

愛新覺羅·多鐸到底還是愛新覺羅·多爾袞的親弟弟,人家是兄弟同心,另外,愛新覺羅·多鐸到底還是年輕氣盛,人家都沒發言呢,他自己第一個就上前發言:“立我哥哥,這就得我哥哥當皇上,我哥哥那年就應該當而沒當,這回輪也得輪到我哥哥了,誰有什麼反對意見,朝我說,就得我哥哥當皇上。”

愛新覺羅·多爾袞說:“別,你別那麼說,咱們先開會,你先待會兒說行不行?”愛新覺羅·多鐸說:“你不想當那就立我,當年太祖遺詔裏頭,好幾個人都能當皇上,裏麵也說到我了,我也可以當皇上,你要不當我當,反正這個皇上得咱家人當。”

愛新覺羅·多爾袞說:“你下去下去,光你在太祖遺詔裏啊?肅親王也在太祖遺詔裏——肅親王指愛新覺羅·豪格——你、我、肅親王都在太祖遺詔裏,咱們都有權,咱們是平等的,你下去,別瞎說。”

愛新覺羅·多爾袞這個時候直接就把矛頭指向鄭親王:“我說鄭親王,您是什麼想法啊?”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說:“我主張立皇子。”

愛新覺羅·多爾袞說:“禮親王,您的意見呢?”

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說:“我也主張立豪格。”

這個時候,愛新覺羅·多鐸又對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說了:“別,或者立我們兩個人中的一個人,要不立我們兩個人中的一個人那就立您,您當皇上吧,禮親王,您當皇上我給您跪著,皇上萬歲。”

愛新覺羅·多鐸這一搗亂不要緊,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說:“別別別,別立我,我都六十多歲了,先皇50歲就死了,我60歲,50歲的人死了讓60歲的人當皇上,你見過嗎?我老了,我就給你們主持會議,別的我不管,我就問結果,我不問經過,誰也別說我。你要非問我的主意,我告訴你,我就主張立愛新覺羅·豪格。”

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這一說主張立豪格,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孫子愛新覺羅·阿達禮不說話了。

當時愛新覺羅·豪格一愣:“哎,我這兒本身有3個旗,此時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和他的孫子統領的兩個紅旗也支持我——也就是說,支持我的居然已經有5個旗了?8個旗5比3,剩下的鄭親王也主張立我,也就是說,支持我的居然已經有6個旗了?”

這個時候您想,您要是愛新覺羅·豪格的話,您讀過幾本書,簡單的堯舜禹的故事您知道,這個時候您要是愛新覺羅·豪格,您下一句會說什麼呢?您肯定會謙虛地說:“哎呀,別立我呀,我那福少德薄,不行不行,你們還是另選高明吧,千萬別立我,立誰都成,就是別立我。”還別說,愛新覺羅·豪格還真就這麼說了。

這個時候愛新覺羅·多鐸又說了:“誰想立你,本來嘛,你這一輩子就今天說一句實話,就是福少德薄。就不應該立你!你以為你是誰?你以為誰想立你啊?”

愛新覺羅·豪格弄一大紅臉。您想您要是愛新覺羅·豪格的話,您是不是也得臉紅?這個福少德薄是您說的吧,人家也同意,人家也說您福少德薄吧?

愛新覺羅·多鐸又接著說:“你不信問問大家,大家都同意你的觀點,你就是不應該當皇上!你就是福少德薄!”

在這個時候,特別生氣的愛新覺羅·豪格,一屁股坐在旁邊不說話。

但是在這個時候,一看到自己的主子受了委屈,門外的兩個黃旗的人在索尼和鼇拜等人的帶領下,馬上跨前一步說:“我們吃先帝的,喝先帝的,使先帝的,用先帝的,先帝對我們不薄,今天咱們就得說出個子午卯酉來,如果不立先皇的兒子,我們今天就血濺崇政殿——誰也別想從這崇政殿活著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張嘴說話了:“我老了,你們立誰都行,這個會我不主持了,我誰都同意,我回家了啊?你們選完了皇上告訴我一聲,我給皇上磕頭去。”說完話,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走了。

緊接著,阿濟格也走了,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哥哥愛新覺羅·阿濟格說:“我就這一句話,除了立我們家哥們兒我誰都不同意,我這話擱這兒,走了。”愛新覺羅·阿濟格也走了。

愛新覺羅·多鐸一想:“我不能走,我還得跟這兒看著,我還得在這兒攪場呢,我還得看結果呢,我要是一走了,剩我哥哥一個人,指不定誰拿一刀子捅下去,我這個哥哥死了不完了?不行,所以我得跟這兒看著。”所以愛新覺羅·多鐸沒有走。

這個時候,老謀深算的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說了一句話:“我看咱們這樣吧,愛新覺羅·豪格說他不願意為皇上,他說他福少德薄,大家也同意這種觀點,那他就甭當了。但是呢,大家的意思我看是非得立先皇的兒子了,先皇的兒子有8個,除去愛新覺羅·豪格剩7個,我看咱就立愛新覺羅·福臨好不好?立5歲的愛新覺羅·福臨好不好?睿親王,您的意見呢?”

愛新覺羅·多爾袞的意見我們先暫且不提,現在的問題是:這個鄭親王打的什麼如意算盤?他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他首先想到的是化險為夷,要提出一個雙方都認可的人來。那麼被雙方認可的人既不能是愛新覺羅·豪格,也不能是愛新覺羅·多爾袞,提他們兩個誰都不合適。現在的問題是隻能提一個小孩,雙方都能接受。在這所有的小孩當中,您考慮一下也是,隻有莊妃和懿靖大貴妃所生育的這兩個孩子最有資格。而且,懿靖大貴妃雖然理論上說規格要比莊妃高,但是畢竟懿靖大貴妃先後嫁過兩個男人,讓人聽著不好聽,不如莊妃——莊妃畢竟是“原裝”的啊,畢竟是從12歲起一直就跟了愛新覺羅·皇太極,而且是愛新覺羅·皇太極最為寵信的,提她所生育的孩子,雙方肯定都能接受,蒙古人能接受,滿洲人能接受,我也能接受。所以,這是當時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想法。此時的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還想,因為這個主意是我提出來的,故而我有擁立之功,最終我還能得著便宜。所以他想:我提出這個主意,肯定他們都得同意。

結果您猜怎麼樣,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還真想對了。愛新覺羅·多爾袞一張嘴就說:“我同意您這個觀點,這個肅親王他說他福少德薄,我也覺得是這樣,也不適合當皇上,您提出這個人呢,愛新覺羅·福臨當皇上比較合適,名字也好聽,愛新覺羅·福臨。歲數比較小,可以由鄭親王和我兩個人監國輔政,等皇上大了以後,咱們再還政於他。大家還有問題嗎?”愛新覺羅·多鐸他一想,這是我哥哥說的,那就算了。愛新覺羅·豪格一想,福少德薄這是我自己說的啊。哎,這是我弟弟,沒意見。愛新覺羅·多爾袞說:“沒意見就散會,咱們準備準備,給新皇上磕頭去吧,散會,散會。”這個會就散了。

問題在於: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想法我們清楚,可是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怎麼想的呢?他為什麼不稱帝呢?他不稱帝他為什麼又支持愛新覺羅·福臨呢?他為什麼非得讓愛新覺羅·福臨當皇上呢?難道他真的跟愛新覺羅·福臨的媽媽莊妃有什麼關係?還一個問題,他如何麵對這眾多的反對者呢?

其實,導致愛新覺羅·多爾袞不稱帝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兩方麵原因:

客觀原因,愛新覺羅·多爾袞所能夠控製得住的兵力不足。我們前麵已經計算過了,愛新覺羅·多爾袞兩個白旗65個牛錄,愛新覺羅·豪格3個旗加在一塊兒61個牛錄。您算一算,65個,61個,最後雙方都打完了的時候,很有可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後再讓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或者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這幫老家夥們奪得了勝利,那我就吃虧吃大了,我沒有絕對把握的事我不去做。所以這是愛新覺羅·多爾袞的第一個想法。

主觀原因,愛新覺羅·多爾袞的野心那大了去了——好聽的詞,就是誌向高遠。統一滿洲八旗,當皇帝,這是最小的一個目標;滅大明朝,滅李自成,滅張獻忠,滅這個,滅那個,統一整個中國,這才是愛新覺羅·多爾袞心中裝的大目標。愛新覺羅·多爾袞哪能在這種情況下跟愛新覺羅·豪格火拚啊?

在這方麵我們說,愛新覺羅·多爾袞心中的想法是:“我一定要超過我的父親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也要超過我的哥哥愛新覺羅·皇太極,我要把這個江山迅速地平定下來,我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我所用,最終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任務,我現在的任務是占領北京、遷都、滅明朝、滅李自成。然後那個時候,當我功成名就以後,這個皇上我不是隨時想當就當?到了那個時候,愛新覺羅·福臨那麼小一個皇上,我想取而代之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

我們再返過頭來看看當時的大明朝。大明朝滅亡了,崇禎帝上吊了,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明朝已經滅亡的情況下,大明王室的那幾個遺子遺孫,前後立了好幾個“皇帝”,就這幾個所謂的“皇帝”,還圍繞著誰是正宗誰不是正宗,相互之間那掐得是不亦樂乎。大明王室的那幾個遺子遺孫,不去跟李自成、張獻忠、愛新覺羅·多爾袞等勢力打,反而內訌起來,你說這樣的朝代,它能堅持幾年?

我們再返過頭來再說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個人一前一後稱了帝,張獻忠已經進了四川,李自成也想進四川,兩個人居然在四川打起來了,放著後麵的大清朝的追兵不打,兩撥人掐起來了,都想當中國唯一的皇上。

您說,這樣的人真的能當得上皇上?您說就在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李自成、張獻忠、愛新覺羅·多爾袞,這幾個人您去查一查,前後這幾個人不差十歲,您去看看,這些人誰能夠有愛新覺羅·多爾袞那點算計?誰能夠把天下大事裝在自己的心裏?所以我們說,愛新覺羅·多爾袞他的雄心壯誌太大了,所以他不屑於當這個皇帝,正是:不想當皇帝的成就了一世的英名偉業。想當皇帝的,前腳當了皇帝,後腳就死了。1644年,李自成當了皇帝,1645年,李自成就死了;1644年,張獻忠當了皇帝,1646年,張獻忠就被射殺了。

愛新覺羅·多爾袞不當皇帝,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我們不是說愛新覺羅·多爾袞這個人早就有聰明、有計算,也絕不是多爾袞內心早已經想好的。不當皇帝對於愛新覺羅·多爾袞來講,隻是他的中策和下策。

那麼,愛新覺羅·多爾袞為什麼要立愛新覺羅·福臨為帝,他為什麼同意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意見,去立愛新覺羅·福臨為帝呢?這個問題,應該說有如下兩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是以退為進,攝政稱王。一提到愛新覺羅·多爾袞立愛新覺羅·福臨為帝,很多人就會產生一種誤會,馬上就會把全身心的精力盯到一個問題上:愛新覺羅·多爾袞是不是跟莊妃有特殊的關係?要不然愛新覺羅·多爾袞幹嗎支持莊妃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為帝?

其實,諸位應該知道,立愛新覺羅·福臨為帝不是愛新覺羅·多爾袞提出的,那是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首先提出來的。這個時候您要說,愛新覺羅·多爾袞跟愛新覺羅·福臨的媽媽莊妃有點什麼不清不白的關係,我不大同意。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他們這個時候有什麼花邊新聞,沒有——最起碼這個時候他們之間,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什麼也沒有。

那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愛新覺羅·多爾袞的想法太簡單了:既然當皇帝他當我不願意,我當他不願意,在咱們各退一步的條件下,咱們就得選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這個合適的人選最好是一個小孩子,愛新覺羅·福臨恰恰又小,而當時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一提出愛新覺羅·福臨這個人為帝,愛新覺羅·多爾袞就立即同意了,這是為什麼呢?愛新覺羅·多爾袞也非常清楚地知道,愛新覺羅·福臨的特殊地位,確立愛新覺羅·福臨為帝,雙方接受起來都沒問題。這是一個小孩子,愛新覺羅·多爾袞能當攝政王,而且確立愛新覺羅·福臨還能爭取滿蒙之間的團結,這是太當務之急的一件事了,隻要爭取了滿蒙之間的團結,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我們還要滅掉大明朝呢。所以這才是愛新覺羅·多爾袞心中最重要的一種選擇。

第二,避免內訌,顧全大局。

愛新覺羅·多爾袞首先想到的是,大局是什麼呢?大局就是滿洲人的團結,在這個問題上,他絕對不可以讓愛新覺羅·豪格當皇上,自己也不能當皇上,隻要是團結。愛新覺羅·豪格當了皇上,那會怎麼算計他愛新覺羅·多爾袞啊?會讓他愛新覺羅·多爾袞死無葬身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很好,讓年幼的愛新覺羅·福臨為帝,既可以達到滿洲人內部的團結,也可以達到滿蒙的團結,就可以滅掉大明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愛新覺羅·多爾袞就接受了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的意見。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更高興啊,他提出讓愛新覺羅·福臨當皇上,本身就是有他的想法的:他可以沾光,原來你看,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他們家哥倆兒,我們這一支在朝廷中什麼地位都沒有,任人宰割。這回,從此以後,我們愛新覺羅·舒爾哈齊一支的人崛起了,我們說話算數了,我們也可以當輔政王了。這個江山有我們這家的一半了,我從此以後可以擴充我這個藍旗的勢力——他也想著他那支子呢,他代表著他們的那個家族,所以他也高興。

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愛新覺羅·多爾袞立福臨為帝,不但達到了整個滿洲人的團結,而且還達成了滿蒙的團結。下一步的任務是,如何處置當初擁立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人和當初擁立愛新覺羅·豪格的人,也就是處置雙方的反對者呢?

愛新覺羅·多爾袞所做的第一步,就是處死愛新覺羅·阿達禮和他的伯父愛新覺羅·碩讬。愛新覺羅·碩讬是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二兒子,愛新覺羅·阿達禮是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的孫子,這兩個人在9月26日的皇位爭奪戰中是一直堅定地站在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一邊的。那愛新覺羅·多爾袞在新皇帝繼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處死這兩個人。

問題在於:愛新覺羅·多爾袞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曆史上是這麼記載的:

愛新覺羅·阿達禮和他的伯父愛新覺羅·碩讬這兩個人看到新的皇上不是愛新覺羅·多爾袞,就想發動政變,殺掉愛新覺羅·豪格和新皇帝,強行擁立愛新覺羅·多爾袞為帝。結果被他們的家長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發現,愛新覺羅·代善大義滅親,馬上向愛新覺羅·多爾袞告發。愛新覺羅·代善向愛新覺羅·多爾袞告發了自己的兒孫兩輩的所作所為之後,還把這兩個人押到了愛新覺羅·多爾袞那兒,愛新覺羅·多爾袞下令,將這兩個人處死。

事情真的會這樣嗎?這是曆史上的記載,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對這段曆史表示懷疑,而這段曆史也恰恰是清宮內部眾多疑案中的一個,就是愛新覺羅·阿達禮之死。這是一個謎,關於他們到底是怎麼死的,誰也不知道。

不管怎麼說,愛新覺羅·碩讬和愛新覺羅·阿達禮是死了。但是後來的曆史也記載,愛新覺羅·多爾袞很後悔,很後悔愛新覺羅·碩讬和愛新覺羅·阿達禮的死。為此,愛新覺羅·多爾袞采取了很多補償措施。比如說,愛新覺羅·多爾袞將愛新覺羅·碩讬的幼子弄到自己家去撫養,又比如說他又讓愛新覺羅·阿達禮的弟弟來接任愛新覺羅·阿達禮的一切職位,等等。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對愛新覺羅·碩讬和愛新覺羅·阿達禮之死表示深深懷疑,愛新覺羅·多爾袞為什麼這樣做?愛新覺羅·多爾袞有沒有借這件事削弱兩紅旗的勢力,來報多年前那場仇恨?自己本來應該當大汗,結果被愛新覺羅·代善出賣,有沒有這種可能?

愛新覺羅·多爾袞所做的第二步,就是分化、瓦解兩黃旗大臣。說到兩黃旗大臣,我們又想起了當年那八位全力以赴支持愛新覺羅·豪格、並為此而歃血為盟的那八位:索尼、鼇拜、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

愛新覺羅·多爾袞麵對著這8個人,首先采取軟硬兼施的辦法,迫使拜音圖家族首先叛變,表示再也不支持愛新覺羅·豪格,堅定地跟愛新覺羅·多爾袞站在一起。甚至,拜音圖的弟弟鞏阿岱還馬上揭發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說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曾經在背後說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壞話。

結果,愛新覺羅·多爾袞找到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興師問罪。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表示:“壞話是我說的,我的確說了不利於滿洲人團結的話,我對不住諸位,我甘願受罰,這是5000兩銀子給您,這個攝政王的位置我也不幹了,我確實不對,我活這麼大歲數,比你還大,比你大13歲,這事老哥哥我做得很不好,這個攝政王我不當了。”

之後,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真的就回家了,不當攝政王了。愛新覺羅·多爾袞一想,你不當攝政王正好,讓我弟弟愛新覺羅·多鐸當攝政王。愛新覺羅·多鐸跟愛新覺羅·多爾袞這親哥倆都當上了攝政王,這就是拜音圖叛變的結果。

拜音圖叛變以後,緊接著何洛會也隨之叛變。何洛會這個人很壞,他不但自己叛變,還揭發8個拜把子兄弟,一下子還不是揭發一個人。他揭發誰呢?他揭發圖賴和圖爾格兩個人。說圖賴和圖爾格兩個人都曾經說過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壞話。結果,圖賴、圖爾格被削職為民,何洛會馬上升官發財。

這個時候,愛新覺羅·多爾袞與這兩個叛徒一密議,你們這8個人中,剩下那6個人誰惜命啊?這兩個人說誰誰誰惜命。結果轉眼之間把他們弄到監獄裏,把最惜命的這兩個人譚泰和冷僧機關進監獄,沒兩天,在使用過酷刑之後,這倆人也叛變了。當初支持愛新覺羅·豪格的8個人,轉眼之間還剩下了4個。

愛新覺羅·多爾袞所做的第三步,就是收拾愛新覺羅·豪格。新皇帝登基以後,愛新覺羅·豪格與愛新覺羅·多爾袞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消除。故而,在收拾瓦解了愛新覺羅·豪格手下的八大臣之後,愛新覺羅·多爾袞開始對愛新覺羅·豪格下手。

先是這何洛會揭發愛新覺羅·豪格與他手下的圖賴、圖爾格等人說愛新覺羅·多爾袞的壞話。他們說什麼壞話呢?這個愛新覺羅·豪格確實說過:我看了漢人的相書了,我現在也會相麵了,我一看,這愛新覺羅·多爾袞是個命短福薄之人,他活不長久——後來的曆史確實證明了這一點,他確實很命短,沒活長久——他這個人不應該當輔政王。我還看了看這個破法,怎麼破呢?他啊,什麼官也別當,就跟家吃粗茶淡飯,他就能活長久。否則的話,指不定哪天,愛新覺羅·多爾袞就得死。

何洛會揭發了愛新覺羅·豪格等人之後,愛新覺羅·多爾袞把愛新覺羅·豪格叫來問:“這話是你說的?你太不顧及八旗的團結了,我再大再小我也是你叔叔,你怎麼能做這種事呢?這話是不是你說的?”愛新覺羅·豪格回答說:“是。”愛新覺羅·多爾袞問:“都是大丈夫,那你說怎麼辦?”愛新覺羅·豪格回答說:“哎,有什麼難辦的?你不就想把我弄死嗎?我就自殺完了。給我一個刀,我自殺。”當時愛新覺羅·多爾袞說:“這可是你說的。”愛新覺羅·豪格回答說:“我說的,大丈夫,自己說話算數。”

愛新覺羅·多爾袞說:“諸位大臣有什麼意見?”愛新覺羅·代善說:“該殺。”愛新覺羅·濟爾哈朗說:“該殺。”愛新覺羅·阿濟格和愛新覺羅·多鐸等人都說:“該殺。”

此時,所有的大臣都說愛新覺羅·豪格該死。這個時候,愛新覺羅·豪格真的準備自殺的時候,會場上冒出一小孩兒來:“我哥哥要死我也死,你們當皇上得了,這皇上我還不幹了。”此時,6歲的小皇上出來了:“你要殺我哥哥,你先殺掉我。”

哎喲,愛新覺羅·豪格好感動啊,有你小皇上一句話,將來我肝腦塗地,我再不說死的事。愛新覺羅·多爾袞,我以後再不跟你較勁,我就為我這弟弟,就因為他這麼懂事。

皇上不幹啊,哭啊、鬧啊,你說不殺了,那他也哭啊!鬧了一整天,最後是算保住了愛新覺羅·豪格的性命,但是廢為普通人,雖然是普通人,你的兵還是你帶,你可以指揮他們作戰,作戰完回來你還是草民,人家該拿多少錢拿多少錢,你沒錢,你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

此後,愛新覺羅·豪格真的對愛新覺羅·多爾袞是百依百順。但並不證明他心裏麵是服氣的,他就為小皇上:我不能給我弟弟添亂。最後愛新覺羅·多爾袞說:“這樣吧,你去四川,給我打仗去。”結果什麼職位都不是的愛新覺羅·豪格,到了四川消滅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而且愛新覺羅·豪格自己還親自射殺了張獻忠。

這麼大的功勞,愛新覺羅·豪格回到北京以後,一分錢獎金沒拿。愛新覺羅·豪格沒有絲毫的怨言。就這樣,愛新覺羅·多爾袞都沒饒過愛新覺羅·豪格。

1648年,愛新覺羅·多爾袞找個借口,說愛新覺羅·豪格亂保非人,將其下獄。最後,愛新覺羅·豪格精神分裂而死。

不過半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多爾袞就當上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攝政王。此時,再加上愛新覺羅·多鐸和愛新覺羅·阿濟格的支持,這個時候的愛新覺羅·多爾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攝政王。

就在此時,中國的政局,已經是風雲突變。

把權力交給最放心的人

愛新覺羅·多爾袞當上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攝政王之時,中國的政局,已經是風雲突變。當時,中國境內的三大軍事政治集團,大明、大順、大清,三大集團之間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對於愛新覺羅·多爾袞來說,江山和美人之間他到底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明王朝發生的變化。

我們知道,大明王朝建立於1368年,大明的建立者是親身參加了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朱元璋。

朱元璋本人出身很貧苦,自幼失去父母、哥姐的他要過飯,出過家當過和尚,結果到了廟裏,人家把他轟出來:“你到我這兒討飯吃?我還沒飯吃呢。行啦,我給你個度牒,自己化緣去吧。”看出來了吧,正是因為朱元璋本人出身窮苦,故而當了皇帝以後的朱元璋,實行了很多很多的措施,來維護農民利益。

我們客觀地說,朱元璋這個人,真的在維護農民的利益上做得非常好。雖然說他看書不多,但是他的很多措施都是為了維護這個國家,維護這個江山,能夠讓這個江山維持得長久一點兒的。比如說,不管你是誰家,隻要家有五畝地,你必須種半畝棉花!比如說誰開墾土地都歸自己,等等。

但非常遺憾的是,朱元璋的子孫不孝,傳到後來,這個大明朝在政治上就越來越腐敗,越來越黑暗,大明王朝就迅速地腐化墮落下去了。

大明王朝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大明王朝出現問題的第一方麵就是昏君屢出,大權旁落。

明朝的皇帝可以說從明武宗開始,屢屢出現昏君,一個接著一個——咱誰也甭說誰。明武宗於1505年繼位,1506年改元正德,到1521年去世。他當這十幾年皇帝,一說正德皇帝,相信很多人的腦子裏馬上就會條件反射般地出現以下幾個詞彙:李鳳姐,豹房……

咱們都知道,當了皇帝以後的明武宗,長期不上朝,天天總想著從紫禁城出西門,然後奔北海,然後到西苑,從西苑過東廠胡同——東廠胡同有太監,太監有特務機構叫東廠,東廠他們那些太監就住東廠胡同——再往前走就到了豹房胡同。

這個豹房就是明武宗日思夜想、長期淫亂的那個豹房胡同。那個時候,豹房胡同確實養了些個什麼虎啊,豹啊,供皇上看著玩兒的,皇上也看一些豺狼虎豹,在他跟前表演表演,就跟咱們動物園似的,但是沒有那麼多動物。

除了豹房胡同啊,咱們北京還有一個叫作“豹房”的村莊。這個叫作“豹房”的村莊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苑地區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附近。明朝的時候,這個叫作“豹房”的村莊真是養豹子的地方。那個時候,整個北苑地區全都是森林,森林裏麵真的有很多的豹子。

明武宗在豹房胡同每天招妓,應酬,荒淫無度,其結果,荒淫了一輩子,一輩子沒有孩子,絕後了。所以等到了繼位的明世宗,明世宗的年號叫嘉靖。清朝有個皇帝的年號叫嘉慶,可別弄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