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來源

傳說造父是周穆王的車夫,他得到八匹千裏馬,獻給了周穆王。周穆王讓造父為他駕車,西行至昆侖山,拜訪西王母。有一次,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穆王,這時,突然傳來東南方徐偃王造反的消息,造父為周穆王駕著車子,日行千裏,趕回周朝都城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平叛有功,周穆王將趙城(今山西洪洞北)封給他,趙氏由此得姓。

趙姓名人

趙雍: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君主,積極倡導改革,推行“胡服騎射”政策,使趙國成為強國。

趙雲:三國蜀漢名將,智勇雙全,屢立戰功,被稱為“常勝將軍”。

故事鏈接

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正月,契丹聯合北漢的軍隊攻擊後周,幼帝周恭帝派大將趙匡胤率軍前去抵抗。初三那天,大軍駐紮在陳橋驛。將士們都聚在一起商量,說:“現在皇帝年幼,不能親自處理政事,我們拚死為國家打仗,誰能知道我們的功勞呢?倒不如先擁護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後再北征也為時不晚。”趙普和趙匡義聽後都暗暗高興,就聯絡京城中的石守信等人,讓他們伺機接應。初四黎明,將士們身穿鎧甲,手拿武器,將正在睡覺的趙匡胤叫醒,扶出廳堂,並把黃袍罩在他的身上。趙匡胤見無法推辭,於是和大家約法三章。就這樣,趙匡胤做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錢姓來源

錢姓起源較為單一,其遠祖為陸終,陸終的三兒子叫彭祖,彭祖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彭孚的,在西周都城任錢府上士(掌管錢財的官),後世子孫就以他的官名作為姓。

錢姓名人

錢起: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考中進士,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錢學森:我國著名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

故事鏈接

吳越王錢俶

唐朝末年,節度使錢鏐擁兵兩浙,後被朱溫的後梁政權封為吳越王。傳到錢俶時,北方已是宋朝的天下,吳越王錢俶為討好宋朝,曾兩次到開封覲見皇帝。據說,杭州西湖邊上的保俶塔就是為了保佑錢俶能平安回來而建造的。

錢俶第一次入宋,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熱情款待,其夫人還被封為王妃。當時許多人上書要求扣留錢俶,但都被宋太祖拒絕了。錢俶第二次入宋時,宋太宗趙匡義已經即位,這時,宋已經平定了其他各方割據勢力,錢俶獻出自己的管轄地區和軍隊。但宋太宗仍把他扣留在開封,始終沒有讓他回杭州。

孫姓來源

孫姓主要有五個來源:一是出自羋姓,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代即為此支。二是出自姬姓,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三是出自媯姓。四是出自子姓。五是他姓或他族改孫姓。

孫姓名人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世界聞名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

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千金要方》,被譽為“藥王”。

孫中山:傑出的愛國主義者,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故事鏈接

孫臏智勝龐涓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年輕的時候,孫臏與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非常刻苦。後來龐涓到魏國做事,魏惠王封他為將軍,掌管魏國兵權,十分威風。但龐涓心裏明白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同學孫臏,於是派人請孫臏來魏國幫助他。孫臏見龐涓盛情邀請,就高高興興地來到魏國。

由於孫臏的軍事才能明顯強於龐涓,龐涓擔心長此以往會對自己不利,便找了一個借口把孫臏處以臏刑(去掉膝蓋骨的刑罰),並且在他的臉上刺了字,塗上墨汁,想使孫臏的才能沒有機會表現出來。孫臏十分痛苦,過著艱難的日子。

後來,孫臏聽說齊國有使者要到魏國國都大梁來,就在半路上暗地裏會見齊國使者,把自己的才能和遭遇告訴了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孫臏有奇特的才能,便暗地裏把他送到齊國。

齊國將軍田忌十分看重孫臏,把他當作上賓。後來魏國與趙國一起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去救韓國。孫臏建議田忌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魏國將軍龐涓聽到消息,就從韓國撤軍回到魏國。

孫臏對田忌說:“魏兵一向悍勇而看不起齊兵,認為齊兵膽小。善於打仗的人,應懂得敵人的心理。兵法說:每日行軍百裏去和敵人爭利的,就會折損自己的上將;每日行軍五十裏去爭利的,隻有一半士兵能趕到。現在讓齊軍進入魏境後造十萬口灶,第二天造五萬口灶,第三天造三萬口灶,龐涓以為齊軍士兵厭戰,一路逃散,肯定會輕敵而來,到時我們就能打敗他。”

果然,龐涓在齊軍後麵追了三天,看到齊軍的灶一天比一天少,十分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進入我國地界隻有三天,士兵逃亡就超過半數了。”於是龐涓舍棄步兵,與騎兵日夜兼程,追趕齊軍。一天傍晚,他們來到一個山穀,隻見前麵一棵大樹被剝掉了一塊樹皮,上麵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令士兵把大樹砍掉。就在這時,埋伏在周圍的齊軍萬箭齊發,心胸狹窄的龐涓死於亂箭之下。

李姓來源

相傳帝堯時擔任大理的皋陶(司法長官),他的後裔繼承大理的官位,稱理氏。傳到商末,理徵因為執法剛直不阿,得罪了商紂王而被殺。他的妻兒逃亡在外,靠吃李子充饑活命,於是就改“理”為“李”。

李姓名人

李耳:老子,春秋時著名思想家,著有《道德經》。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

李時珍: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著有聞名世界的《本草綱目》。

故事鏈接

貞觀之治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及時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汲取教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輕刑簡政,繼續推行均田製和科舉製。他的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也各有所長。唐太宗還能認真聽取批評意見,善於納諫,他曾多次接受魏徵的批評,對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在他統治期間,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天下出現了一片太平景象,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周姓來源

周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源自黃帝時的將軍周昌。二是出自姬姓,始祖為周文王,其後裔後來以周為姓。三是由他姓改為周姓。

周姓名人

周亞夫:西漢名將,戰功卓著,後升職為丞相。

故事鏈接

火燒赤壁

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直指荊州。劉備退駐夏口,與孫權聯合,共同抗擊曹軍。曹軍由於遠道而來,並且不習水戰,所以采納龐統的建議,將戰船用鐵索連在了一起。周瑜則準備采用火攻對付曹軍。他采納部將黃蓋的詐降計策,令黃蓋把裝有易燃物品的船隻開向曹營。當距曹營還有約兩裏路時,黃蓋下令將那些船點燃,火船駛向曹營。當時天正刮著東南風,火就風勢,迅速將曹軍的船隻引燃。孫劉聯軍趁勢水陸並進,殺向曹營。曹軍大敗,曹操狼狽地逃回了北方。從此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麵基本形成。

吳姓來源

吳姓主要源自姬姓,始祖為殷商時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兒子太伯和仲雍,他們曾在今江蘇無錫一帶建立吳國。

吳姓名人

吳起: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吳承恩:明代小說家,《西遊記》的作者。

故事鏈接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就刻苦讀書,加上他天資聰明,年輕時便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才華出眾的人物。他在父親冤死後,開始看清官場鬥爭的黑暗。他廣交朋友,為人豪爽,樂善好施。沒幾年光景,吳敬梓就把祖上傳下來的家產耗盡,把自己弄得窮困潦倒。他在三十九歲的時候開始寫《儒林外史》。由於生活困苦,隻能靠典衣當物度日。家裏常常沒有米下鍋,不得不接受朋友的接濟。到了冬天,天氣寒冷,而房裏又無火取暖,但他仍舊日夜伏案寫作。夜裏冷得實在受不了,連手腳都凍僵了,他就邀請幾個窮朋友,在月光下繞城跑步,還唱著歌,喊著口令,這樣跑上幾裏路,手腳就暖和了,回到家裏以後就可以繼續寫作。艱苦的生活並沒有難倒吳敬梓,他利用一切機會,將和朋友交談中聽到的故事、在社會上的所見所聞,經過構思、提煉後,寫進《儒林外史》裏。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在他四十九歲那年,完成了這部約四十萬字的巨著。這部小說成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傑作。

王姓來源

中國最大的姓氏之一,先祖有好幾支,大都是商代和周代國君的後裔,如商代的王子比幹、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周靈王太子姬晉,都因為是王族,在當時人稱“王家”,後世子孫就以王為姓了。

王姓名人

王充:東漢思想家、哲學家,無神論者。

王維:唐代著名詩人。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曾主持變法。

故事鏈接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後人以“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八個字來形容他書法筆勢的雄健、瀟灑。

王羲之從小練字,七歲的時候,他的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有一天,他在父親的枕頭下發現一本名叫《筆論》的書,裏麵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極了,偷偷地閱讀起來。正讀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了,問道:“為什麼偷看我的書?”王羲之笑了笑沒有回答。母親想給他打圓場,從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嗎?”父親認為他年紀還太小,未必能夠讀懂,就把書收了回去,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教你讀。”王羲之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再去研究筆法,那我幼年時期的才能就白白被埋沒了。”他懇求父親現在就把書給他,免得他不懂方法瞎摸索。父親聽他說得有理,就把書給了他。王羲之按照書中所講的方法練了不滿一個月,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

王羲之很羨慕張芝的草書,經常以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故事鞭策自己。根據記載,除浙江紹興蘭亭外,江西臨川新城(在今江西撫州市區)、浙江永嘉積穀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王羲之的洗墨池。由於他勤學苦練,終於在書法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千多年來,他的作品一直是後人學習書法時臨摹的範本。

馮姓來源

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春秋時被封在魏地。畢萬有一支子孫的封地在馮城,後世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此外,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子孫也以祖先的封地名為姓。

馮姓名人

馮夢龍:明代文學家、戲曲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

故事鏈接

馮諼要債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嚐君家裏有許多門客,其中有一個叫馮諼的。有一次孟嚐君派馮諼到封地薛地去收債,臨走時馮諼問孟嚐君是否需要帶些東西回來,孟嚐君說:“你看,我缺少什麼你就帶些什麼回來吧!”馮諼到了薛地後,說是得到了孟嚐君的命令,將債券全部燒毀,得到了百姓的熱烈擁護。當孟嚐君問馮諼帶回來什麼東西時,馮諼說:“我帶回了‘義’。”一年後,孟嚐君被免去相國的職務,隻好返回薛地。當地百姓聽說後,扶老攜幼歡迎他。馮諼說:“這就是我給你帶回的‘義’的回報。”孟嚐君見此情景,非常感激馮諼。

蔣姓來源

西周初年,周朝的大功臣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封在蔣地(今河南光山),建立蔣國。到了春秋時期,蔣國為楚所滅,蔣君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稱蔣氏。

蔣姓名人

蔣伸:唐代宰相。

蔣廷錫:清代大學士、畫家。

故事鏈接

大度容下

蔣琬是三國時蜀國著名的大將軍。諸葛亮去世後,蔣琬雖然幾乎掌握了蜀漢全部的軍政大權,但為人處世仍很冷靜,一切行為和往常沒有不同,因此深得後主和各級官員的信任。蔣琬有一個叫楊戲的部下,性格十分傲慢,蔣琬找他商量事情時,他經常愛答不理的。有人想陷害楊戲,在蔣琬麵前說他的壞話。蔣琬卻說:“人心不同,就像各自的麵孔不同一樣。表麵上服從,背地裏又說反對的話,這是古人都引以為戒的。楊戲不阿諛奉承,正是他耿直的表現哪!”由此足見蔣琬的氣度不凡。

韓姓來源

韓姓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晉武公封叔父姬萬於韓,是為韓武子,其後世子孫便以封邑為姓。二是他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的出大汗氏,後改姓韓。

韓姓名人

韓非: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學說的代表,著有《韓非子》。

韓愈: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故事鏈接

淮陰侯韓信

韓信出身貧窮,年輕時常常依靠別人的幫助過活。

有一次,他住在下鄉南昌亭長家裏已經好幾個月了。亭長的妻子很不高興,心裏想趕他走,嘴上卻不說出來。一天,一大清早她就燒好飯,在床上把飯吃了。等到吃早飯的時候,韓信來了,她故意不給韓信盛飯。韓信心裏也明白,就惱怒地離開了亭長家,來到城外的小河邊。河邊有幾個老年婦女在拍洗棉絮。有一個老婦人看到韓信沒有東西吃,就給了他一些東西吃。韓信千恩萬謝,說:“以後我有出頭之日,一定會好好兒報答您。”老婦人不高興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還說這種話!我是可憐你這個公子哥兒,哪裏想得到什麼回報呢!”

有一次,幾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他們對韓信說:“你雖然年紀比我們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卻膽小得很。”其中一個少年說:“你如果不怕死的話,就用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這時候,韓信心裏非常氣憤,但又想到不能得罪他們,隻好忍氣吞聲,彎下腰,兩手著地,從那個少年的兩腿之間爬過去。街上的人都嗤笑韓信,說韓信膽小。

後來,韓信投靠項梁、項羽,都沒有得到重用。漢王劉邦進入四川後,韓信就逃到四川投奔了劉邦,可是劉邦仍然沒有重用他,隻讓他做了個管錢糧的小官。軍隊到了南鄭,韓信又一次逃跑了。丞相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將才,連夜把他追了回來。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任命他為大將。韓信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被封為淮陰侯。

楊姓來源

先祖主要有兩支,一是周代唐侯叔虞的後代封於楊,子孫以封邑名為姓;二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被封為楊侯,子孫以他的封邑為姓。

楊姓名人

楊修:東漢末年文學家,曾任曹操主簿。

楊堅:隋朝的開國皇帝,即隋文帝。

楊炯:唐朝著名詩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故事鏈接

無敵將軍楊業

宋太宗即位後,遼軍氣焰非常囂張,於是,宋太宗任命有“無敵將軍”之稱的楊業為代州刺史,守衛雁門關。公元980年,遼發動十萬大軍,直撲雁門關。隻有幾千人馬的楊業率領幾百名精兵良將,抄小路繞到遼軍後麵。遼軍順順利利地來到雁門關駐紮下來。半夜裏,忽然間喊殺聲震天,楊業帶領騎兵殺入遼軍大營。還在睡夢中的遼軍不知道來了多少敵人,慌作一團,連滾帶爬地逃跑了。雁門關一戰後,遼軍隻要見到楊業的軍旗就嚇得屁滾尿流,不戰而退。

朱姓來源

來源主要有三處:一是傳說中古代帝王顓頊的後裔曹挾,在周武王時受封於邾國。後來楚國滅邾,邾君的子孫就改姓朱了。二是傳說中舜的臣子朱虎的後代姓朱。三是北魏孝文帝改鮮卑族姓為漢姓,其中的可朱渾氏等改姓朱。

朱姓名人

朱溫:五代後梁的開國之君。

朱熹:南宋著名學者,理學的代表人物。

故事鏈接

執法嚴明的朱元璋

朱元璋史稱明太祖,他領兵建立了明朝。他稱帝後,總結曆代封建王朝的教訓,認為腐敗是導致國家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於是他下決心勵精圖治,懲治腐敗。當時,丞相胡惟庸專權,隱瞞奏章不報。明太祖知道後非常生氣,便依法以欺君的罪名將他處死。此外,當時官府不允許私人販賣鹽和茶葉,這些商品都由官方掌握。而駙馬歐陽倫私販茶葉,犯了走私罪。明太祖知道後,不顧女兒情麵,將歐陽倫依法處死了。

秦姓來源

秦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其後人建立了秦朝,秦滅亡後,其子孫便以國名為姓。二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後裔。三是古代大秦(古羅馬)人來中國後,有的就以“秦”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