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心想唐玄宗不會無緣無故地問這個問題,就小心翼翼地回答說:\"臣下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在魏知古手下。不過這兩個兒子為人有些貪欲,而且不夠謹慎。我估計他們也許會幹預魏知古的政務,可我一直沒有來得及過問這些事。\"
唐玄宗本以為姚崇會為自己的兒子隱瞞辯護,但是聽了姚崇的話,覺得他並沒有袒護自己孩子的意思,因而對他增加了好感。
唐玄宗又問:\"你沒有來得及問,怎麼這樣估計呢?\"
姚崇此時已經對唐玄宗為何提問明白了八九分。就回答說:\"魏知古微賤的時候,我曾經保舉和提攜過他。我的兩個兒子愚昧無知,以為魏知古必然會因此對我感恩戴德,容忍他們胡作非為,所以我估計他們可能會幹預政務。\"
於是,唐玄宗更認為姚崇沒有私心,反而覺得魏知古背後數落姚崇,有些忘恩負義的味道,就有些厭惡魏知古,想給他降職處分。
姚崇見唐玄宗有這個念頭,就又說:\"是我的兒子行為不端,冒犯了陛下的法律規矩,陛下不追究我的負任,我已經感到很萬幸了,哪能因為我的緣故而降魏知古的職務呢?這樣做的話,天下人必然會覺得陛下偏愛我,國家大事也會因此受影響的。\"
唐玄宗見他這樣說,就決定暫時不處分魏知古,但是他心中總記著這件事。過了一段時間,他還是將魏知古貶為了工部尚書。
而姚崇憑借自己機巧的語言,不僅保全了自己和孩子,還使得怨恨自己的人,重新降到比自己低的地位。
宜明察之
【原典】
隨口毀譽,浮石沈木。奸邪相抑,以直為曲。故人主之患在於信讒,信讒則製於人,宜明察之。然此事雖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於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
[譯文]
相信別人嘴中的是非對錯,就如同相信石頭可以漂浮在水麵上,木頭可以沉沒到水底一樣。
奸詐小人的話語,可以將直的說成彎的。因此,領導者最忌諱的就是相信別人的讒言。一旦相信別人的讒言,就會受到奸詐小人的控製,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問題上嚴加明察。
然而,即使你是一位正人君子,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地會去做類似的事情。
如果一個賢德的君子每天心裏麵都在考慮著國家大事,但是卻去做小人做的事情,這種情況可以嗎?
[事典]
唐朝時候,有一大將劉玄佐驍勇異常,屢立戰功,但是他平時脾氣暴烈,部下無人敢說逆耳的話。
劉玄佐在任命汴宗節度使的時候,聽信讒言,像要殺掉跟隨他多年的部將翟行恭。手下一群將領都知道翟行恭是冤枉的,但是劉玄佐正在氣頭上,大家誰都不敢替他說話。眼睜睜地看著翟行恭被綁出去,即將處死,卻毫無辦法。
軍中謀士鄭涉善於巧辯。他了解了事情的前後經過,覺得如果不加以阻止,軍中就要損失一名優秀的將才。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來,對劉玄佐說道:\"聽說翟行恭將要被處以極刑,請允許我看一看他的屍體。\"
劉玄佐覺得奇怪,問道:\"一具屍體,有什麼好看的?\"
鄭涉神情自然地說道:\"我曾經聽說,如果一個人被冤枉而死,那麼他的麵部就會呈現出奇異的麵相。我者一輩子也沒有見過,所以想來看一看。\"
劉玄佐聽後,忽然醒悟過來,覺得自己聽信讒言,幾乎冤枉了一員大將,於是趕忙親手釋放了翟行恭,並向他賠禮道歉。
雖讒猶可
【原典】
小人之智,亦可謀國。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譯文]
奸詐小人的一些智慧,同樣可以用於國家事務上。
為了忠於領導,他雖然說了一些毀謗的話語,不過還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一個賢德的君子經常去做奸詐小人才做的事情,那麼這樣就和奸詐小人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君子做事應該謹慎一些。
[事典]
明代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後,由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被稱為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沒多久,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就從北平趕到京師南京朝見他。
戶部侍郎卓敬秘密向惠帝啟奏,說道:\"燕王智謀超群,與太祖皇帝非常相似。此外,北平很容易收集糧食,以及駐屯士兵,一直是兵家的必爭之地。金、元朝等強悍勇猛的民族都從這裏湧現的。因此,應該讓燕王搬到南京,用以消除禍患。當事情處於萌芽狀態,沒有露出絲毫端倪的時候就叫作幾。當我們抓住機會,而做出一些作為的時候叫作幾。如果形勢沒有發展到最高點,那麼就不容易被切斷。如果幾不是很明顯,那麼就不允許察覺。\"
明惠帝看到奏章的時候,感到非常震驚。第二天,朱允炆命人將卓敬召入皇宮,對他說:\"燕王是朕的親人,您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呢?\"
卓敬淡定地回答說道:\"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不也是親父子關係嗎?\"
隋煬帝楊廣,先是密謀向自己的父親隋文帝楊堅進讒言,令楊堅廢除了太子楊勇,並在楊堅病重的時候殺死了他,奪取王位。
雖然明惠帝朱雲恩當時並沒有接受卓敬的提議,但是卓敬說的話在他心中已經紮下了根。
後來,出於維護中央集權和削弱藩王勢力的考慮,明惠帝推出了削藩的政策。
點評:
在此諸葛亮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早就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語。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可見人和的力量不可低估。曆代亡朝滅國之禍多半都是失去\"人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