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有人在南非的塔翁地區發現了一塊小小的頭骨,估計腦量隻有500毫升左右。他被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生存時間為距今300萬年前至230萬年前之間。他的牙齒還沒長齊,說明他還沒有成年。當時按照現代人出牙順序的規律與之比對,人們認為他是屬於一個6歲小孩的。但是半個世紀以後,其他研究者認為,南方古猿的出牙順序遵循猿而不是現代人的規律,根據這一點來判斷的話,這個小孩就隻有3歲了。
後來在南非陸續出土了更多的南方古猿化石,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例如:枕骨大孔不在顱骨後方,而接近腦顱中央;大腿骨後側有股骨粗線;骨盆比較寬而且矮,等等。這些特點說明南方古猿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了。不過在發現南方古猿的附近,始終沒有找到證據來證明他們會製造工具。盡管如此,按照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標準,他們已經算是真正的人類了。
1974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遜和法國科學家泰伊白率領著一支考察隊,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新的南方古猿化石。這具被稱為“露西”的骨架保存相對比較完整,它屬於一個成年女性,生前身高92厘米,能夠經常性地直立行走,研究人員把她命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第二年,在這個地區又發現了至少13個男女老幼的碎骨和牙齒化石。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可能屬於一個家庭,因為生活的年代相當久遠,距今已有330萬年到280萬年,而且又是當時已經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所以就把他們稱作“第一家庭”。
1994年,埃塞俄比亞又發現了大約44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當時取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第二年,研究者認為這些化石與南方古猿的差別比較大,因此就把他們歸為另一個古人類的類群,改名為“地猿始祖種”。
2000年,一位法國學者在肯尼亞發現了一批6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因為當時適逢千禧之年,所以就把他們叫做“千禧人”。後來又把他們正式命名為“原初人土根種”,因為他們是在當地的土根山上被發現的。這樣,人類的曆史就向前推進到了600萬年前,或許還有更早的人類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人類雛形
根據比較解剖學、胚胎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現代人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等猿類動物的親緣關係,遠遠勝過包括猴子在內的其他任何動物,所以人起源於古猿的觀點就被人們普遍接受了。
這樣看來,人的出生地不可能在美洲和澳洲,因為現在美洲隻有猴子,沒有猿類,也沒有發現過古猿的化石,澳洲則連“土生土長”的猴子都沒有。而亞洲、非洲和歐洲都已經發現了很多古猿的化石,並且都散布在低緯度地區。
現在一般認為,古猿最初都是在樹上生活,後來他們的家園逐漸變得幹旱,森林日益稀疏,無法再保證他們的食物來源。古猿不得不用更多的時間,在森林以外的地麵上尋找食物。由於裸露的地表沒有像樹上那麼安全,而且古猿既沒有尖牙利爪,也沒有飛速奔跑的本領,所以他們隻能盡可能地發揮上肢的作用,用手握住石塊或樹枝之類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上肢已經有機會從攀援樹枝的負擔中解放出來了。而在沒有危險的時候,他們的手還可以拿起天然的工具去采集或狩獵。不過,他們的雙腿要為此承受更多的重量,才能保證行動的靈活和雙手的真正解放。
在長期直立行走的過程中,他們的身體結構發生了變化,脊柱形成了人類所特有的彎曲,頭骨移到了脊柱的上方。不知不覺中,古猿已經發展成了人。
隨著天然工具的頻繁使用,他們的手變得越來越靈活,腦也越來越發達。
當人類祖先發現身邊的天然工具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他們就可能從偶然看到的“大石落地成碎片”的景象,聯想到自己可以模仿這樣的過程來取得所需的工具。於是,人類可以自己製造工具了。盡管我們沒有多少證據來證明人類最初製造的工具是什麼,但他們製造的石器,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來。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石器,發現於埃塞俄比亞的恭納地區,距今已經有250萬年了。
人類剛剛開始在地麵上尋找樂土的時候,單憑個人的力量恐怕更難抵禦難以預料的危險,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正是在這種相互幫助、共同生存的過程中,人類社會發展起來了,相互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需要有像語言這樣的工具來方便交流,而在製造工具等活動中發達起來的人腦,正好能夠促成語言的形成。人類就在勞動、語言和腦相互促進的過程中開始了新的進化。
祖先的腳印
從1823年第一次發現人類祖先的化石開始,到今天已經有180多年的曆史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的人類化石也越來越多。不過這些化石有一個特點,越是早期,可供我們研究的證據就越少。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化石,發現人類在進化過程不同階段上的特征,從而了解人類進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