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人類進化的解讀(1)(2 / 3)

尼安德特人

真正對人類起源問題產生較大影響的最早人類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尼安德山穀中的一個山洞裏出土的一些人骨。當時有人認為這是古人類化石,但也有人反對。

在反對者的行列中,最著名的是病理學家維爾和。他認為,從小小的頭骨來看,這可能是一個智力低下的白癡留下的,並不是什麼古人類。也有人覺得,這或許是一個佝僂病患者的頭骨。

幾年後,一位愛爾蘭人體解剖學家對這副人骨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確信他屬於一種與現代人不同的早期人類,並取名為“尼安德特人”。

由於當時的研究水平有限,再加上在發現尼安德特人的山洞裏沒能找到其他的動物化石和他使用過的工具,所以無法準確判定這些化石的年齡。直到1886年,在比利時一個叫做“斯彼”的地方又發現了兩個人類頭骨,形態與尼安德特人非常相似,被認為是同一時期的人類。而且在這兩個頭骨的周圍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化石,由於很多動物很早就已經滅絕了,如披毛犀和古象等。這樣,人們就可以根據滅絕動物的生活年代來推測這些人骨的曆史了。尼安德特人在人類進化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人們在前人的肩膀上總能站得更高。1908年在法國聖沙拜爾村附近的一個山洞裏,又發現了與尼安德特人頭骨相似的化石,不同的是,這次人們發現的是一副基本保存完整的男性人骨,他被認為是尼安德特人的典型代表,由此可以得到關於尼安德特人更多的信息。

根據後人的研究,尼安德特人的生存年代為距今20萬年到3萬7千年。

通過與現代人的比較,發現他們的鼻骨異常向前突出,說明他們的鼻子一定很高,而且鼻孔比較向前。

爪哇猿人

1891年前後,一個姓“杜布哇”的荷蘭殖民軍軍醫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發現了一些新的人類化石,從而在研究人類起源問題的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年輕的杜布哇原本是一位解剖學者,同時也是“人猿同祖論”的追隨者。

他認為猿隻能在熱帶生活,而東南亞的猩猩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因此,他相信在東南亞很可能找到人類的發源地。帶著這個信念,他參加了荷蘭的殖民軍,成為一名軍醫,因為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當時正好是荷蘭的殖民地,便於他進行研究。

經過長期的搜索,1890年他在爪哇島獲得了一塊人類下頜骨化石殘片;次年,在距離下頜骨發現地30多千米外的垂尼爾村附近,找到了一塊人類的頭蓋骨和一顆牙齒;1892年,他又在距離這塊頭蓋骨15米的地方找到了一根人的大腿骨。

杜布哇把找到的大腿骨和現代人的大腿骨進行了仔細的比較,發現這根大腿骨已經能夠支撐身體的重量,因為它上麵已經形成了可以附著強大肌肉的股爺骨粗線,使整個大腿骨的骨幹成為三棱柱狀。這說明他發現的這個遠古人類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了。

根據這些化石的特點,杜布哇認為自己找到了從古猿到人之間的一個缺失環節,也就是“猿人”,所以他把這個遠古人類取名為“直立猿人”,後人也稱之為“爪哇猿人”。

在發現爪哇猿人的地方,還出土了一些動物化石。從這些動物化石的特點上,可以推斷出爪哇猿人生活在大約50萬年前。

但是從後來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些疑點。根據頭蓋骨來估算,爪哇猿人的腦量隻有900多毫升,遠遠小於現代人的腦量,而且在發現頭蓋骨的地方也沒有找到人造的工具。當時的學術界普遍認為,隻有會製造工具才能算人,否則就隻能稱之為動物。就像尼安德特人,他們的化石周圍就發現過石頭做的工具,所以他們就肯定是人了。可是沒有工具的爪哇猿人到底算不算人呢?

這個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有人認為他們隻是長臂猿,有人認為他們是猿和人的中間環節。杜布哇在研究了其他的靈長類動物之後,最終宣布他所發現的這些化石,屬於一種大型的長臂猿。

但是隨著後來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北京猿人和人造工具的發現,爪哇猿人終於得到了作為“人”的地位。

北京猿人

20世紀20年代初,在研究人類起源問題上,很多科學家認為是由於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擋住了由南向北吹來的印度洋暖濕海風,使喜馬拉雅山北麵的氣候變得幹燥,森林變得稀疏,原本在那裏生活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跑到地麵上來生活,並用雙手謀生、用兩條腿走路,從而發展成了人。於是,很多研究人類起源問題的學者都紛紛來到亞洲中部地區,尋找他們的答案。

當時有一位瑞典的地質、考古學家———安特生,正在中國開展工作。1918年,他偶然從別人那裏了解到,距離北京50千米左右的周口店村附近有很多動物化石,他便趕往那裏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