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和珅上的是什麼學校?他的學業如何?(3)(1 / 1)

但也有資料說:乾隆時代的兩所官學,鹹安宮官學隻收上三旗的旗人子弟;景山官學才招收下五旗的旗人子弟。景山官學的學生成績突出,才可以轉學到鹹安宮官學繼續學習。可見,這兩所官辦的學校,在檔次、級別上是有所區別的。

鹹安宮官學對學生的要求極其嚴格。學生們都是走讀,清晨入學,日落方才散學回家。學校設管理大臣,協理事務大臣,另外還有滿漢總裁兩名,必須是翰林才能擔任;學校內的教師,也大多是翰林,極少數不是翰林的,也是享有盛名的飽學之士。學校分為漢書十二房,清書三房,各設教師一名,還有教授騎射和滿語的教師三人。所設課程主要有滿、漢、蒙古語以及經、史等內容。此外,每個學生還必須學習騎射和使用火器等軍事課程。

常保屬於正紅旗,不是嫡係的上三旗,按規定是不能讓和珅、和琳進這所貴族學校的。再說:官學招收學生,還有年齡的限製。和珅與和琳,當時一個九歲,一個才六歲,離“十三歲”這條杠杠相差很遠。此外,在北京的八旗子弟數量巨大,學校的學生總人數,又隻有九十名,下分三個班,平均每班隻有三十個名額;每年能進的新生,大概不會超過十人。這樣苛刻的條件和前提,沒點兒力量和本事,這所學校,恐怕不是那麼好進的。

說到這裏,我要插一句話:有的小說中描寫,鹹安宮官學每年招收九十名學生,可能是沒有吃透文獻資料。根據上麵介紹的“讀書房屋三所,每所各分給三十名”的情況看,“九十名”應該是學生的總數。三十名一班,每班配備老師三名,共有老師九人。如果每年招九十人,三個班,學生總數就至少應該有二百七十名,鹹安宮官學的“三所房屋”,是無論如何也住不下的。此外,我還懷疑鹹安宮官學並不是年年招生的。如果年年招生,學製五年,那就必須開五個班;既然全校隻有三個班,那麼就應該是每兩年招一次生。

巧的是:和珅與和琳進鹹安宮官學,正好趕在常保故去的前一年。那時候他還在福建都統的任上。一個方麵大臣,讓孩子進一所最好的學校,這樣的“後門”,大概不用送禮,僅憑麵子,也應該能做到的。估計當時鹹安宮官學裏不滿十三歲的學生一定還有。不然的話,公事公辦,要破例錄取,可能就難了些,小和珅和他弟弟,也還是進不去的。再說,如果常保考慮到和琳才六歲,實在太小,打算過一兩年再讓他去上學,那麼,人在人情在,“人一走,茶就涼”,第二年常保一死,鹹安宮官學的大門,和珅兄弟二人、至少是和琳,恐怕就不一定能進得去了。

不要笑話我的這個假設。要知道,和珅如果不是上了這個當時最好的貴族學校,他就不可能學到那麼多知識,就不可能因為成績優異被大學士英廉看中選為孫女婿,就不可能借助祖丈人的力量跑到乾隆皇帝身邊去當侍衛,就不可能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從而飛黃騰達--最後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大貪官!

朝廷為八旗子弟創辦的“官學”,應該是公費的,至少不用交學費。但是書本簿籍費、午餐費,學校大概不會補貼;衣帽鞋襪,也必須自備,而且不能過於寒酸。因此,和珅兄弟上學以後,父親一死,家裏經濟更加拮據,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小說中描寫:忠仆劉全,不但每天一早一晚都要趕著破馬車把兩位小少爺從西直門送到東華門,再接回來,中午還要給他們送飯,以求鋪墊和珅日後為什麼這樣寵信、縱容劉全。這些情節,雖然都是“創作”出來的,但也的確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