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旗人最多的地方,而且是紈絝子弟最多的地方。清廷眼看自己的子弟有走向沒落敗亡的傾向,為了振興本民族,特別是引導“高幹子弟”走上仕途,特地為八旗子弟開辦了“旗學”。--因為最初是由八旗各自開辦的,所以叫做“旗學”。從順治十年開始,直到康熙、雍正年間,又先後開設了“宗學”和“覺羅學”。“宗學”是為宗室子弟開的學校;“覺羅學”是為覺羅子弟開的學校。“覺羅”,指的是努爾哈赤叔伯兄弟的旁係子孫。覺羅學與宗學這兩類學校,性質其實差不多,都由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下屬有經曆司、左司、右司、銀庫、黃檔房、空房、左右翼宗學、八旗覺羅學等部門)管理,學製五年,教師從滿漢兩族的學者中選拔,讀的是滿文書和漢文書,兼習武藝。學生畢業以後,隻要鄉試中舉,不用經過會試,就可以直接通過皇帝主持的殿試授予官職。所以這是旗人出仕的捷徑,實際上也是對旗人的一種特殊優待。
最著名的宗學,是景山官學和鹹安宮官學。都是專收八旗子弟入學的旗人學校--近似於今天的貴族學校。景山官學的地址在今天的景山公園內,鹹安宮官學的地點,在今天故宮西華門內路北的鹹安宮中(鹹安宮今天屬於故宮的非開放區域)。--學校辦在紫禁城裏麵,可見鹹安宮官學是當時最著名的學校,而且是一所滿清貴族學校。
和珅所上的,就是鹹安宮官學。
鹹安宮位於西華門內。據史料記載:清雍正七年(1729),內務府在宮內特為上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的優秀生開設一所官學,稱為鹹安宮官學。原址在壽康宮後麵、長庚門內的鹹安宮中。鹹安宮為明代建築,天啟年間,魏忠賢的“對食”(太監在宮內的“情婦”)客氏曾經在這裏居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改建。康熙皇帝廢掉太子允礽(rénɡ仍)以後,就禁錮在這裏。雍正六年(1728)有禦旨:“鹹安宮見(xiàn現)在空閑,著(zhuó著)設立官學。”七年,鹹安宮內修理讀書房三所。乾隆十六年(1751),鹹安宮經過改建以後,稱為壽安宮,成為皇太後、太妃居住的地方。於是把鹹安宮官學移到西華門內、武英殿西的尚衣監(明代宦官官署名,明“十二監”之一,由掌印太監主管,下設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等人員,掌管皇帝所用的冠冕、袍服及履舄[xì戲]、靴襪等;清順治時代的十三衙門中也有尚衣監,康熙即位後裁撤),後來因為尚衣監年久失修,房屋傾倒,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尚衣監西邊專門為鹹安宮官學新建校舍,迎麵有門三間,門內有影壁一座,裏麵是三進院落,每進院落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共有房屋二十七間。新建校舍雖然已經不在鹹安宮內,但是官學的名稱依舊命名為“鹹安宮官學”。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鹹安宮遺址上建寶蘊樓,作為文物庫房。現在僅存宮門三楹,南向開門,匾名“鹹安門”。
這樣看起來,和珅在鹹安宮官學上學的時候,就已經是“新校舍”,不是住過客氏、關過允礽的那所老宮殿了。
據《清文獻通考·學校二》記載:“雍正七年,設立鹹安宮官學於……由官學生佐領管領,自十三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之俊秀幼童可以學習者選得九十名,於鹹安宮酌量修理,令其讀書。其教習著翰林院於翰林內揀選九人,每所分派三人,令其勤加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