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和珅上的是什麼學校?他的學業如何?(4)(1 / 1)

和珅與和琳剛剛上學的時候,常保還在福建當都統,和珅、和琳當然也都是“爺”的身份,沒人敢欺負他們。但是第二年常保故去,世態炎涼,風流雲散,當年來往密切的“關係戶”難免漸漸疏遠,終於“朝中無人”了,供奉也漸漸跟不上,吃的穿的都不如同學。正所謂“沒毛的鳳凰不如雞”,他們兄弟倆的身份也就一落千丈。不但生活水平突然降了下來,同學們也不再奉承他們,甚至還有人落井下石,發揮“恃強淩弱”的流氓精神,欺負起他們來了。

有一個惡少,自己寫了一首諷刺老師的歪詩,送到老師麵前,謊稱是和珅寫的。這樣簡單的“案子”,其實隻要一對筆跡,就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可是這個勢利眼的老師,見和珅的父親已經不在官位上,沒有了“來頭”,就不再把他看在眼中。結果是不問青紅皂白,拉過和珅來,就是一頓戒方(學塾中專門用來體罰學生“打手心”的紅漆木尺)!

十歲才冒頭的和珅,年紀雖小,性格倒是十分堅強。他沒有分辯,也沒有痛哭。他小小年紀,就知道“分辯”的前提,第一是建立在一個“信”字上,第二是建立在“平等”上。不問情由,以大壓小,“辯”也是“狡辯”,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哭,更是懦弱的表現。通過這件事情,小小的和珅,倒悟出了一個道理:人不能一天無權,更不能一天無錢。有權有錢,就擁有一切;有權有錢,無理也會變成有理,就能通行無阻,就能做人上人!

這一頓打,小和珅的小腦瓜開始琢磨:自己怎麼才能達到有權又有錢這個目的呢?

如果他的父親不死,他的仕途一定通達順利。即便不能扶搖直上,在一人之下,至少也可以穩居中層,在萬人之上。但是現在不行了。現在一切都隻能靠自己的努力,沒有別人會來主動幫助。

於是,他“化悲痛為力量”,“化憤怒為力量”,“化理念為力量”,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讀書上頭。

鹹安宮官學,不愧為當時最好的學校,比國子監還好。鹹安宮官學不但教漢文經典,也教滿文、藏文、蒙古文。清兵入關以後,不論日常交際、公文布告,統統都用漢文,連科舉考試,用的也是漢文。滿文的使用價值日漸縮小,滿人也逐漸漢化,許多滿人不僅不會滿文,甚至連滿語都不會說了。朝廷為了讓滿族人不忘本,為了提倡滿文化,在旗人中提倡習滿文、學騎射,但是真正響應者寥寥無幾,無非是虛應故事、應付考試而已。

小和珅卻不這樣看。他知道政權如今掌握在滿族人手裏,精通滿文,不但是做官之道,是另一種仕途,而且有希望借此進入政權的中心。因此,他與眾不同,學習滿文十分專心用心。好在滿文是努爾哈赤時代參照蒙古文創立的拚音文字,時代不久,典籍不多,隻要會說滿語,就可以按音拚寫,不算太困難。此外,蒙古文和藏文,也都是拚音文字,典籍雖然有一些,也不是太多,隻要“粗通”,就可以“精研”。時間不長,他就從入門而精通,壓過了所有紈絝子弟和不好好讀書的同學,成為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的“小學者”了。

和珅精通滿漢蒙藏語,對他日後能夠得到乾隆的寵信,從而飛黃騰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問題,後麵將要專門列出一節來詳細討論。

鹹安宮官學的“山長”、也就是校長到底是誰,我沒有查到資料。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開明、務實的好校長。盡管國家規定學校的老師可以從翰林院中選擇聘請,但他知道:翰林院中的學士,不一定有真學問,因為那是靠作八股文考進翰林院去的;真有學問的,又不一定肯來教書,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大材小用;即便肯來教書,也不一定教得好,因為有學問和善於育人,是兩件事情。所以他聘請老師,第一不看學曆(進士),第二不看官銜(翰林),而是看有沒有真才實學。當時有吳省欽、吳省蘭兄弟,南彙(今屬上海)人。從小博聞強記,最愛讀書聚書,知識淵博,學富五車,是全國聞名的飽學之士,但是卻連個舉人都沒考上。校長先生聽說他們來北京“遊學”,就不顧別人議論、反對,把他們請到鹹安宮官學來當老師。

“和珅”、“和琳”這兩個名字是不是吳氏兄弟給他們起的,已經無從查考了。也許是惺惺相惜,意氣相投,也許“同是天涯淪落人”,多少有一絲兒命運相同的苦澀感,和珅兄弟對吳省蘭兄弟十分崇敬,吳省欽、吳省蘭兄弟對和珅兄弟也十分賞識。一方盡心教,一方盡心學,和珅兄弟的確從吳氏兄弟那裏學到了許多真學問。

有趣的是,吳省欽、吳省蘭兄弟雖然有真學問,卻長期困於試場,一直沒有考取舉人,遑論仕途了。據說:一直到了乾隆乙酉年,和珅出任主考官了,吳省蘭兄弟方才具了“門生”的帖子,拜和珅這個當年自己的學生為老師;和珅也看在他們是自己當年老師的分兒上,把考題透露給他們,從而總算讓他們考上了舉人、進士,也因此兄弟二人後來都成了和珅的死黨。--這個故事,當然也是“關公戰秦瓊”式的笑話,這裏先提一筆,後文還要詳細介紹“關公是怎麼戰秦瓊”的。

鹹安門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