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女子從沒有被人說得如此透徹,驚奇之餘深感羞愧。她向目犍連懺悔道:“聽尊者的一番話,讓我自慚形穢,但我已無法自拔,想必是不能得救了!”
目犍連以憐憫和同情的口吻安慰她:“一個人隻要願意痛改前非,就沒有不可救的,你千萬不要自暴自棄。汙穢的身體可以用水洗,心地不淨可以靠佛法洗滌。佛法浩瀚如大海,可容納百川,不管河川的水是否潔淨,它都一律包容。大聖佛陀的教示能夠洗淨人類汙濁的心靈,即使罪業深重的人也能悟道得救。”
目犍連知道她行為上雖然墮落,但心地善良,便帶她來見佛陀,後來她做了佛陀的弟子,在女眾弟子的僧團中,成了模範的比丘尼。在比丘尼中,她變成了後來神通第一的蓮華色女。
還有傳說說目犍連曾親入地獄救了自己的母親。目犍連對佛法的推廣,貢獻最大,佛陀的教法能在短期內遍及全印度,他是功不可沒的。也因此,有很多異教徒一心想要加害他。
一次,目犍連在弘法途中經過伊私闍梨山,他在山中靜坐時,碰到了外道人。他們糾集了很多人,從山上扔下巨石,把目犍連無常的肉身打成了肉醬。目犍連為了傳播佛法的種子,給後世做了為法犧牲的榜樣,他的色身就此與世長辭了。
說法第一——富樓那。
佛陀的眾多弟子中,信心堅決、儀態威嚴、辯才無礙、熱心宣揚佛法的人很多,但是富樓那可算做第一。
一次,富樓那向佛陀請求,允許他去輸盧那國布教。佛陀知道布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對他說:“感化眾生,利己利人,宣揚我的正法,誌願值得嘉許。但是我希望你換個地方,不必到輸盧那國去。”
富樓那不知佛陀為什麼要他換地方,佛陀對他解釋說:“輸盧那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並且風氣閉塞,民性強悍,外地人很容易被害喪命,難道你不怕危險嗎?”
富樓那聽佛陀這麼一說,反而堅定地表示:如此一個偏遠小國,沒有人去教化他們,為了感謝佛陀的恩惠,他更要去那裏宣揚正法,絕不計較個人安危,還請佛陀慈悲允準,讓佛陀之光庇佑他去開辟人間淨土。
佛陀又問:“作為佛陀的弟子,要修行和布教為重。不過,我問你,假如他們不接受教導,惡言相加,你要怎麼辦?”
“他們如果罵我,我慶幸他們不完全是野蠻人,隻是罵罵而已,還沒有用棍棒打我。”
“如果他們用拳頭、棍棒打你呢?”
“沒關係,起碼他們還沒有用刀刺我。”
“如果他們用刀刺傷你呢?”
“不要緊,這說明他們還有人性,沒有殘酷地把我打死。”
“如果他們把你打死呢?”
“即便打死我,我還是很感激他們。因為他們殺害的隻是我虛幻的色身,能助我進入涅槃,讓我用生命來報答佛陀的恩惠。在我來說,這些都沒有大礙,遺憾的是這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佛陀誇讚他:“富樓那,你不愧是佛陀的真弟子,修道、布教、忍辱,從事於弘法利生,就必須具備你這樣的精神,心境才能平安。布教人的精神和肉體同等重要。精神方麵,要對三寶確立永不動搖的信仰;在肉體方麵,先有健康的身體。這些條件,你都具備了,我很放心你去輸盧那國布教,你這就起程吧。”富樓那歡喜頂禮而退。
後來,他在輸盧那國收了500名弟子,建有500個伽藍(意譯眾園,就是僧眾聚居的園林,後來又稱佛寺為伽藍)。因此他說法第一的美譽便傳開了。
解空第一——須菩提。
傳說須菩提出生時,他家出現了不尋常的征兆。後來佛陀在般若會上,能夠徹底解悟佛法的,首推須菩提。
一次,大家發現佛陀不在僧團,便四處尋找,但是怎麼都找不到。正驚詫間,阿那律用天眼觀察後告訴大家,佛陀正在忉利天(譯為三十三天。佛經上的說法)為母說法,大約三個月後回來。
轉眼三個月過去了,佛陀重回人間,人們都爭相迎接。這時,須菩提正在靈鷲山的山洞裏縫衣服,他知道佛陀即將重回人間,趕忙放下衣服準備迎接,但是心裏忽然轉念,又坐下來繼續縫衣服。他想:佛陀的法身,可不是凡夫的肉眼能看得見的,我現在趕著去迎接,豈不是把四大(佛家的說法,指地、水、火、風,人身毛發爪齒、皮肉筋骨等歸為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沬、大小便歸為水;暖氣歸火;動轉呼吸歸風)和合視做佛陀的法身嗎?這說明我沒有認識到諸法的空性,認識不到諸法的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想要見到佛陀,必須先了解五蘊、四大是無常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空寂的,森羅萬象的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一切法本是空寂,法性無處不遍,佛陀的法身也無處不在,我奉行佛陀的教法,就不應該被事相所迷。
佛陀歸來時,蓮華色比丘尼搶先迎上去,向佛陀頂禮說:“佛陀,弟子蓮華色第一個前來迎接佛陀聖駕。”
佛陀微笑著對她說:“你算不得第一個迎接我的人,須菩提觀察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接見到我的人。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迎接佛陀。”
論議第一——迦旃廷。
迦旃廷總是能用巧妙的方法、簡短的言辭,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使真理昭顯。曾經有個婆羅門修道者問迦旃廷:“我想請教尊者一個問題,你看世間紛爭迭起,永無止息,這是為什麼呀?”
迦旃廷毫不遲疑地答道:“全是因為貪欲在作祟。”
“請問沙門與沙門相爭,又是為什麼?”
“是我見的執著。”
“請問什麼人才能夠離開貪欲和我見呢?”
“我的老師——佛陀,現住在舍衛城說法。他是無上正等正覺者,沒有貪欲煩惱,沒有我見的執著,他是人天的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