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佛陀的十大比丘弟子。佛陀的弟子,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多得不可數計,出家的弟子,證得阿羅漢果的常隨眾的比丘就有一千二百多人,還有許多分散各地和後來出家證果的沒有計算在內。眾多弟子中,最突出而各具專長、各有各的成就的,有以下十大比丘弟子:
智慧第一——舍利弗。
舍利弗本名優波室沙,有稀世的智慧和學問。佛陀很信任他,曾經讓他做年幼的羅睺羅的老師。建立隻園精舍時,他奉命前往督工。佛陀的法駕尚未到達舍衛城時,他便先把外道折服,讓他們等候皈依佛陀。
據說舍利弗的母親懷著他的時候,突然變得智慧過人。當時舍利弗的母舅摩訶俱締羅是婆羅門教中最負盛名的雄辯家,但是他居然辯不過舍利弗的母親。因此他們兄妹二人都認為腹中的孩子,將來一定是個不尋常的人物。
後來他的母舅見他皈依了佛陀,明白這個聰穎超群的年輕人如果不是遇到了大覺完人,是不會輕易折服,拜那人為師的。所以他的母舅也毅然舍去迷妄,皈依到佛陀座下。
有一次,佛陀從巴連弗城渡過恒河,來到毗舍離城附近竹芳村的樹林裏,向大家宣布,他三個月後便要進入涅槃,大家聽了這個消息,如同山崩地裂,末日來臨。這三個月中,佛陀分別到隻園精舍、竹林精舍、重閣講堂、瞿師多精舍、鹿母講堂等處巡回一次,希望在涅槃以前與大家再見一次麵,講一些話。
舍利弗在禪定中自忖:“過去諸佛的上首(佛說法時,在聽眾中推居首位的人)弟子,都在佛陀之前進入涅槃,現在佛陀涅槃之期近了,我應該先佛陀進入涅槃。”舍利弗心中有了這樣的決定,便馬上請示佛陀,允許他先行進入涅槃。
佛陀注視舍利弗良久,開口問道:“舍利弗,你為什麼要這麼快進入涅槃?”
“佛陀曾告訴我們,過去諸佛的上首弟子都先於佛陀進入涅槃,我想現在正是我進入涅槃的時候,所以懇求佛陀慈悲允許。”舍利弗無限傷感地回答。
佛陀又問:“你想在什麼地方涅槃?”
“我的故鄉是迦羅臂孥迦村,我的百歲老母依然健在,我想與她老人家再見一麵,就在我出生的房間裏涅槃。”
“那就隨你的意願好了,希望你離開前能跟大家說幾句話。”
阿難奉佛陀之命,集合比丘大眾前來送別。舍利弗恭恭敬敬地對佛陀說:“佛陀,我從過去一直盼望能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時代,如今終於如願以償,沒有比這個更值得欣喜慶幸的了!幾十年來,蒙佛陀慈悲教導,讓愚癡的我睜開慧眼,獲證聖果,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心中的喜悅與感激。現在我即將舍棄人世間的束縛,進入自由自在的境界。慈悲的佛陀,請接受我的頂禮。”
全場鴉雀無聲,氣氛十分嚴肅。舍利弗頂禮躬身而退,佛陀端坐不動,默默點頭不語,目送舍利弗離去。
眾比丘跟隨在舍利弗身後,緩緩送行。走了一段路,舍利弗停下來對大家說:“各位請留步。希望各位繼續努力精進修行,不要蹉跎歲月,辜負了大好時光。因為佛陀在世間出現是很難得的,如同優曇婆羅花的開放,幾千萬萬年才能遇到一次。我們有幸聽聞佛陀正法,更是千百萬億人中稀有的機緣,須知諸行無常,必須戰勝此苦,進入無我的涅槃的境地。那裏是一個寂靜、安樂的世界,是我們永遠的歸宿。”
有位比丘哽咽著問:“您是佛陀的首座弟子,是我們的長老,我們今後需要您的地方還很多,您為什麼要這麼早進入涅槃?”
舍利弗安慰道:“佛陀不是常告訴我們,世間無常,請大家不要悲傷嗎?須彌山有崩壞的時候,大海也有幹涸的一日,我隻是渺小如一粒芥子,色身的死亡是世間實相。今後世世代代,隻要眾生想滅苦求樂,自然會延續佛陀的慧命,從事教法救世的工作。大家要一心修道,便能脫離苦海走向極樂清涼的世界。切記,切記。”
舍利弗回到家鄉,把自己即將涅槃的消息告訴了母親,母親雖然不舍,但是也沒有辦法。後來全村人得知了這個消息,都要求聽舍利弗最後一次說法。說法那天早上,天色微明,廣場上就聚滿了鄉親故舊。不一會兒,舍利弗安詳地走出來向大家點頭招呼,接著說道:“我這次回鄉,本來也想與各位見一麵。我追隨佛陀四十多年,接受佛陀的教示,並到各地去弘法,我那被世人稱譽的智慧對深奧精微的佛法仍未完全了解,佛法深廣有如無垠的大海。承蒙佛陀慈悲教示,我切實遵照實行,精進不懈,最終獲得了正覺。我已沒有‘我執’,即將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我願跟隨佛陀,永遠不生不死,長住宇宙之間,現在我就向各位告別了。”
舍利弗涅槃後第七天,將遺體荼昆(意譯為火葬),沙彌均頭把遺骨帶回了竹林精舍,由阿難轉交給了佛陀。
神通第一——目犍連。
目犍連本名叫拘律陀,他和舍利弗同是婆羅門的種姓,一同師承當時的學術權威刪闍耶,後來聽聞佛法便帶著100名弟子和舍利弗同時皈依了佛陀。目犍連是佛陀弟子中的激進派,如果推動佛法遇到阻力,他總是反對妥協忍讓。他有神通,與外道辟法時總是百戰百勝。但是佛陀卻經常喝斥自恃神通的弟子們,因為神通並非根本之法。
關於目犍連的神通,傳說他有順風耳、千裏眼,還能知道別人心中的念頭。一次,目犍連走過一座園林,遇見一個雖近中年,但美麗無雙的女人。她本心善良,但因不幸的遭遇,便抱著遊戲人間、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
目犍連一眼便看出了她的想法,因為她受外道煽動,企圖用美色誘惑目犍連,破壞他的戒行。目犍連停下來,規勸她:“我知道你曾遇到過極大的不幸,你為什麼不為自己的不幸煩惱,反倒如此打扮來誘惑人?你自認為自己很美、很動人,但在我看來,你的身體汙穢不堪,心地醜陋無比。你隻知道塗脂抹粉修飾外表,自以為嬌美動人,卻忽視了身體的不幹淨。即使這樣,你還自恃貌美,得意揚揚。看你在泥沼中愈陷愈深,我實在可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