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徹底了解這些隻是暫時的虛假和合,那世間就沒有什麼可悲的事情了!離開暫時相處的親屬,還有更多親屬;離不開暫時的親屬,那未來的親屬也得不到,因為會合分離、分離會合原本就是悲哀的連續罷了!

人生下來就被五欲所役使,如果沒有生,就可以不死,人好像就是為死而生,為死而受役使。現在我視富貴如浮雲,棄王位如敝屣,我不想被這虛假不實的名位所束縛,因為那樣我會終生害怕死神的來臨,時時刻刻憂愁苦惱。我不想順應世俗而與真理相違,那樣我會更愚昧可憐!

我住在雕欄玉砌的宮殿裏,感到有一種無常之火在炙烤著我;吃著山珍海味,卻認為它是隱藏著五欲的毒藥。清澈的蓮池中藏有毒蟲,顯赫的名位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以前就有一些聖明君主,見不得國家危難和人民痛苦,然後以憐憫之心去修行,希望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可見帝王治國安民遠不及修行快樂。我寧願去山林裏吃蔬果野草,與禽獸為伍,也不想回王宮。我要從五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去過那種清淨的山林生活。如果放棄修行,跟著你們回去,等於又要被愛執所縛,增加我的愁苦。

緬懷以往的先賢,他們為正法舍俗出家,不把名利給養放在眼裏,而以金剛信念,百折不撓的勇氣,毅然脫去華服換上法衣去過山林生活。我已經看到了生、老、病、死的可怕,所以放棄五欲的王宮生活。你們勸我回去,豈不是要把我推進火坑?

在王宮也可以修行,但是我想告訴你們,身處愚癡與迷妄中,絕不可能悟出解脫之道。解脫是生在寂靜的地方。帝王的權威生活與寂靜的解脫世界相反,動與靜如水火不相容。想要尋求解脫,就必須要離開帝王的生活;擁有王者的權勢,就不能企求解脫的妙境,兩者不能並存。

兩位大臣聽了太子的一番宏論,道理已經說得很清楚,內心也很佩服,但是因為王命在身,完不成任務,該如何向國王複命交差?一時之間,他們不知如何是好。

大家沉默了好長時間,一位大臣又對太子說:

太子,以求道的立場來講,您的這番話是很有道理。但是,請您想想,國王現在已風燭殘年,您就不能盡孝心,順從他的心意,等他百年之後,羅睺羅王孫長大成人後再出家學道嗎?以您的聰明智慧,還沒有看到更深層的道理,您隻看到了“因”而沒有顧及“果”,所以隻是斷然否定了現在而已。

有人認為有未來,有人認為沒有未來,這有、無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那又怎麼能否定現在的快樂呢?如果有未來的話,甘心享受未來的“果”也就罷了;如果沒有未來,“無”不就是解脫了嗎?

大地的堅硬、火的炙熱、水的流動、風的吹拂,這是自然的物性,不管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是不會變動的。這麼看來,今生享樂,未來還不是享樂嗎?您覺得老、病、死可怕,一心想求解脫,如果憑著我們的力量可以達到目的,簡直是欺人之談,哪裏有這個可能?水能滅火,火能把水煮幹,這樣一方存一方亡,互相增減的情形是自然的天性,這些自性調和起來,就能促成萬物的生存。

例如嬰兒在母體中,先有軀幹再有各種複雜的器官,然後出現精神感覺。這也是自性調和而成,並非人力所能左右,可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不違背先祖的禮教,學習《摩奴寶典》,奉祀天神,就可以說是解脫了。這也是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解脫之法,再沒有其他什麼解脫之道了。

至於出家後再還俗,這不算什麼罪過。過去菴婆梨王舍棄妻子眷屬到苦行林去修行,後來又回國執政;離開國家苦修的羅摩王子,當他知道國家爆發動亂,馬上返國施行王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誠意懇請您趕快回去繼承王位,能讓老國王安享餘年,也算是您的一番孝心啊!

大臣言辭懇切、態度真摯,但是太子的金剛信念是沒什麼能撼動的。他以祥和、平靜的語氣說:

對於未來是否存在猶豫不定,隻會徒增疑惑之心。我以為隻要有清淨之智修行,必能領悟出真理。至於那些理論,我實在不敢苟同。菴婆梨王和羅摩王子當初舍棄一切去修行,後來又回國沉溺於五欲之中,智者是不會這麼做的。

我再度強調我的決心,即使雪山之頂沒入大海,我的金剛信念,永劫不變。如果讓我改變心意,還不如直接把我投入烈火化為灰燼算了,我絕不做反複不定的事。

他們眼見太子求道心切,意誌堅決,也隻好跪下拜過後,退了下去。大臣經過商討,最後從隨從人員中選出僑陳如、阿舍婆誓、摩訶跋提、十力沸伽、摩男俱利等五人伴隨太子去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