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匿淚流滿麵,沒精打采地牽著犍陟返回王城。就連日行千裏的良駒也好像因主人的離開而傷心難過,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太子出走的消息傳開以後,全國上下惶惶不可終日,年邁的淨飯王幾乎茶飯不思,聽說車匿已經回宮,便趕緊招來詢問。

“你跟隨太子私自出宮,現在為什麼隻有你一個人回來?”

“稟告大王,太子命我跟隨出宮,我不敢違抗。我們到了一座高山下,聽說山上有苦行林,太子便摘下寶冠、瓔珞,脫下衣服,換上袈裟,一心要去訪仙學道。我曾苦口相勸,無奈太子心意堅定,最後他用寶劍割下頭發,以示決心。我怎麼哀求都沒用,隻好獨自回來向您稟報。我沒能把太子勸回來,罪該萬死,願意接受大王的處置。”

說完,車匿便把太子的寶冠、衣物和頭發等一一呈於淨飯王。淨飯王睹物傷情,昏厥了過去,群臣趕忙招來禦醫急救。這時,後宮的摩訶波闍波提王後和耶輸陀羅王妃也趕過來探聽消息。她們也早知道太子有出家學道的想法,但是沒想到來得這麼突然,突然聽到這個消息,都悲慟欲絕!

一個是自幼把太子撫養長大,視同己出的姨媽;一個是結婚不久並生下王孫的愛妻,這分離如同死別。她們想到太子將以尊貴之身,行走在荊棘坎坷的道路中,在林間的石塊上坐臥,受饑餓、寒冷等苦難,就如利劍穿心般痛苦。這種打擊對她們是何等的殘酷。

車匿是太子的忠仆,雖沒能勸回太子,但他已盡心力,所以不便對他太過責備。現在大家認為最好的計劃是根據車匿的彙報,派人去找太子,並設法把他勸回來。

兩位貼心大臣自告奮勇,願意親自去勸說太子,並且表示他們有把握把太子請回城。

淨飯王轉悲為喜,命他們趕快出發,回來後,會重重賞他們。

兩位大臣帶著一批隨從立刻離開王城向苦行林進發。打聽過後,他們知道了悉達多太子的確切去處,滿心歡喜,便馬不停蹄地趕去。他們一邊趕路,一邊沿途打聽,終於在半路上遇見了太子。太子雖然已除去華服身披袈裟,但是慈祥莊嚴的麵貌,一眼就能認出來,大臣和侍從們趕緊下馬行禮。

一位大臣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說:“太子,自從您離開王宮後,國王和王後都悲慟欲絕。聽聞車匿的敘述,國王一度昏厥過去,現在仍然夜不成眠,食不知味,終日憂傷悲泣。眼看著國王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我們做臣下的看在眼裏,實在於心不忍,但又無法勸慰。除非太子能夠回心轉意,否則年邁的國王怕會不久於人世。

“耶輸陀羅王妃更是整天以淚洗麵,幼小的羅睺羅王孫雖不懂事,但是他總是抱著王妃哭喊著要父親。這種情景實在令人心酸。請您念及人世間所有的親情,不要讓國王、王後和王妃母子失望,立即返回王城吧!”

兩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聲淚俱下地苦苦勸慰,他們接下來又宣讀了淨飯王給太子的信函:“悉達多,我一早便知道你有求道以解脫世間痛苦的心願,你能有這種仁慈善良的心願,我很欣慰。但是修行不一定非得去深山幽穀裏不可,在家孝順父母,也是修行。世間廣大,到處都可以修行。你說你要救度眾生,但是你怎麼能忘記眼前最需要你救度的人——你年邁的雙親、年輕的王妃,以及幼小的羅睺羅,還有迦毗羅衛國所有的百姓們!他們聽說你出宮後,一個個都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終日。

“你再想想看,為什麼不先救度憂傷過度的雙親、恩愛的王妃、幼小的王孫,還有殷殷盼望的舉國百姓呢?置父母妻兒於不顧,能算是慈悲嗎?

“悉達多,一想起你要居住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叢林裏,整天與毒蛇猛獸為伍,受狂風暴雨、雷電冰霜的侵襲,我的心就如同刀割!

“悉達多,真正的大法,不一定非要到深山叢林中去才能獲得。我可以在王宮花園裏為你開辟一個幽靜修行的地方,等你治理國事幾十年,羅睺羅長大成人,可以繼承王位掌理國政時,你把政事交給他,然後再一心去修行,這不是很好嗎?”

太子聆聽了父王的旨意後,神色莊嚴地對兩位大臣說:

我了解父王的憂傷,割斷恩愛親情固然痛苦,但是生、老、病、死更恐怖,所以我要早早尋求解脫,這是刻不容緩的大事。世間的人都執著於現在,因為人們都討厭死亡,對生命無限眷戀。盡管如此,人終究難免一死,所以我必須去尋求解脫之道。

賢德的大臣們,我聽到父王和母後的悲傷、焦急,也是肝腸寸斷,痛徹肺腑!但仔細想來,就算我回去,也隻是一瞬間的夢緣而已,到頭來,我們還是要分離。

生是喜,滅是悲,聚是樂,離是苦。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源,因為相聚總會分離。既然如此,何不隨緣任其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