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86(3 / 3)

創業板公司在成功募集巨額資金之後,出現了高管人員集中辭職事件。2010年以來,已有44位創業板高管辭職,其中有19名高管來自首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這部分辭職高管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數量在1.2萬股到1545萬股之間。深圳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執行合夥人說,他們的辭職是在為將來套現做準備。

根據規定,創業板公司高管一般持股一年以後可減持套現,但在職高管“每年減持不得超過所持股票的25%”。而離職高管在離職後半年內不得轉讓其所持有的股份;申報離任6個月後的12個月內,減持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持有股份規模的50%。但在解禁潮來臨前,他們已把上市36個月或24個月不減持的承諾拋在一邊,急於拋售套現。市場認為這是一次集體套現的前奏。

按照當代金融技術派理論的觀點,這種投機行為不僅是對的,而且還是值得效法的。以《金融的邏輯》一書為例,作者在《資本化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一章講了百度公司股票上市的案例。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國上市當天,股價就從每股27美元的發行價跳升到120美元左右,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當日成為9億美元富翁,當日共誕生7名億萬富翁、上百名千萬富翁。作者接著說,“投機是人之常情”,“如果美國社會不認同投機的價值,它也就不可能有發達的股票文化,沒有發達的股票文化也就不會有美國過去150多年的科技發明曆史。”

作者又說:“有了美國這樣充滿活力的股市,由於股票的市場價格反映的是其未來收入流的總折現值,通過把百度股票以今天的股價賣出,百度的創業者今天就可把未來多年的收入流提前兌現,股市為創業者提供了一種提前兌現財富的途徑。如果這些創業者願意,通過提前兌現已建成的企業,他們還可繼續其他的創業和創新,加快各盡所能的速度,加深各盡所能的深度。”

這隻不過是烏托邦式的願望。經過多年心血好不容易創立的公司,在上市之後把未來多年的收入流提前兌現,轉而進行新的、陌生領域的創業,這樣的人要麼是偉大的天才,希望不斷創造奇跡,要麼是受一種偉大的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社會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驅使,不斷急社會所急、創社會所需。如果資本市場這種上市公司很多,那麼隻能說,這樣的公司有很明顯的欺詐目的,它上市之前的許多信息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一上市就賣出本公司股票套現,除了因為不看好自己公司的前景還能因為什麼?遺憾的是,這種公司在當代資本市場有很多。

資本市場的絕大多數案例並不支持這一理論。1999年創辦“攜程”的沈南鵬,2003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後,通過變現公司未來多年的收入流,投資分眾傳媒,創建如家快捷連鎖酒店,繼而又創辦了美國私人股權基金紅杉(Sequoia)在中國的分公司,但這隻是資本市場的個案。

在資本市場,甚至在市場經濟範疇,投機不僅是正常、自然的,也是天經地義的。市場經常會對過度投機進行指責,那麼什麼是過度投機呢?投機和過度投機該怎麼界定?這種界定有意義嗎?既然允許投機(是市場和整個經濟金融機製、體製給了投機的機會、途徑和方法),為什麼就不能允許一種高水平的投機呢?問題是,有這種投機機會的人始終是社會中的少數,有過度投機機會的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這些人的分布和身份,應該是很清楚的。這才是投機問題的核心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