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發現這個破綻的是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2001年12月,她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對藍田神話提出了質疑,這篇短文是劉姝威寫給《金融內參》的,標題是《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文章在對藍田的資產結構、現金流向和償債能力做了詳盡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藍田業績有虛假成分,業績神話完全依靠銀行貸款,20億元貸款藍田根本無力償還。因大膽揭露造假,劉姝威獲得了由中央電視台評選的“200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並被稱為“中國股市的良心”。劉姝威後來說,她並不清楚這家公司的什麼內幕,完全是以一個會計師的專業眼光從藍田股份財務報表的數據中發現問題的,那並不是隱藏得很深的問題,而是很明顯的破綻。
上市公司欺詐事件大都屬於單一類型的業績造假,但造假的過程,以及對當時資本市場施加的影響,直到最終推高股價,並不是上市公司憑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它涉及審計、評級、保薦推介、包裝等中介機構,涉及銀行的信貸支持,涉及炒作的媒體,還涉及市場監管當局。
創業板管理層股東集中套現事件。2009年 10月30日,創業板在A股市場一登陸,就成為“中國規模最龐大、最快速的造富機器”。截至2010年9月30日,共有123家公司在創業板發行股票,第一財經日報《財商》篩選出每家公司前三大股東中的自然人股東,以9月27日股票收盤價計算,219位自然人股東持有股份市值達1388.88億元,每人平均持股市值達6.34億元。其中有32位股東持股市值達到10億元以上,211位股東躋身億元富豪之列。另據統計,若考慮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的全部自然人股東,持股市值過億元的約有400多人。
排名前十位的創業板富豪,持有股票市值達411億元,平均每人41.1億元。10位富豪中有8位股東來自2010年新上市的公司。
創業板上市公司被業界稱為有“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2009年10月30日第一批28家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集體掛牌上市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一批高過一批。如第二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在60倍以上,第三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是78.1倍,第四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是88.6倍。第四批上市的8家公司中的世紀鼎利,其發行價、發行市盈率和超募幅度分別為88元、123.94倍、480%。
據Wind數據,截至2010年9月30日創業板上市一周年,前後25批127家(包括完成發行程序,未正式掛牌交易的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發行市盈率為65.01倍。
截至9月30日,已上市交易的123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每家公司募集資金總額均超過計劃募集額度,123家創業板公司首發預計募資總額為287.59億元,而實際首發募資總額超出計劃553.73億元,超募比例高達1.91倍。這也就是說,這123家公司超募的資金,原本可以再武裝起兩個創業板。123家公司中,平均每家公司超募4.50億元,超募比例在1倍以上的個股多達103隻,占總數的83.74%,超募幾乎成了創業板的常態。超募比例最高的一家公司達到5.86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創業板超募資金隻能放在銀行賬戶裏吃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