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85(2 / 3)

西班牙億萬女富豪阿莉西亞·科普洛維茨、美國好萊塢電影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維澤爾等顯貴和公眾人物。

麥道夫案還直接引發了一係列社會事件:65歲的知名法國基金經理蒂裏·德拉維萊切特因投資麥道夫的對衝基金損失慘重,在美國紐約的辦公室自殺,這位基金經理還是法國歐萊雅集團繼承人莉莉安娜·貝當古信賴的理財師。美國紐約大學起訴同是本案受害者之一的對衝基金經理人埃茲拉·梅爾金,理由是梅爾金把受紐約大學委托管理的資金投於麥道夫名下基金,導致學校損失約2400萬美元。

麥道夫持續20年的詐騙,有一些發人深省之處:第一,麥道夫是倡導場外電子交易的先驅之一,致力於推動建立交易透明化、公平化機製。他行事低調,為人謙和,從不誇誇其談,個人信譽一直很好。第二,麥道夫向客戶承諾的年投資回報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幾左右,並非高得離譜,每個月還會向客戶提交投資報告,而客戶也隨時能夠在數日之內贖回資金,投資者非常放心。第三,麥道夫處事十分謹慎。聯邦調查局的起訴書顯示,麥道夫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和交易部門分別在不同的樓層辦公,麥道夫對公司財務狀況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資顧問業務的所有賬目、文件都被麥道夫鎖在保險箱裏,他從不向外界披露投資業務的基本信息。第四,麥道夫非常善於為自己營造神秘氛圍。他摸透了富人的心理,不接受投資者主動上門,而是“邀請”客戶加入。這樣的行騙方式讓那些好不容易“入圍”的投資者不覺“可疑”。[ 參見新華網紐約2008年12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楊蕾《麥道夫金融欺詐案——史上最大“龐氏騙局》。]

麥道夫案暴露了美國金融監管不力。麥道夫公司運營的一個資金管理部門從未按規定在證交會注冊,而自2006年9月麥道夫注冊投資顧問業務以來,證交會也從未按慣例檢查過賬目。在過去10多年裏,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對麥道夫的投資奇跡提出過質疑,甚至向證交會舉報麥道夫,但均未促成對他的調查。

麥道夫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所采用的龐氏騙局,是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投資詐騙,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齊的投機商人“發明”的。查爾斯·龐齊是一個生活在19、20世紀的意大利裔投機商,1903年移民到美國,1919年開始策劃一個陰謀,誘騙人們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並許諾投資者將在3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他的基本操作手法是把新的投資者的資金作為快速贏利付給最初的投資者,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齊成功地在7個月內吸引了3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1年之久,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

據國外媒體報道,經濟危機使2009年曝光的投資騙局數量比2008年增加了近3倍,有150多起龐氏騙局敗露,而2008年隻有40起左右。根據美聯社對全國刑事案件的調查結果,2009年,律師事務所、聯邦調查局經手的“龐氏騙局”案,以及國家檢察機構和監管機構提起的相關民事及刑事訴訟,在全美及各州均創下紀錄。騙局涉及的金額從幾十萬美元到數十億美元不等,其中最高的是得克薩斯州金融家艾倫·斯坦福(Allen Stanford)70億美元投資騙局。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在2009年損失了超過165億美元資產,其中一些投資者甚至失去了一生的儲蓄。上述欺詐案案值,並未把麥道夫案件案值計算在內。

2009年6月29日,麥道夫被判刑150年。這一年“龐氏騙局”再次成為年度流行語。

相似的故事總會不時出現。

今天的信息傳播已經對受眾做了細分,不同社會群體的受眾有著不同的信息載體和傳播渠道。這樣一來,某些信息要跨渠道、跨群體傳播就非常困難,因為不同的受眾不僅有著不同的信息喜好,也有著不同的信息獲取方式。如果是一個負麵的故事,從信息傳播學角度看,這是信息覆蓋任何時候都會存有空白造成的。也許正是這個原因,4年之後的2013年3月,中國深圳出現了一個麥道夫詐騙事件的中國版本。事件的主角是一家私募基金投資公司,被蒙騙的2000多名投資人分布在中國15個省市,他們拿出了3.6億元購買了這家公司銷售的一款“投資基金”產品。公司與客戶簽訂的協議規定,產品封閉期為6個月,封閉期內每月按照投資金額的6%向投資人支付利息,封閉期滿後基金公司返還全部本金。起初,基金公司確實向投資人支付了高額利息,最高時一度達到了8%,但是這種局麵沒有維持多久。封閉期結束,投資人發現對方並未歸還本金,於是向基金公司索債,對方先以各種借口一再拖延,後來便人去樓空。[ 《深圳現龐氏騙局:2000投資者3.6億掉入灰私募陷阱》,《上海證券報》,2013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