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詩意人生——泰戈爾小傳 (2)(2 / 3)

為了印度的明天

童年的學校在泰戈爾心中留下了痛苦的回憶。隨著五個孩子漸漸長大,他越來越為找不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苦惱。泰戈爾認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學校,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獲得智能、體能的全麵發展。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也為了解決兒女的教育問題,泰戈爾在他父親那清靜美麗的隱修之地聖蒂尼克坦創辦了學校。

在那裏,他讓孩子們在樹蔭下上課;自己打掃房間,整理床鋪;親自參與學校管理。如果哪個孩子犯了過失,由孩子們自己組成的法庭來處理。整所學校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自治社會團體。

學校逐漸壯大,泰戈爾希望把自己的學校辦成一所大學。他認為:未來的大學,應該是從印度文化中生長出的一棵常青樹,是各國文化思想交流的中心。在這個著名的教育中心,他製定有教無類的製度,從印度和世界各地聘請作家、藝術家和學者任教,漸漸使他的學校有東方“國際大學”之譽。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泰戈爾被公認為印度現代文化史中最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喜歡回到聖蒂尼克坦,回到可愛的學生中去。他把自己獲得的全部諾貝爾獎金及講學、戲劇演出的收入都傾注於學校的建設。由於西方的宣傳和人們的誤解,泰戈爾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了一位神秘的詩哲: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林中茅庵裏,用詩歌為神編織美麗的花環,獨善其身。事實上,他總是一再中斷自己平靜的生活,用他強有力的聲音支持一切正義事業。泰戈爾是最早領會聖雄甘地非暴力主義主張的意義並予以支持的人。

1913年,甘地尚未廣為人知,泰戈爾就向他發出賀電,對他在南非進行的反種族主義鬥爭表示敬意。兩年後甘地派弟子到聖蒂尼克坦學習,接著又親自造訪。為紀念這次訪問,每年3月10日在聖蒂尼克坦都要舉行“甘地日”慶祝活動。1920年以後,甘地在印度政治舞台上占據支配地位,在若幹問題上,甘地與泰戈爾意見相左,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友誼。泰戈爾對英國越來越喪失信心,他聲明放棄英國政府授予他的爵士稱號,以抗議其“分治”和屠殺政策。他在各種場合力陳加強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團結的極端必要性。1919年,應羅曼·羅蘭之邀,他在《人類精神獨立宣言》上簽名,號召人們為消除偏見而鬥爭。泰戈爾曾一度受墨索裏尼的欺騙,但認清其麵目後旋即支持受迫害者而抨擊法西斯。在逝世前數月,他寫下論文《文明的危機》,控訴“西方文明”:“我放眼四望,看見燦爛文化的一個支離破碎的遺跡……但我不會因此而去犯對人類失去信心的嚴重錯誤。正相反,我要向前看,在這場大亂之後去揭開曆史新的一頁。”

盡管對國際、國內事務密切關注,泰戈爾的主要興趣仍在文化領域。詩集《頌歌》《邊緣集》,中長篇小說《家庭與世界》《兩姐妹》,劇本《紅夾竹桃》《紙牌王國》,大量歌曲、繪畫等等,都是他晚年的作品。他的創作精力不減當年,並繼續對新鮮事物熱情追求。度過78個寒暑後,泰戈爾的身體狀況每下愈況,戰爭和悲劇、社會的動蕩不安,給他敏感的精神帶來莫大的痛苦。1940年2月,聖雄甘地夫婦訪問聖蒂尼克坦,與泰戈爾最後一次會晤。

1941年4月,這位曠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學的奠基人寫下最後的遺言《文明的危機》。1941年5月,全世界都向他祝賀80大壽,而這位偉大的歌手與哲人已被病痛折磨得無法工作。1941年7月23日早晨,他在走上手術台前,口授了最後一首詩。

1941年8月7日午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宅裏平靜地離開人世。送葬隊伍迤邐而行,成千上萬的人加入送葬的行列。當火焰升騰時,無邊無際的人海突然被一種奇跡般的肅穆氣氛所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