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詩意人生——泰戈爾小傳 (1)(3 / 3)

從1886年發表的詩集《剛與柔》,標誌著泰戈爾不再沉湎於靈魂的探索,已開始直麵現實的人生。他描寫世俗的愛情、童年的真純和母性的慈愛。形式上,他突破了傳統詩歌的嚴整格律,結合民歌“宣拉體”,形成一種清新、質樸的散文詩風。《海浪》《傳道者》等收在《心中的向往》等集子中的作品,便是他的成熟之作。

從1889年開始,泰戈爾在印度和歐洲度過了一段旅遊生活。回到印度後,他去照管在希勒達的莊園。住在船上,沿巴德瑪河漫遊,這種水上生活使他產生了一種擺脫一切牽製的流動感。他能夠全力地寫作了。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1894至1900年,他出版了四部重要的詩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和《微思集》,還有一些劇本和論文。而且在這一時期,他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例如營救民主運動領袖洛克馬尼亞·泰拉克;撰文抨擊政府頒布的煽動性法案。

1905年,英國政府決定實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這一決定引起了強烈反對,接著人們便掀起了抵製英貨運動。作為梵社的主要成員,泰戈爾積極投入這一運動。他在許多公開集會上發表演說。他譜寫的愛國歌曲響徹四方。他的兩首最著名的歌曲《印度的曆程》和《印度的命運之神》被廣泛傳唱。他的創作精力也空前旺盛,寫了許多愛國詩篇,還有劇作《國王》《郵局》《頑固堡壘》等。泰戈爾最出色的長篇小說《戈拉》也於此時問世了。當然,從泰戈爾享有世界性詩人的聲譽這一點看,這一時期他最輝煌的成就是1911年結集出版的《吉檀迦利》。

這一時期,泰戈爾的個人生活屢受打擊。1902年,妻子逝世。一年後女兒天折。父親於1905年去世。兩年後,兒子沙民德拉死於霍亂。他以堅韌的精神頂住了命運的衝擊,但在作品中卻充滿了思念和寂寞之情。

1912年,泰戈爾在人們的熱烈祝賀和愛戴中度過50華誕。在他第二次訪英期間,其詩歌選集的英文自譯本以《吉檀迦利》為名出版了。隨後他離英訪美,他的作品在那裏也受到歡迎。《吉檀迦利》中的6首發表於芝加哥《詩歌》雜誌。

1913年,泰戈爾第三次訪問英國,這時他已是英國文學界的知名人士了。他的朋友把《吉檀迦利》書稿送給名詩人葉芝過目,葉芝讀後拍案叫絕,親自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序言。葉芝把書轉給摩爾,後者從英國向斯德哥爾摩發出了推薦泰戈爾獲諾貝爾獎的信。

這一年角逐諾貝爾文學獎的歐洲作家有20多人,如英國的哈代、意大利的黛萊達、法國的法朗士等人,無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來自地球另一端的詩人顯得身支力單。然而在瑞典文學院中,好幾位院士拿出很有份量的報告盛讚泰戈爾,並對他的作品做了全麵介紹。學院成員紛紛閱讀《吉檀迦利》,無不為其深邃、優美的韻律所折服。委員會以12:1的絕對多數選出泰戈爾,並獲得學院通過。11月,泰戈爾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而當他收到電報時,他剛剛帶領學生遠足歸來,漫不經心地把它塞入口袋。經郵差提醒,他才發現這是個令人驚喜的消息。

印度把這次授獎視作前所未有的國家榮譽而舉國慶賀。雖然有些西方報紙抱怨評獎委員會把這份榮譽授予一個“名字非常拗口的、不見經傳的亞洲人”,但多數人卻對這次授獎極為滿意,認為它預示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