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詩意人生——泰戈爾小傳 (1)(2 / 3)

另外,五哥喬蒂林德拉納特的妻子卡丹巴麗·黛薇,是一位美麗、優雅、仁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傾注了深深的情感,給他創造了清靜優雅的環境。她幾乎是拉比理想中的人,兩人之間有一種很純潔、浪漫的眷戀。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拉比度過了一生中最愉快安適的日子。

詩、人生和世界

蜜蜂吮吸花液時也釀造花蜜。泰戈爾14歲時就用無韻詩體把莎士比亞的詩劇《麥克白》譯成了孟加拉文。但他不能忍受學校教育的桎梏。這時,恰好薩迪延德拉納特要去英國,泰戈爾的父親決定讓泰戈爾同行。泰戈爾到阿馬達巴德去會合哥哥,逗留期間創作了他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饑餓的石頭》。

18歲的泰戈爾準備到英國留學,出國之前,需要學習英語和英國的風俗習慣,為此,他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加爾各答,來到了孟買。經兄長介紹,泰戈爾住進一位醫生的家裏,而醫生的女兒安娜,一個與泰戈爾年紀相仿的姑娘成了他的英語老師。

安娜是一個美麗而又善良的姑娘,她從小在英國長大,曾跟隨父親周遊列國,不僅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還熟知英國的風俗習慣。她與泰戈爾一見如故。

安娜喜歡聽泰戈爾為他朗誦詩歌,並請他給自己取一個別名。泰戈爾說:“你就叫納莉妮吧。”這是他的長詩《詩人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泰戈爾並且寫了一首詩,把這個名字揉在詩裏,唱給她聽。安娜歡喜極了,她讚歎說:“詩人啊,我在臨死的前一天,聽到你的歌聲,我也會活轉過來的。”不久,泰戈爾告別安娜登上去英國的客輪。兩人從此再沒見過麵。泰戈爾一直對安娜青春的情愫懷有感激之情。

1878年9月,泰戈爾來到英國,在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並研究西方音樂,但沒拿到畢業文憑就離開了英國。他深為莎士比亞和雪萊的詩作中磅礴的熱情所感染,也從濟慈、華茲華斯等人的作品中受到啟迪,並且對西方音樂的興趣也有所增長。1880年2月,泰戈爾帶著一部未完成的歌劇回國。

一回到深愛的環境,泰戈爾的創作才能立刻噴湧而出。他完成了在英國開始動筆的歌劇,以《破碎的心》為名出版。接著又寫出另一部歌劇《蟻垤仙人的天才》。但他的最強音卻是詩歌,他蘊蓄已久的激情此時一瀉千裏。幾個月後,這些詩歌彙成了一部集子——《暮歌》。它於1882年出版,成為孟加拉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暮歌》得到廣泛的好評。泰戈爾並不滿足,他來到錢德納歌,在五哥夫婦的陪伴下又恢複了平和的心境,並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王後市場》。

回到加爾各答以後,以《瀑布的覺醒》開始,泰戈爾完成了詩集《晨歌》。幾個月後,他出遊印度西南部的卡爾瓦,寫成了他重要的劇本《大自然的報複》。1884年秋天,他返回加爾各答,《畫與詩》這部詩集即創作於此時。

1883年12月,泰戈爾與穆裏納莉妮結婚。婚後不久,一件不幸的事降臨到泰戈爾頭上,他最摯愛的五嫂卡丹巴麗不知何故突然自殺了,年僅25歲。五嫂在泰戈爾家的16年裏正是他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時期。五嫂不僅像母親一樣照顧他的生活,而且帶給她心靈上的慰藉,同時也是他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和評論者。五嫂是泰戈爾一生中最知心的朋友。直到晚年,泰戈爾還寫詩懷念她,並且感歎道:“如果一個人沒有嫂子,他的生活將會多麼蒼白。”然而,五嫂的去世也促成泰戈爾對人生看法的成熟。他在回憶錄裏有這樣的表述:“自然之美在我的淚眼前呈現出更加深刻的意義。卡丹巴麗的逝去將我推到必要的距離,從整體上來看詩、人生和世界。”

這一時期他的思想漸臻成熟,進入創作的重要階段。長篇小說《聖哲國王》即完成於這個時期,後來改編為著名的劇本——《犧牲》。泰戈爾開始在偉大的事物和渺小的事物之間尋找平等,並相信偉大的博愛精神可以使靈魂獲得永恒的自由。他1912年發表的《回憶錄》中,認為這一時期的作品“夢幻多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