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語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童年時代即嶄露詩才。他發表愛國詩篇《給印度教徒廟會》時,年僅14歲。
泰戈爾一生共創作了50多部詩集,其中《吉檀迦利》《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等為詩人贏得世界性聲譽;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餘種戲劇;還有大量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著和遊記、書簡等。此外,他還是位造詣頗深的音樂家和畫家,曾創作2000餘首歌曲和1500餘幀畫,其中歌曲《人民的意誌》已被定為印度國歌。
1913年,“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以高超的技巧,並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泰戈爾獲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在6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繼承了古典和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歐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的豐富營養,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一代文化巨人。
泰戈爾對改造社會投注了滿腔熱情,1912年,他創辦學校,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現在這所學校已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由於英國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泰戈爾積極投身於運動並創作了許多愛國詩篇。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投向西孟加拉的加爾各答,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就誕生在那兒。
智慧與美滋養的少年
泰戈爾家庭原姓塔克爾(孟加拉人的尊稱,意為“聖”),泰戈爾是他的英文變稱。羅賓德拉納特的父親德本德拉納特性格內省慎思、溫文爾雅,潛心於哲學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種不同的氣質:對宗教的篤信、對藝術的敏感、對實際工作的精明善斷。這些都給他的兒子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泰戈爾家是個龐大的家庭,有15個子女,還有一些親戚和眾多仆從。這個家庭繼承了印度文化傳統,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常舉行哲學和宗教討論會、詩歌朗誦會,經常演戲,還不時地安排音樂會。常有著名詩人、演員、音樂家和學者成為座上客。孩子們就是在這種虔敬、自由和美妙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父親讓子女們自由發展各自的特長,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態度極開明。羅賓德拉納特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從這個環境中飽吸了智慧和美的養分,領略了印度文藝複興的潮聲。
泰戈爾是父母最小的孩子,被大家昵稱為“拉比”,在他身上彙集了每個家庭成員的鍾愛。即使這樣,他並不受溺愛,相反,這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簡樸。按照宗教法規,孩子們長到10歲才能被準許穿用鞋襪。拉比在加爾各答進過4所學校,但他都不喜歡。他厭惡無視個性的教育製度,厭惡遠離自然的、牢籠般的教室,對教師的敵意態度和野蠻體罰更不能容忍。他喜歡校外的池塘、花園、春天和白雲。後來他還在東方學院、師範學院和孟加拉學院讀書,但都未完成學業。這些經曆對他成年後致力於教育革新產生了深遠影響。相比學校教育,拉比從家庭中獲得了豐富的曆史、文學和科學知識。泰戈爾家族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和孟加拉文藝複興做出很大貢獻。長兄德威金德拉納特才華出眾,是詩人和哲學家,曾將西方哲學引入印度。另一位兄長薩迪延德拉納特是進入英屬印度行政機構的第一個印度人,懂多種語言,翻譯出版了許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納庫瑪麗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寫小說的女作家。五哥喬蒂林德拉納特是一位音樂家、戲劇家、詩人和新聞記者。他長拉比13歲,十分賞識拉比的才幹並予以鼓勵,並通過創辦文學雜誌《婆羅蒂月刊》直接引導拉比走上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