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創新思維,突破發展的瓶頸(3)(1 / 3)

1914年1月,“福特汽車公司”在其工廠安裝了世界上第一條全過程鏈式總裝傳送帶。三個月後,工人們已經能在93分鍾內裝配一輛汽車。不久,公司的生產專家們又在總裝配線的兩邊安裝了移動式的供給線,這些懸空式的輔助傳送帶,解決了場地部件的擁塞問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汽車流水線生產方式使公司汽車產量直線上升,1912年為8萬輛,1913年為19萬輛。當1908年T型車問世時,每輛為850美元,而1916年卻為350美元。

在對事業的追求上,福特具有強烈的成功欲望,T型車和流水線的成功,更使他如醉如癡。此時,他提出了自己的畢生願望:“要以每分鍾一輛的速度生產汽車。”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不給他的雇員以喘息的機會,終於在1920年2月7日實現了自己的這一目標。

在大規模生產的條件下,“福特汽車公司”為了保證原材料及其汽車零部件的穩定供應和價格上的保障,於20年代初期至中期建設了規模宏大的魯日廠。這是一座完全獨立的工業城市,它長1.5英裏,寬3/4英裏,在1100英畝的廠區內有93座建築物,其中23座大型廠房,有93英裏長的鐵路線,27英裏長的傳送帶,75000多人在裏麵工作。裏麵集中了當時最現代化的設備和具有才華的技術及管理人員。

魯日廠內幾乎集中了當時製造汽車所需要的各類企業。當福特對市場上玻璃的供應和質量不滿意時,他在魯日建了一座玻璃廠,當市場上玻璃的價格為每平方英尺1.5美元時,魯日玻璃廠的價格僅為20美分。當福特對市場上鋼鐵公司的供貨情況和鋼材質量不滿意時,他問在魯日廠內建一座鋼鐵廠大約需多少錢,當同事告訴他約需3500萬美元時,福特果斷地說:“那你們還等什麼?”很快,在魯日廠內一座宏偉的鋼鐵廠聳立而起。隻見載著礦石的駁船到達泊位後,礦石很快地運進鋼鐵廠並送進高爐,第二天鐵水就澆入了鑄模,當天晚上就變成了發動機。

“福特汽車公司”魯日廠從創建到不斷擴展,規模日漸宏大。1918年建造了小型反潛戰艦,1920年生產鋼鐵,1925年製造拖拉機和汽車發動機。到了1928年,“福特汽車公司”從T型車轉產A型車時,它已成為工業史上最令人驚歎的全能廠。整車的生產,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出產僅用4天的時間。

對於這種全新的生產方式,福特在他的傳記中有過精彩的描述:“大量生產方式就像流動不息的河流一樣。在正確的時間裏湧出原材料的源泉,然後彙成一股股零件的河流;這些河流又以正確的時間彙聚成一條條大零件的大河;當這些以正確的時間流動的各條大河彙聚在河口處時,一輛完全的汽車就誕生了。”

後世的企業思想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福特的啟示。福特的銷售戰略及勞工財務管理法規,掀起了具有曆史進步性的大量生產的產業革命。但是,福特的更具貢獻意義的是福特係統的運行即流水線生產方式的運用。

亞當·斯密在他的經典的《國富論》中曾明確提到勞動分工的問題,用製釘工人為例說明了每人隻集中完成一道工序將會如何提高勞動效率:“一天能造出48000根釘子……但是如果他們分散開獨自操作每一道工序……他們肯定每人每天造不出20個釘子,或許一天連一個也造不出。”後來,惠特尼、科爾特和利蘭對這種勞動分工的必要性也深有體會。而隻有福特使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他讓每個人擔當不同的工序,由自動流水作業線完成這個任務,而且可以掌握各工序的快慢節奏,相互配合。由此看來,福特主義意味著比通用零件和大批量生產的成功更多的內容;它是對工作場所的改革,工人的能動性比之以往任何時候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也正是基於對勞動場所的不斷改革,幾乎從一開始,福特公司的工程師和管理者們就試圖通過研究和完善自動流水線來最大限度地擴大再生產。他們先是采用來回移動所需的零件,力圖減少工人多餘的動作,然後以另外一些方法使工人成為自動流水線的組成部分,終於在勞動生產率和標準化方麵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和提高,使福特T型車的壓價銷售成為可能。

福特在他的創業過程中又一次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在《亨利·福特和他的汽車公司》一書中,斯華德這樣寫道:“推動這種生產方式變革的動力是亨利·福特本人。已邁進金錢滾滾事業的福特沒有一點大王的架子。從其外表和言談舉止來看,根本不像是一位天生的主宰者。他沉默寡言,土裏土氣,既不年富力強,也不學識淵博,他所獨有的就是敢於獨創,大膽創新,又能持之以恒,這正是他成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