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奇妙的曆史現象(2 / 3)

皇位繼承人

北宋第一代皇帝是趙匡胤,第二代開始就是趙光義及其子孫,而南宋皇帝第一代是趙光義的子孫,從第二代開始皇位又回到了趙匡胤的子孫手上,時間相隔16年。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北宋,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曆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關係。

公元976年,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曆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後世許多人認為,趙匡胤的死與其弟趙光義有很大的關係。據說當時趙光義在宮裏睡覺。按照常理來說,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趙光義在太祖死後登基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曆來便有太宗毒殺太祖之說。

趙光義在位22年,死後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恒,即宋真宗。以後北宋又曆經了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六帝,他們都是太宗趙光義一脈。

北宋被金國所滅以後,徽宗第九子、欽宗弟趙構逃至南京即帝位,建立南宋。高宗趙構在位初期,起用抗戰派李綱為相,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發動軍民抗金。不久,他罷免了李綱,起用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把宋軍防線由黃河一線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從而使抗戰形勢逆轉。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輕易即渡過黃河,並在不到三個月之內即占領了西自秦州、東至青州一線之廣大地區。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年)的十餘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他否定了張浚“權都建康,漸圖恢複”的建議,南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定都。東京留守宗澤欲渡河北伐,力勸高宗回汴京坐鎮,高宗置之不理,沉迷於偏安一隅。

雖然趙構縱情享樂,在政治上昏庸無能,但他卻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在死之前將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趙昚,即宋孝宗,孝宗後有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宋端宗趙昰、衛王趙昺,他們都是太祖趙匡胤一脈。

趙構為什麼要將帝位還給太祖的後代呢?即使自己無子,也可以傳給太宗一脈呀。究竟是自願的,還是巧合,我們不得而知。

都被外族所滅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曆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外族所滅,投降後,皇帝和皇族都被擄往北方。

北宋是由後周將領趙匡胤建立的。趙匡胤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公元960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範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裏他酣睡之時,被部下黃袍加身,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無力回天,隻得麵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後來,北宋經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神宗為使社會有所發展,於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104年~1094年),英宗皇後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北宋又恢複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公元1126年,金國滅遼後,便決定向北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強大的金國軍隊很快打到了宋朝京城開封。宋徽宗非常恐慌,趕忙退位,讓太子趙桓繼位,自己則逃到南方的鎮江去了。宋欽宗即位,年號“靖康”。抗戰派李綱主持開封事務,得到軍民的支持,士氣一時十分高漲,金兵敗退。金兵北撤後,北宋統治者以為萬事大吉,又過起了醉生夢死的生活。金軍在經過一個夏天的休整後,再次南侵。這時,控製朝政的是主和派,他們根本不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一心隻想求和。沒過多久,開封陷落,宋徽宗與宋欽宗皆被俘。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軍將徽、欽二帝和後妃、皇室貴戚等3000人全都帶往北方。當時的開封城幾乎被席卷一空,北宋王朝也從此滅亡。這就是曆史上的“靖康之變”。

金朝在靖康之變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曆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達、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後,國勢日衰。蒙古汗國滅金後,成為南宋所麵臨的更強大的敵人。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六歲的宋恭帝及太皇太後等人被擄往北方。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力量,陸秀夫背著六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

明清兩朝的相似之處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領土除囊括清朝時期所謂內地十八省之範圍,還包括今天的東北地區、新疆東部、西藏、緬甸北部、西伯利亞東部和越南北部等地,並曾在東南亞的安南,舊港等地設有管理機構,勢力遠及印度洋和中亞。最強盛時,影響力更是波及非洲東岸和整個亞洲。而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專製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全境的中央政權。對外稱大清帝國、中華大清國等。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關於這兩個封建王朝,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相似之處:

1.都是打敗了異族政權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公元1356年到公元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占領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率領下,於136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全中國的統治結束。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於赫圖阿拉。19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所滅,原明朝將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整個中國的實質統治者。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俘殺,清軍基本控製中國大陸。

2.都有三位皇帝沒有後代。

明朝有建文帝、明武宗和明光宗三位皇帝沒有子女,清朝有同治、光緒和宣統三位皇帝無子嗣。

3.都在建國之初的時候遇到叔父的威脅。

明朝建文帝被叔叔朱棣趕下台。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建文帝帝位,殺方孝孺等人。

清朝順治皇帝一直生活在叔叔多爾袞的陰影下。順治五年(164年)十一月,多爾袞憑借自己的權力,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用皇帝的口吻批文降旨。當時人寫的《湯若望傳》說:“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裝。”順治七年(1650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縱追封自己的生母、努爾哈赤的大妃納喇氏為太皇太後,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麵目出現。順治十二年(1655年),福臨對諸王大臣回憶當時的事說:“那時墨爾根王攝政,朕隻是拱手做點祭祀的事,凡是國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報告。”

4.政權快滅亡的時候都是皇帝無子,帝位兄弟相傳。明朝是明熹宗傳給弟弟崇禎帝,而後清是同治帝傳給堂弟光緒帝。

明熹宗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病(一說曾落水,留下病根),於1627年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葬於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營建的最後一座皇陵。明熹宗有三男二女,無一長成。終無子,遺詔立五弟信王朱由檢為皇帝,即後來的明思宗。

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代皇帝,162~175年在位,死時年僅19歲,無子女,而後帝位傳給了堂弟光緒。

5.國家都亡於內憂外患。

明朝是在國內李自成和國外後金的聯合夾擊下滅亡,而清朝是在國內孫中山和國外八國聯軍的聯合夾擊下滅亡。

禍與福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統一了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曆代封建王朝中最高的,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千米,而實際控製麵積為中國曆代最大。但是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地落後於西方。清朝末期,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及日本的侵略抵抗不力,大多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簽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恥辱。

清朝前期的皇帝都是一些有為之君,在這些皇帝當中,與天花有深厚淵源的就有二位——順治和康熙。

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十六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即皇帝位於武英殿。順治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處理朝政、主持軍國大事十年,政績頗多。1661年,順治因生天花病倒在床,不久死去。

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籠罩在天花的陰影之下,他出生沒有多久,就趕上天花大流行。不得已之下,由其乳母抱出紫禁城,寄住在西華門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時改為福佑寺)中“避痘”,可以說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兩歲那年,他仍然沒有躲過痘魔的侵害。好在有乳母的悉心照料,康熙硬是從天花的魔掌中掙脫出來,隻是臉上留下了並不好看的麻子。後來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其出過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公元1661年,康熙繼位,年僅歲。1669年,康熙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鼇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

順治與康熙,一個死於天花,一個又因天花而繼位,這對父子跟天花的關係是一福一禍。

200年後,清朝已由輝煌走向了沒落。這時又出現了兩位生了天花的皇帝——鹹豐與同治。

鹹豐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鹹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鹹豐也生過天花,為此也留下了一臉麻子。他的兒子同治也是死於天花(這是官方說法,也有說是梅毒)。這兩人又是一對父子!

這就是大清朝生過天花的四位皇帝,且一前一後,這兩對父子皇帝分別處於清初和清末,時間跨度整整200年!

他們的身後都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女人——孝莊和慈禧,剛好也是一前一後,一個興國,一個亡國!孝莊文皇後一生經曆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曆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帝,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而慈禧太後是晚清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正是在她的手中,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帝國,淪落到聽命於人的地步,淪落為列強們的半殖民地。甚至孝莊和慈禧的皇帝兒子都是因天花早亡!

詩人王勃和李賀

王勃和李賀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隻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他們兩人身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1)兩人都是27歲的時候身亡。

王勃生於公元649年,而27年後,也就是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李賀生於公元790年,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三年的九品微官奉禮郎,就因病去世,時年27歲。

(2)兩人都在年少之時因詩文而獲“神童”美譽。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

李賀七歲時已寫出了不少很好的詩詞文章,七鄰八鄉都傳誦他是個“神童”。這事傳到了大家韓愈、皇甫湜的耳朵裏。二人決定實地考察一下,來個麵試。找到李賀後,他們要他當場作詩,以他倆為題。李賀很快揮毫寫了一篇《高軒過》:“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詩表達了對兩位大文學家的仰慕,也抒發了自己的抱負,就這樣,李賀神童的名聲更大了。

(3)兩人都是在求官過程中遇到一位皇甫侍郎的幫助,兩位皇甫侍郎都是享年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