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兩人在遇難後都未留下子嗣。
南京的巧合
南京,江蘇省省會,簡稱寧,全國最大河港,曆史文化名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南京曆史悠久,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建越城,這是南京曆史上最早的城牆。自三國吳主孫權在金陵邑基礎上修建石頭城起,其後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故有“六朝古都”之稱。名勝古跡眾多,中華門外雨花台和市內梅園新村是著名革命紀念地;東郊是著名風景遊覽區,有中山陵園、明孝陵、靈穀寺等名勝。此外還有石頭城、六朝陵墓石刻、明南京城和明故宮遺址、太平天國王府等。
關於南京,有許多令人驚奇的巧合:
1.曆史上的東吳最早在南京建都,國君為孫權,最後建都南京的是中華民國,總統是孫中山,兩人都姓孫,十朝都會始於孫氏而終於孫氏。
2.孫權將南京定為都城,但不曾想南京一千多年後又出現了一個吳王——朱元璋。朱元璋在稱帝前曾自稱吳王,其王府就位於中華路北段,現稱王府園。這兩位傑出的人雄都被稱為吳王。
3.東吳大帝孫權的墓——孫陵在鍾山,孫中山的墓——南京中山陵也在鍾山,兩位曆史名人雖然相隔甚遠,但死後卻同葬一丘。
特殊的日子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幼年時期,一位占星師曾警告他在每月的21日一定要小心謹慎。他當時非常害怕,從此以後每逢這個日子都格外小心,從不做重要事情。
盡管這樣,他還是在21日牽涉於重大事件之中。1791年6月21日,路易十六偕同王後企圖逃避法國大革命時,在瓦雷納被捕。翌年9月21日,法國廢除帝製,宣布成立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處決。
從上麵的事實中我們可以發現,21日對於路易十六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幸的日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得而知,看來隻有用巧合來解釋了。
《古蘭經》與數字“19”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唯一的經典著作。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宣布的安拉的“啟示”的彙集。阿拉伯雄辯的修辭家、傑出的演說家、著名的詩人聽到《古蘭經》後,因《古蘭經》的雄辯修辭而張口結舌,折服於《古蘭經》的辭章。所有的修辭和雄辯麵對《古蘭經》的雄壯都不複存在了。如當時一位反對先知的文人沃利德·本·穆厄伊爾感歎地說:“指安拉發誓,我從穆罕默德那裏聽到的,既不是人類的語言,也不是精靈的語言。它甘美而典雅,豐富而磅礴!”
在《古蘭經》之前,阿拉伯人並沒有什麼書籍,故研究阿拉伯文學史的人,必須研究《古蘭經》。《古蘭經》獨具一種新奇美妙的文體,既不是依照韻律的,又不是以若幹押韻的短節來表達一個意義的,也不是沒有節奏和韻腳的散文。《古蘭經》每章分為若幹節,每節能表達一個獨立的意義,各節互相銜接。
有關專家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古蘭經》與“19”有著不解之緣。《古蘭經》全書共有114章,而114這個數字恰好是19的6倍。經書的第一句話由19個字母組成,這19個字母形成了4個單詞:名、安拉、大仁的、大慈的。其中:“名”在全書中出現19次,“安拉”出現269次,“大仁的”出現57次,“大慈的”出現114次,上麵的這些數,又都是19的倍數。這4個單詞貫穿整個《古蘭經》的始末,每一次的出現都向19靠近一點。最早頒布的《古蘭經》經文是第96章,而這一章按照《古蘭經》章次編排是倒數第19章。由19節經文組成,共有字母25個。而25也正好是19的15倍。另外,《古蘭經》第96章的第5節經文,由19個詞組成。《古蘭經》中曾提到很多的數字,如“40天”、“7重天”、“12道泉水”等等,全書總共出現過25個類似的數字,而毫無疑問的是,25是19的倍數。
《古蘭經》與數字“19”的關係,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這或許就是一種巧合吧。
兩位遇刺身亡的總統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是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領導了挽救聯邦和結束奴隸製度的偉大鬥爭。人們懷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堅強的個性,他一直是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總統之一。肯尼迪是美國第35任總統,被視為美國自由主義的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軍船員,因而獲頒紫心勳章。肯尼迪在1946年~1960年期間曾先後任眾議員和參議員,並於1960年當選為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當選總統,也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
林肯與肯尼迪都是遇刺身亡,兩人相似的地方頗多。
林肯在160年當總統,而肯尼迪在100年後的1960年當總統。
兩人都在妻子陪同下的星期五遇害;兩人都對黑人權利極為關心;兩人均在白宮有一名兒子死亡;兩人都因後腦中彈死亡。
兩人對自己的死亡都有預感:在被刺當天,林肯對他的衛兵威廉說:“我相信有人要謀殺我,我毫不懷疑他們會動手……如果發生這樣的事,無法阻止,我沒有任何辦法。”而肯尼迪在被槍擊中前幾小時曾毫不懷疑地對他的妻子傑奎琳以及他的私人顧問說:“如果誰想從窗口用步槍向我射擊,誰也無法阻止,因此又何必多操心呢?”
林肯在福特戲院遇刺,肯尼迪在福特汽車公司製造的林肯牌汽車中遇刺。
繼承他們的副總統都叫詹森,而且都曾任參議院民主黨主席,出生年也相差100年。
林肯的秘書與肯尼迪同姓,肯尼迪的秘書又叫林肯。
刺殺林肯的凶手比刺殺肯尼迪的凶手早100年出生。
兩名凶手都在受審前遭人謀殺。
刺殺林肯的凶手事後由戲院逃到一個穀倉,刺殺肯尼迪的凶手事後由貨倉逃到一所戲院。
美國總統林肯與肯尼迪的命運驚人地相似。這也許是巧合,也許是陰謀……
恐怖的“0”效應
從140年開始,在帶“0”這一年年末被選為美國總統的,幾乎沒有一個能活著離開白宮的(190年當選的裏根總統是個例外,但他經曆了生與死的考驗,191年3月30日遭到刺客襲擊,差點命喪黃泉)。
1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165年4月14日,連任後在華盛頓福特劇院被人刺傷,次日死亡,終年56歲。
10年,詹姆士·A.加菲爾德當選總統後於11年7月2日在火車站遭暗殺,終年5歲。
1920年,沃倫·G.哈定當選總統,他在西部進行旅行演說中,突發心髒病,不久去世。
1960年,約翰·F.肯尼迪當選。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遭刺客伏擊身亡,享年46歲,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死神的使者
羅伯特·托德·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長子,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最後歲月中,羅伯特在格蘭特將軍麾下任上尉參謀。他被稱為死神的使者,與他見麵的美國總統無一人能幸免。
165年4月14日,羅伯特到華盛頓看望他的父親,誰知那天竟是他父親的末日。當天晚上,為慶祝南北戰爭結束,林肯總統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看戲,被一個南方聯邦的同情者開槍擊中頭部。由於傷勢過重,不久便死去了。
11年7月,第20任總統詹姆斯·A.加菲爾德在華盛頓召見了羅伯特,要他敘述關於他父親遇刺的全部經過。總統認真地聽羅伯特講了一個多小時。兩天後,加菲爾德總統在華盛頓的一個火車站遇刺,昏迷79天後身亡。
1901年9月,這時的羅伯特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上百萬資產的富翁,他帶了全家到紐約州的布法羅,準備去見第25任總統威廉·麥金萊。然而就這這時,總統遇刺的消息傳了過來。總統一周後死去,羅伯特未能見上一麵。
在經曆了三次總統遇刺的事件後,羅伯特就再也不敢去和新的總統見麵了。他說:“我一旦去見哪位總統,哪位總統就會發生不幸。”
說來也巧,羅伯特死後37年,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身亡,雖然這一次的總統遇刺與羅伯特毫無關係,但他倆死後都被埋葬在華盛頓郊區的阿靈頓國家公園墓地,距離隻有一百碼。
軍界政要的巧合
拿破侖,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占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在位前期是法國人民的驕傲,直至今日仍受到法國人民的尊敬與愛戴。而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主席,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同時,他也是名演講家、政治家和冒險的軍事家。
然而就是這兩個性質不同的人之間卻有著許多驚人的巧合。
104年5月1日,拿破侖加冕稱帝,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即拿破侖一世。希特勒於1933年1月30日登上了總理的寶座。從這時起,魏瑪共和國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國從此誕生。兩人掌權,其間相隔129年。
拿破侖於109年占領維也納。1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帝國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侖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帝國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193年3月11日,希特勒軟硬兼施,在奧地利的親德分子和納粹分子的幫助下,兵不血刃占領了奧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歐侵略擴張的第一步。兩人占領維也納相隔129年。
拿破侖在112年攻占莫斯科,112年,拿破侖集兵50萬遠征俄羅斯。他長驅直入,直搗莫斯科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1000多千米長的蘇聯邊境上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兩人進攻莫斯科城相隔129年。
兩人的慘敗都是從莫斯科之戰開始。拿破侖於116年戰敗,希特勒是在1945年戰敗,還是相隔129年。兩人掌權時都是44歲,進攻俄國時都是52歲,戰敗時都是56歲。他們兩人都被人稱為有先見之明的戰略家,卻在戰略上犯了同樣的錯誤。
除此之外,兩人的相似之處還有:拿破侖每作一項重大的決定,哪怕戰鬥在最激烈的時刻,他也會先沉入半夢半醒的狀態10分鍾,然後再下達作戰指令。希特勒也有這個習慣,他每次在作決定之前,也會沉入半睡半醒的狀態中,然後再發布命令。
一封百年前的信
1915年4月,一支法國軍隊和土耳其軍隊在埃及戰場的西奈半島展開了激戰,一時間,戰場上屍橫遍野。因為土耳其的軍隊要比法國軍隊的彈藥多,所以戰場形勢有利於土耳其軍,到了4月14日傍晚,法國軍隊僅剩35人,並且已彈盡糧絕。
法國軍隊的四周被土耳其軍隊緊緊地包圍著,此刻,馬什爾上尉手裏握著一顆手榴彈,眼看著周圍的人一個個地死去,他感到非常絕望。突然,馬什爾想起了他的曾祖父老馬什爾上尉犧牲的地方就在西奈半島。
正在這時,他看見仍充滿鬥誌的中尉領著一位身披鬥篷的阿拉伯老人站在眼前。老人確認他就是馬什爾上尉時,很激動地從懷裏慢慢掏出一個已經發黃的舊報紙袋,顫抖著遞給馬什爾上尉。上尉接過紙袋一看,隻見上麵很潦草地寫著“馬什爾上尉”五個字,字跡模糊難辨。
馬什爾小心翼翼地打開紙袋,從裏麵取出一封發黃的信來。信的字跡很潦草,馬什爾借助微弱的火光仔細地辨讀著信的內容。“親愛的馬什爾:接到此命令,請馬上……這封信由一位年輕的阿拉伯人轉交給你……看完信後,趕緊尋找埋在堡壘和地下的食物、軍需……將你們最需要的拿出來,然後再毀掉剩餘的物品……你們從埃及前線撤離……有三條路,但濱海那條是絕不能走的……從中間那條可一直穿過沙漠……要像保護眼睛那樣保護附在信內的地圖,並根據地圖找到……廢墟後麵有一泉眼,能……勝利。”寫信人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波拿巴·拿破侖,信落款的時間是179年4月14日。
老人告訴他,這封信是179年拿破侖將軍交給老人的父親的。那年,拿破侖將軍率領一支法國勁旅遠征埃及。4月,其部下老馬什爾上尉率領的一支軍隊在西奈半島陷入了土耳其軍隊的包圍圈。拿破侖得知這一戰況後,馬上給老馬什爾寫了一封信,信的大概意思是指導他們怎樣突破敵人的包圍圈,絕處逢生。信寫好後,拿破侖把它交給了一位熟悉當地地形的阿拉伯軍人馬洛卡。馬洛卡接受任務後,立刻晝夜兼程地趕往交信地點,但是已經遲了,他沒有找到老馬什爾及其軍隊。原來,老馬什爾率眾突破了土耳其軍的包圍圈,但是由於對當地的地形不熟,他們被沙漠無情地吞噬了。
馬洛卡知道老馬什爾和他的部隊已經覆亡了,所以非常自責,他沒能完成拿破侖交給他的任務,心裏充滿了悔恨。174年,馬洛卡死了。臨終前,老人把信鄭重地交給了他的兒子小馬洛卡,並再三囑咐一定要找到馬什爾上尉,親手把信交給他。
為了完成父親的囑托,小馬洛卡整整尋找了40年,最終找到了馬什爾上尉,他找到馬什爾上尉時已超過9歲了。這也許是老天的有意安排,他終於把這封曆時一個多世紀的信件,在同一個地點親手交給了老馬什爾上尉的曾孫馬什爾上尉。
馬什爾上尉收到信後,異常激動。在老人的指點下,馬什爾在要塞的後邊找到了廢墟,出人意料地找到了他們最急需的彈藥和糧食,這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到非常驚詫。不過這些食物和彈藥並不是拿破侖遺留給他們的,而是大戰剛開始時,德國人和土耳其人儲藏在那裏的。獲取了彈藥和食物以後,馬什爾上尉率領部下按照地圖上的路線終於走出重圍,擺脫了困境。
這封信,本來是拿破侖寫給其在埃及同土耳其人作戰的部下軍官老馬什爾上尉的信件,在100多年以後,它挽救了同樣率軍在埃及同土耳其軍隊作戰而陷入絕境的老馬什爾上尉的曾孫馬什爾上尉。真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