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蘇聯“薩特闊”號破冰船前去尋找桑尼科夫地,結果仍然是一無所獲。
第二年,蘇聯又三次派飛機前去北冰洋尋找,也沒有找到。
1942年和1944年,蘇聯又兩次派飛機前往北冰洋尋找,同樣無功而返。這最後兩次的飛行勘探,明白無誤地證明了桑尼科夫地是不存在的。可是人們不禁要問,桑尼科夫地真的曾經存在過嗎?如果真的存在過,後來怎麼又沒了呢?如果這塊陸地從來就不曾存在過,那麼,桑尼科夫看到的那塊陸地又在什麼地方呢?
1947年,蘇聯極地水文學家斯傑潘諾夫對此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他認為,桑尼科夫地確實存在過,它是由冰和岩石組成的陸地,後來由於海水晝夜不停地衝刷,才逐漸消失了。那次被俄國漁民偶然看到了,或許就是一種巧合吧。
為了證實他的假說,蘇聯又組織了一支考察隊,對傳說中的桑尼科夫地所在的海區進行了勘察,發現海底有沙黏土和岩石沉積。但這是否就是桑尼科夫地的遺跡還很難說,況且人們至今還不知道那塊神秘陸地的土質。
神農架動物白化
20世紀50年代初期,人們在神農架山林裏捕到一隻白熊,送到了武漢動物園,使科學界大為震驚。依照常理,白熊隻能生活在北極圈內、北冰洋地區,神農架屬中緯度地區,是亞熱帶向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是不可能出現白熊的。因此,許多專家對此持懷疑態度。有專家指出,在北京周口店曾發掘出一架白熊的遺骨,它進一步證明,白熊在中華大地上確實存在過。難道神農架白熊同大熊貓一樣也屬幸存下來的古老物種嗎?
果然,時隔不久,在神農架又相繼捕到四隻白熊。專家們承認了這一事實,於是提出了棕熊返祖白變的理論,稱其為白化動物。就是說神農架地區的部分棕熊受特殊環境的影響,產生了返祖白變現象,變成了白熊。
然而,這一理論到20世紀70年代又受到了嚴重挑戰。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科學工作者竟捕到、見到了神奇的白蛇、白鹿、白獐、白皮鷺、白鶴、白龜、白金絲猴、白冠長尾雉……當地百姓還曾目睹過白“野人”、白蟾蜍等,幾乎白色動物覆蓋了所有的動物物種。
於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棕熊能白化,難道所有動物都能白化嗎?為什麼僅有神農架動物能白化呢?
在古代傳說中,白色動物一直被視為修行千載、始悟仙道的精靈或神物。《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述的曾幫助黃帝立下赫赫戰功的“羆”即為白熊,《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即是白蛇修成人身的。有趣的是神農架除了白蛇外,還有青蛇,民間稱其為青水漂,白蛇與青蛇是靈芝的保護神,並且喜歡結伴而行。
同非白色的同種動物相比,神農架白色動物在生活習性方麵還沒有什麼大的不同。白蛇居於密林深處的溝畔溪邊,也愛隱身於懸崖峭壁,時而在草叢中穿行,時而在岩壁上露麵,通體潔白無瑕,行走時就像一條飄逸的素帶,盤旋時猶如一盤玉雕,挺立時酷似一根銀棍。白蛇常與青蛇結伴而行,邊行邊舞,配合十分默契。白獐形似白狗或山羊,經常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林中出沒,雄性也生有麝香包,每包可得20~50克麝香,白獐的麝香比一般獐子的麝香更被珍視。
在當今世界上,通身白色的動物已經非常稀有了,非洲白獅、印度白鹿、台灣白猴等無不被視為珍寶。神農架被稱為“白色動物之鄉”是當之無愧的,神農架所有白色動物均享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待遇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到現在為止人們還是不大明白,為什麼大規模的動物白化現象隻在神農架出現?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黃泉大道”的巧合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有一條被稱為“黃泉大道”的寬闊大道,縱貫南北。這條大道的名字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呢?這是因為公元10世紀時最先來到這裏的阿茲特克人,沿著這條大道進入這座古城時,發現全城空無一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築都是眾神的墳墓,於是就給它起了一個這麼奇怪的名字。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聲稱,他在特奧蒂瓦坎找到了一個適合其所有建築和街道的測量單位。經過使用電子計算器計算,該單位長度為17059米。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
哈列斯頓用“單位”測量“黃泉大道”兩側的神和金字塔遺址,發現了一個更讓人吃驚的事實,“黃泉大道”上這些遺跡的距離,恰好表示著太陽係行星的軌道數據。在古城神廟廢墟中,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水星為36個,金星為72個,火星為144個。“城堡”背後有一條特奧蒂瓦坎人挖掘的運河,“運河堡”的中軸線為2個“單位”,正好是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軸線520個“單位”處有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於木星到太陽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有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土星到太陽的距離。
“黃泉大道”的盡頭是月亮金字塔的中心,這剛好是天王星的軌道數據。如果再將“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瓦戈多山山頂,那裏有一座小神廟和一座塔的地基仍在。其距離分別為20和370個“單位”,正是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的距離。
需要指出的是,人類171年發現天王星,146年發現海王星,1930年發現冥王星。那麼在混沌初開的史前時代,是哪一位聖人,為建造特奧蒂瓦坎的人們指點出了這一切呢?我們不得而知。看來這一切隻能用巧合來加以解釋了。
蒙自“魔塘”
在雲南蒙自縣水田鄉,有一個青山環抱,麵積2000多平方米的水塘,叫綠翠塘。
綠翠塘流傳著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翠鳥生活在綠翠塘。它們在林間歡啼覓食,在綠翠塘嬉戲梳妝,日子過得悠閑美妙。可是,雌鳥卻被偷獵者奪去了生命,鳥羽一片片落在塘中。雄鳥悲啼著用嘴把雌鳥的羽毛一片片銜起。從此,無論是枯葉、殘枝還是敗草,隻要落在綠翠塘,都會被翠鳥叼走。
綠翠塘的周圍長滿了落葉樹,秋季一到,殘葉便紛紛飄落。然而令人詫異的是,綠翠塘卻總是清純無染,水麵上從來不漂浮任何枯葉殘枝。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它像一個魔塘,所有涉足它的人,都是有去無回。
197年夏日,蒙自水田鄉中學的幾個同學,相約到綠翠塘遊泳。一個叫黃丙坤的男生最先下水,愜意地往前遊著。突然,站在塘邊準備下水的其他同學驚呆了:黃丙坤竟無聲無息地不見了,後經多方打撈,仍死不見屍。
195年,又一個姓蕭的少年也遭此厄運……
鄉裏人談“塘”色變,都認為這個塘會吞人,引起了種種猜測,再也沒有人敢貿然下水。曾有不少探險者來此勘探,但都高興而來,敗興而歸。
這一切到底是巧合,還是源自於水塘的魔力呢?我們不得而知。
死亡穀
地球上有一些頃刻之間可以使人和猛獸鳥類喪生的地帶,這種可怕的地方一般位於峽穀之中,故被稱為“死亡穀”。意大利、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前蘇聯境內都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穀”。這些神秘的“死亡穀”為什麼會令人或動物突然斃命,至今也沒人能夠給出合理的解釋。
美國的死亡穀位於加利福尼亞與內華達之間,是一條長達220千米,寬6~26千米,麵積約140平方千米的大穀。死亡穀兩側是頑石突兀的峭壁。141年,美國有一支尋找金礦的勘察隊因迷失方向而錯入穀中,結果不可思議地罹難,幾乎全軍覆沒。1949年,又有一支探險隊偶入穀地,也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所殺,隻有幾個人僥幸逃脫。然而,沒過多久,他們都莫名其妙地死去了,連死因都無法查明。後來,又有數批探險人員前去揭謎,但多數葬身穀中,死亡原因至今未曉。可是,這個凶險莫測的死亡之地竟是鳥獸的“天堂”。據統計,在這裏繁衍著200多種鳥類、十幾種蛇類和1000多頭野驢。各種各樣的昆蟲多如牛毛,它們在這裏悠然自得地生活著。
前蘇聯堪察加半島的克羅諾基自然保護區內也有一個死亡穀。長2千米,寬100~300米。這裏像墓地一般死寂,到處都是狼獾、狗熊以及其他野獸的屍體,陰森得令人毛骨悚然。據統計,這條死亡之穀已吞噬了近30條人命。許多科學家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前去考察探險。但結果仍是眾說紛紜,有的說罪魁禍首應是積聚在陷阱中的那使人窒息的硫化氫和二氧化碳氣體;也有的說是烈性毒劑氫氰酸和它的衍生物。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可是在離死亡穀隻有百米路之遠的地方,卻有幾戶農民平安無事地生活著。
在印尼的爪哇島上,有一條十分怪誕的死亡穀,穀中有六個大山洞,每個洞都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無論是人還是走獸,隻要站在或經過距離洞口6~7米遠的地方,就會被一股無形的魔力吸入洞內,且一旦被吸入就無法逃脫。如今,每個山洞的裏裏外外都堆滿了人和各種走獸的屍骸。
大陸三角
在世界地圖上,幾乎所有的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都是北部平寬,南部兩側向內收,最後成為一個倒三角形。就是南極大陸也不例外。另外,幾乎所有大陸上大的半島,其尖端也多是指向南方。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澳大利亞,它的三角形頂點朝向北方。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人們在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碎塊學說”,並試圖用這種學說解釋大陸三角形之謎。
碎塊學說認為,每個大陸都是由一係列大小不同的碎塊拚合而成的。大者可達幾十萬平方千米,小者隻有幾平方千米。各個碎塊的年齡也不相同,有的可達幾十億年,有的隻有幾億年。這說明,大的陸塊的形成可能是在不同時期,經過多次拚接最後才完成的。比如,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北美大陸的北半部,是由一百多個陸塊拚合而成的。而亞洲的西伯利亞,甚至麵積不大的日本,也是由多個地塊組合成的。我國地質學家也測出,中國山東東西兩部分就是由一塊年齡大約為25億年的地塊與一塊14億年的地塊黏合而成,其黏合年代大約在距今1.9億年的侏羅紀。
碎塊說為我們解開大陸倒三角之謎開辟了道路。根據大陸漂移學說,陸塊還沒有裂開之前,統一大陸處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當統一大陸發生破裂,並開始向北漂移時,在移動途中遇到其他分離的陸塊,彼此碰撞,並且與之拚接。因為陸塊向北移動,北半部可能遇到的分離陸塊的機會要比南半部多。這樣就形成了各大陸北半部多為平直的三角形的邊,南半部則比較瘦長的形態。至於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是一個特例,那可能是因為,澳大利亞在移動中,曾經發生過旋轉。
水晶頭骨之謎
1927年,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瑪雅神廟中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水晶頭骨。這個頭骨用水晶雕成,高12.7厘米,重5.2千克,大小如同真人頭骨,是依照一個女人的頭骨雕成的。據瑪雅古代傳說,這個水晶頭骨具有神奇的力量,是瑪雅神廟中求神占卜的重要用具。
這顆水晶人頭雕刻得非常逼真。不僅外觀,而且內部結構都與人的顱骨骨骼構造完全相符,工藝水平極高,隱藏在基底的棱鏡和眼窩裏用手工琢磨的透鏡片組合在一起,發出眩目的亮光。令研究人員感到困惑的是,近代光學產生於19世紀,而人類準確地認識自己的骨骼結構更是1世紀解剖學興起以後的事。這個水晶頭骨卻是在非常了解人體骨骼構造和光學原理的基礎上雕刻成的。一千多年前的瑪雅人是怎樣掌握這些高深的解剖學和光學知識的呢?還有,水晶即石英晶體,它的硬度非常高,僅次於鑽石(即金鋼石)、剛玉,並且水晶很脆,用銅、鐵或石製工具,都無法加工它。即使是現代人,要雕琢這樣的水晶製品,也隻能使用金鋼石等現代工具。而一千多年前的瑪雅人還不懂得煉鐵,他們又是使用什麼樣的工具加工這個水晶頭骨的呢?難道他們早已掌握了我們現在還不曉得的某種技術嗎?
從這個奇異的水晶頭骨來看,也許瑪雅人掌握的科學技術,比我們所想象的要高超得多。但他們又是怎樣獲得這些科學技術的呢?這就更是謎中之謎了。也許是突遭某種災難,他們當中掌握這種技術的人恰巧都死去了,從而使得這種技術永遠失傳了。
神奇的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開羅郊外的吉薩,有一座舉世聞名的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被認為是胡夫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從登基之日起,即著手為自己修築陵墓,以求死後超度為神。
胡夫金字塔由大約230萬塊石塊砌成,外層石塊約115000塊,平均每塊重2.5噸,像一輛小汽車那樣大,而大的甚至超過15噸。假如把這些石塊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塊,把它們沿地球赤道排成一行,其長度相當於赤道周長的三分之二。
胡夫金字塔的四個斜麵正對東、南、西、北四方,誤差不超過圓弧的3′,底邊原長230米,由於塔外層石灰石脫落,現在底邊減短為227米,傾角為51°52′。塔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26.5米,相當於一座40層摩天大樓。塔底麵呈正方形。整個金字塔建築在一塊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約52900平方米,體積約260萬立方米。據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用了30年時間,每年用工10萬人。
令人驚詫的奇跡,並不是胡夫金字塔的雄壯身姿,而是發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數字巧合。
在拿破侖率領軍隊侵入埃及的時候,法國人就對胡夫金字塔進行過測量。如果從胡夫金字塔的頂點向正北方向引出一條延長線,那麼尼羅河三角洲就被對等地分為兩半。如果人們將那條假想中的線再繼續向北延伸到北極,就會看到延長線隻與北極的極點偏離6.5千米。如果考慮到北極極點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這一實際情況,那麼我們就可以設想,當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時候,那條延長線正好與北極極點相重合。
另外,胡夫金字塔的底麵積如果除以其高度的兩倍,得到的商為3.14159,這就是圓周率,它的精確度遠比希臘人算出的圓周率3.142要高,而與中國著名數學家祖衝之算出的圓周率幾乎是一致的,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同時,胡夫金字塔內部的直角三角形廳室,體現出了勾股定理的數值,各邊之比為3∶4∶5。
此外,胡夫金字塔的總重量約為6000萬噸,如果乘以10的15次方,那麼得出的數值正好是地球的重量!
山泉自漲自消
白沙堡地方,離陽朔不過幾公裏,以前這裏並不出名。但是後來白沙堡變成了一個聲名遠播的地方,來此觀光旅遊的人日益增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是因為村上的兩口甘泉60年久漲一次,30年暫漲一次。泉水為何自漲自消,人人稱奇,卻都說不出到底是怎麼回事。
白沙堡村前有肥沃的良田,稱為澎窿上洞和澎窿下洞。有甘泉兩處,名青龍泉和黃龍泉,四季清冽,常年不涸。村民世世代代靠這兩眼泉水飲食灌溉。因為白沙堡一帶四麵皆山,泉水究竟出自哪裏還不大清楚,隻知道下水處經岩穴流入地下河,流入山後的舊縣河。據村中老一輩人介紹,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6年)三月十七日水漲一次,為時4日。1940年6月17日,水又暴漲。當天,天氣晴朗,水突然由岩穴湧出來,時間,水漲到三尺深,沒到三天,村落田間,一片汪洋,宛如澤國,但下水處所入舊縣河之水,仍和以往一樣,並無漲水之跡象。當時,正值早稻成熟季節,發水之初,村中一些有經驗的人認為,短時間內洪水不會退去,於是趕緊讓村民搶割稻子。
白沙堡無河無溪,居然會漲出這麼多水來,這不得不讓人稱奇。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1940年這次漲水並不像16年和1900年那樣,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而是維持了260天的洪水期。1940年春天,春雨連綿,洪水繼續上漲,竟然將許多村舍都淹沒了。百姓無不憂心忡忡,望水興歎,3月21日上午10時許,有村民偶至村頭水邊,見水動異樣,自村道下井口去的石級,頃刻間寸寸露出,時隔不久,水消殆盡,田畝重現。
16年、1900年和1940年的三次洪水暴漲,無論是消水時間還是兩次漲水之間相距的時日,都是無規律性可言的。197年5月15日,白沙堡一帶天氣晴朗,烈日高懸,突然間,村頭泉眼又冒出大水,三天之內,田野之水竟達四米多深,百餘畝正在拔節而長的稻穀,被大水淹沒。隻見往日的田畝、阡陌、路樹及低矮處的民舍,全被淹在水中,水勢仍在上漲,但並不像其他河流漲水那般渾濁,井口處幾乎與往日同樣清冽。直到9月2日,這場水才消退,汛期四個半月。1963年2月,白沙堡漲過一次大水。這次漲水,汛期前後也維持了八個多月,與1940年那次汛期隻相差三天。
如果說1900年以前的兩次漲水無甚規律的話,1940年以後的幾次漲水,幾乎每次相隔都是23年左右。這算不算得上是規律,或者是巧合呢?誰也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北緯30°的巧合
地球的北緯30°,被人們稱為“地球的臍帶”,在其附近有很多神秘有趣的自然現象。這裏既有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又有海底最深的馬裏亞納海溝。同時世界著名的幾大河流——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等,都是在這一緯度入海。而且這裏還有許多著稱於世的未解之謎:埃及金字塔及獅人麵像之謎、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大西島沉沒之謎、百慕大三角區之謎、瑪雅遺址之謎等。
在北緯30°上,奇觀絕景比比皆是。此外,還是地震、海難、火山和空難頻發的地帶。據史料記載,我國的西藏地區共發生過大於級的地震4次,7~7.9級的地震11次,6~6.9級的地震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