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控製情緒是一生的功課(1 / 3)

學會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有的人卻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人隻有放得下,才能將該拿得起的東西更好地把握住。

在明顯的劣勢麵前,如果你能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必要的時候學會放棄,也就能抓住機會,改變命運。

從前,一個村莊裏有三個很要好的朋友,一個人很有錢,一個人很愛讀書,另一個人是著名的學者。一天,他們出海遠航,想到另一個村莊去闖闖。他們坐在一隻小舟裏,有錢人帶了一大筆金銀珠寶,以便到了目的地可以更好地開始;讀書人帶了一大捆書,為了在船上不寂寞;那個學者卻什麼也沒帶。路上,他們碰上了暴風雨,為了順利地航行,船主要求他們把東西扔掉。

有錢人舍不得自己的金銀財寶,就教唆讀書人把書都扔了,而讀書人也舍不得自己心愛的書,就要求有錢人把金銀財寶扔了。

學者見狀,對有錢人說:“你要想想當初你是怎麼白手起家的,為什麼不把財物扔了?隻要保全了性命,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況且,這隻是你財物的一部分,不是嗎?”

學者又對讀書人說:“你讀了那麼多書,書中的知識都在你的腦海裏,有什麼理由在乎你那些書?”

有錢人聽後,把財物都扔了,讀書人也把書扔了。他們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

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多情況下,我們要懂得放棄。有時候,放棄並不是一件壞事,硬碰硬的結果弄不好會兩敗俱傷,甚至會抱憾終身。與其強人所難,不如適當地放棄。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古時的緩兵之計就是如此,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也是很好的例證。

在智者的眼中,人間瑣事沒有放不下的。人赤條條來到世間,除了父母養育的“肉身”,不帶一絲外物。人生短短幾十年,對於大千世界來說,我們不過是匆匆一過客,輕鬆愉悅地走過人生旅途,才是明智的選擇。

學會放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智者能夠成功,就在於他善於放下不必要的東西。讓我們也試著學會放下吧,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越來越輕鬆。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裏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了我的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嘶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快樂呢?”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什麼?”

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

“什麼,扛著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須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

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放下”這兩個字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的人追求功名,就放不下功名;有的人追求財富,就放不下金錢;有的人追求愛情,就放不下愛情。

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有很多,有些人總想什麼都得到,凡事都放不下,結果越是放不下,越得不到。而有些人凡事都隨遇而安,反而能夠抓住機遇,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 著名學者季羨林的養生經驗是奉行“三不主義”,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計較”。

放棄是一種勇氣,舍得是一種智慧。

放棄絕不是對自己的背叛,假如你勇於放棄自私、放棄虛偽,你就會變得高尚。放棄不是怯懦,不是自卑,也不是自暴自棄,而是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主動做出的一種選擇。放棄之後何去何從,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每個人都有欲望,貧窮的人想變得富有,平凡的人想變得高貴,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東西隻能滿足我們一時的虛榮,卻耗費了我們大量的精力,追求這些東西往往會得不償失。如果你一味地去追求,那你就會被貪婪的“枷鎖”牢牢鎖住。

所以,學會放下吧!學會放得下,你才能拿得起。

戰勝消極思想,積極麵對人生

有些人總喜歡抱怨自己的不如意,說這是環境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人生的位置。還有些人總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抱怨社會不公平。人們本來同情弱者,但由於抱怨的人氣急敗壞,反而得不到別人的同情。

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為自己以往的碌碌無為、不“走運”而感到懊悔。其實,他們沒有認識到,這種懊悔常常會給人帶來壓力。如果一個人一味地抱怨,總是歎息、懊悔、牢騷滿腹,那麼他隻是在虛度今天的光陰,延續昨天的失敗。生活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多給你一點兒,也不會少給你一分。

如何看待人生,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而快樂的人,就不要一味抱怨,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美好的生活就會在前方等你。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沙漠的一個陸軍基地裏。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裏。天氣熱得讓人受不了,而且她一個人非常孤獨,也沒有人可以和她聊天—身邊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他們都不會說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國去。不久,她父親的回信來了,信上隻有兩行字,可這兩行字卻永遠留在了她心中,甚至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信上是這樣寫的: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地讀著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的紡織、陶器很感興趣,他們就把自己最喜歡但舍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動物,又學習了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日落,尋找幾萬年前留下來的海螺殼……生活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塞爾瑪發現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現在居然變成了令人興奮的奇景。

是什麼使塞爾瑪內心發生了這麼大的轉變呢?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但是塞爾瑪的觀念改變了,心態也改變了。原來,塞爾瑪覺得沙漠的環境太惡劣了。而現在,塞爾瑪覺得沙漠就是一個冒險的樂園。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將自己的經曆寫成了一本書。不久,一本名叫《快樂的城堡》的書出版了。塞爾瑪終於在沙漠中看到了閃爍的星光。

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而我們往往為自己建造了一個灰色的牢籠,將自己鎖在裏麵,看不到屋外滿天燦爛的星光。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正麵思維,學會用積極的態度去麵對人生,以寬容的心態接受生活中的一切。

她的母親是個出身卑微的女子,她的父親是巨富之家之子,地位的懸殊沒能阻擋往愛情的腳步。但是,結婚後,母親受盡了公公婆婆的虐待,父親也在外麵另有了情人。母親在絕望中喝毒藥自殺,臨終前告誡她,日後找老公一定不要找比自己強的。人需要愛情,但更需要尊重。

大學畢業那年,她在那家公司遇見了他。他是公司的老總,他慧眼識珠,不但錄用了她,還讓她擔任一個部門的負責人。

她很受他的賞識,不斷地得到提拔。她對他也有一份特殊的親近感,覺得他年紀輕輕就擁有自己的公司,確實不簡單,兩個人不由自主地走近了。

一天,她去市場上買了一個金魚缸送給他,缸裏還有一條金魚。她明白自己已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他。她也明白他的感情,可這時她卻有了一絲慌亂,她想起了母親的死亡以及母親對她的告誡。他是老板,她是雇員,如果她與他產生愛情,無異於踏上母親走過的老路。

那是一個黃昏,她和他一起在那個金魚缸前喂魚。他突然抓住她的手,她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渴望而忐忑。她試探地問他:“你怎麼看待我,還有你自己?”他看著她,又看看金魚缸,說:“你和我就像這魚缸裏的水和魚。”

她有一種幸福的眩暈,立刻想到了“魚水情深”這個詞語。

但,這不是她想要的答案。她進一步問他:“那麼,誰是水?

誰是魚?”他不假思索:“當然我是水,你是魚。”她輕輕地皺起了眉頭,問道:“為什麼我是魚?你怎麼不說你自己是魚?”

他淺淺地笑起來:“這還用問嗎?我當然是這缸裏的水,你才是在這水裏遊來遊去的魚。”

那一刻,她的心往下沉:他是水,她是魚,因為魚兒離不開水,有了水,魚兒才能生存。他的狂妄、自負讓她不辭而別。

三年後,在一次商貿會上,她意外地遇到了他。他拉住她的手,一臉喜悅。他問她:“你過得好嗎?”她笑笑,很矜持:“我這條魚離開了你那缸水,活得仍很鮮活。”他卻說:“你是鮮活了,我卻快要死了!”她語含譏誚:“隻聽說魚兒離開了水活不了命的,倒沒聽說水離了魚會死掉。”

他眼神黯淡,“魚兒離開了一缸水,還可以到大海裏去生活,但一缸水沒了一條魚,心裏就空落落的。心空了與死掉有什麼區別?”她愣住了:“你的魚與水的論調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回答道:“我本來是一缸死水,是你這條魚的進入,讓我重新有了活力。魚是生活在水的心裏,你,就是在我心裏遊來遊去的一條魚。你見過沒有魚的魚缸嗎?魚缸的活力是魚給的,而不是水給的。因為魚是水的心髒,是水的靈魂。”

她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母親的告誡讓她一直對愛情抱著一種消極的態度,她甚至差一點兒因此而錯失了生命中的至愛。

人們之所以喜歡那些積極樂觀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樂觀會感染別人。和樂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得到快樂。

托妮·莫裏森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在莫裏森的少年時代,由於家境貧困,從12 歲開始,她每天放學後就要到別人家裏打幾個小時的零工,十分辛苦。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親發了幾句牢騷,父親聽後對她說:“聽著,你並不在那兒生活,你生活在這兒,在家裏,和你的親人在一起。隻管去幹活就行了,然後拿著錢回家裏。”

莫裏森後來回憶說,從父親的這番話中,她領悟到了人生的四條真理:第一,無論什麼樣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為了你的老板,而是為了你自己;第二,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要讓工作把握你;第三,你真正的生活是與你的家人在一起;第四,你與你所做的工作是兩回事,你該是誰就是誰。

從那以後,莫裏森又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過,有的很聰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寬廣,有的小肚雞腸,但她再未抱怨過。

審視一下自己,你是不是也總是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去看待生活?如果是的話,那你一定要轉變態度,學會以一顆包容的心去看待生活,以寬容的心去對待你周邊的人,培養正麵思維,積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