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勸說一個人做某件事,不要頤指氣使,因為頤指氣使隻會使對方反感。最好在開口之前先問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想呢?我怎樣才能使他願意去做這件事呢?成功人士往往都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戴爾·卡耐基就是這樣一個人。
戴爾·卡耐基每季度都要在紐約的某家大旅館租用大禮堂20 個晚上,用以講授社交訓練課程。
有一個季度,卡耐基剛開始授課時,忽然接到通知,經理要他付比原來多三倍的租金。這時入場券早已發出去了,其他準備開課的事宜都已辦妥。很自然,卡耐基要去交涉。怎樣才能交涉成功呢?人們感興趣的是他們想要的東西。兩天以後,卡耐基去找經理,說:“我接到你們的通知時,有點兒震驚。
不過,這不怪你。假如我處在你的位置,或許也會寫出同樣的通知。你是這家旅館的經理,你的責任是讓旅館盡可能多地盈利。你不這麼做的話,你的經理職位難以保住。假如你堅持要增加租金,那麼讓我們來合計一下,這樣對你有利還是不利。
“先講有利的一麵。大禮堂不出租給講課的而是出租給舉辦舞會、晚會的,那你可以獲大利了。因為舉行這一類活動的時間不長,他們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這租金當然要多得多。租給我,顯然你吃大虧了。
“現在,來考慮一下不利的一麵。首先,如果你增加我的租金,結果一定是降低了收入。因為實際上等於你把我攆跑了。
由於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勢必再找別的地方舉辦訓練班。
“還有一個對你不利的事實。這個訓練班將吸引成千有文化、受過教育的中上層管理人員到你的旅館來聽課,對你來說,這難道不是起了不花錢的活廣告作用了嗎?事實上,假如你花5000 美元在報紙上登廣告,你也不可能邀請這麼多人親自到你的旅館來參觀,可我的訓練班給你邀請來了。這難道不合算嗎?”講完後,卡耐基告辭了:“請仔細考慮後再答複我。”
當然,最後經理讓步了。在卡耐基談判獲得成功的過程中,沒有談到一句關於他要什麼的話,他始終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可以設想,如果卡耐基氣勢洶洶地跑進經理辦公室,提高嗓門地叫:“這是什麼意思?你知道我把入場券印好了,而且都已發出,開課的準備也已全部就緒了,你卻要增加三倍的租金,你不是存心整人嗎?!三倍!好大的口氣!我才不付哩!”
那又該是怎樣的局麵呢?爭吵的必然結果是:即使他辯得過對方,對方也很難認錯並收回原意。
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比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更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別人也容易因為你的態度而改變立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國古代儒家講究“忠恕”之道,其中的重要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人生在世,人除了需要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必須關注他人的存在,自己不願意得到的東西,也不要去強加給別人。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堅持這種原則。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及時調整心態,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不要去強加給別人,就會變被動為主動,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好感。
善於“投桃”的人,現實總會對他“報李”。將心比心,我們身邊就會少一些爭吵,多一份謙讓;將心比心,我們身邊就會少一些嫉妒,多一份幫助;將心比心,我們身邊就會少一些虛偽,多一份真誠;將心比心,我們身邊就會少一些計較,多一分理解。
你想著別人的好處、別人的難處,別人才容易理解你、支持你。
某村有兩戶人家,東邊的王家經常吵架,親人互相敵視,生活得十分痛苦;西邊的李家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麵,生活得快樂無比。有一天,老王受不了家庭的戰火,前來李家請教。
老王問:“你們為什麼能讓家裏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
老李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老王正感疑惑時,忽見老李的兒媳婦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她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過去,扶起她說:“都是我的錯,把地擦得太濕了!”站在大門口的兒子也跟著進來,懊惱地說:“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媽媽正在擦地,害得你跌倒!”被扶起的媳婦則愧疚自責地說:“不!不!
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老王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李家和睦的原因很簡單:他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遇問題時不要去責怪他人,首先須反省自身,從自己身上尋求原因,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自己到底存在什麼問題。遇有仇怨,何不相逢一笑?執著於憎愛,不如無私於輕重。
這種推己及人的做法說來簡單,事實上做起來非常難。有的人在外麵受了氣,怒氣衝衝回家後,家人想安慰一下他,他卻看見誰都如同見到仇人,出口就罵,甚至有時候還會動手,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因此,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於人於己都是有好處的。
對待他人的過失應寬容,反省自身,從而營造十分和諧的交往氛圍,這樣雙方才可以用一種寬容而仁愛的胸懷來看待對方,從而圓滿地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改變相互仇視的局麵,同時還能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因此,在與人交往時,我們必須懂得去體貼別人;做任何事情時,必須同時考慮他人的利益;遇到任何問題,要多從自身尋找原因,而不去過多地責備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自己都不想要,又為什麼要加諸他人的身上呢?保持一顆寬容的心,用推己及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社會才能安定、和諧,人們才能安居樂業。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怎樣培養寬容的性格呢?如下建議可供參考:
(1)對傷害了自己的人表示友好
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要用寬容的心去原諒別人。這樣做雖然困難,但更能反映出你的寬大胸懷和雍容大度。用寬容對待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使他感受到你的真誠和溫暖。
(2)容忍並接受他人的觀點或行為人們都喜歡和那些理解自己的人相處,而不喜歡和那些時刻對自己說三道四的人待在一起。專門找別人的碴兒、動輒教訓別人的“批評家”,很難獲得朋友。以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別人投自己所好的人,誰見了都會退避三舍;而那些喜歡別人以本來麵目示人的人,往往能獲得好“人緣”。當你想和朋友友好相處時,要尊重對方,容忍對方的弱點和缺陷,切莫試圖去指責或改變對方。
(3)發現和承認他人的價值
人隻要善於尋找,一定能找出他人身上許許多多的優點。
既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長,才更能顯出自己胸懷的寬廣。
容人之過,容人之非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難免會被誤解,麵對這些,不要讓自己處於緊張激動的狀態中,最明智的做法是以寬容的心去諒解別人,“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災”。
寬容不是軟弱,而是良好涵養的無聲表達。
生活需要寬容,寬容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寬容是心要“寬”,德要“容”,容人之過,容人之非。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師正開門時,迎麵撞進一位彪形大漢,由於大漢力氣過猛,隻聽“嘭”的一聲,門碰到了老師的眼鏡,老師的眼皮被碰青了,眼鏡也掉到了地上,鏡片摔得粉碎。然而這個滿臉絡腮胡子、橫衝直撞的人,沒有絲毫愧疚之情,反而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戴眼鏡的?”老師心想:“他也許是無意的。”
所以,他以豁達的心胸接受了這個事實,並沒有據理力爭,要求大漢賠償。大漢見老師以微笑回報他的無理,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喂,你的眼鏡被我碰碎了,你為什麼不向我發火?”
老師微微一笑說:“我為什麼要發火呢?如果我生氣,對你破口大罵,或是打架動粗,既不能讓破碎的眼鏡複原,又不能讓眼睛上的瘀青立刻消失,隻會進一步把事情鬧大而已,可是事情仍然得不到化解。從另一個角度說,我早一分鍾或晚一分鍾開門,都可以避免我們相撞。但我們卻撞在一起,或許這麼一撞,說明你我有‘緣’呀!所以,我不能生氣!”
當他人向你發火時,你若也跟他一起發火,那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對別人寬容也就是對自己寬容。“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為人處世都一定要寬容。寬容是天地之間難得的德行。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這兩名戰士來自同一個小鎮。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互相鼓勵,互相安慰。十多天過去了,他們仍未與大部隊聯係上。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這樣他們就能依靠鹿肉度過幾天。可這以後他們再也沒看到過任何動物。他們將僅剩下的一點兒鹿肉背在身上。這一天,他們在森林中又一次與敵人相遇,經過再一次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就在他們自以為已經安全時,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後麵的戰士惶恐地跑了過來,他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為戰友包紮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戰士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身邊的鹿肉。天知道他們是怎麼熬過的那一夜。第二天,大部隊救出了他們。
事隔30 年,曾經那位受傷的戰士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了他發熱的槍管。
但當晚我就原諒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活下來。此後30 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
我們往往很難忘記別人對自己致命的傷害,但唯有以德報怨,才能贏得一個溫馨的世界。
你曾嚐過不能寬容別人的苦澀滋味嗎?哈佛的教師常常講一個從戰爭中歸來的士兵的故事來告誡自己的學生們。
一個士兵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告訴他們:“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請求: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當然好啊!”他們回答,“我們會很高興見到他的。”
“不過,”兒子繼續說,“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他在戰爭中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臂和一條腿,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兒子,我們很遺憾,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接著說,“兒子,如果你帶他回來,他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聽到這裏,兒子掛上了電話,從此他的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
幾天後,這對父母報了案。後來,警方幫他們找到了兒子,令他們驚訝的是,兒子居然隻有一條胳臂和一條腿。
這對父母的心胸有些狹窄,他們隻考慮自己的得失,不能對他人獻出愛心,他們的兒子正因為了解他們是這樣的人,所以未能回家。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更寬容豁達些,不那麼爭強好勝,不和別人輕易結怨,不計較別人的過錯,不但能把更多的精力投身於事業中,而且能夠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贏得更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