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永遠別說“我不行”(1 / 3)

突破“藩籬”,敢於挑戰“權威”

人們喜歡把在某一方麵有較深研究或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叫作權威。人類社會維護權威的觀念根深蒂固。挑戰權威往往被認作叛逆,維護權威則往往被認作忠誠。權威的意識一旦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之後,人們就開始對其頂禮膜拜,把權威說的話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信條,即使權威說錯了,人們不敢也不會用懷疑的目光審視他。

有些人對探索新的未知領域有潛在的恐懼感。他們認為,這種探索即使成功了,也是“不值得的成功”,因為除了要付出辛苦的努力,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極大。他們常常還沒行動,就認為自己必定會失敗。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任何人都有挑戰權威、探索新的未知領域的權利。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總是保持舊思維,堅守老觀念,不去主動接受新事物。他們常抱怨自己腦子笨,其實,這是思維上的惰性。一個人隻有創新求變,摒棄因循守舊,才會真正成功!

很多敢於懷疑、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他們在懷疑和挑戰中找到了權威的錯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了成功。勇於冒險才能求勝。在冒險的過程中,你能使平淡的生活變得激動人心。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你提出挑戰,不斷地給予你獎賞,使你充滿活力。

哥白尼的天體運動論、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新大陸的發現……皆始於敢於突破的科學冒險精神。人類曆史上的一係列發現和創造、社會變革,皆始於敢於承擔失敗的冒險。探索新的未知領域,無非會產生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如果獲得成功,我們可以得到提升,這顯然是一種成長;就算失敗了,我們也可以弄清楚錯在哪裏,避免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這也是一種成長。

布魯諾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學者,為了捍衛自己的學說,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548 年,布魯諾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諾拉城一個沒落的小貴族家庭。11 歲時,父母將他送到了那不勒斯的一所私立人文主義學校就讀。後來,布魯諾進入了多米尼克僧團的修道院,第二年轉為正式僧侶。

十年後,布魯諾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他閱讀了不少“禁書”,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哥白尼的學說。他被哥白尼的“日心說”所吸引,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對宗教神學產生了懷疑。布魯諾的言行觸怒了教廷,他被革除教籍。但布魯諾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毫不動搖。為了逃避審判,他離開了修道院,逃往羅馬,後又轉移到威尼斯。後來他又越過海拔4 000 米的阿爾卑斯山流亡瑞士。

此後,布魯諾又到過法國、德國和英國。雖然多次被捕,但他仍然繼續宣傳自己的宇宙觀,寫下了十來部批判教會的書。

布魯諾在歐洲廣泛宣傳他的新宇宙觀,引起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恐懼。1592 年,羅馬教徒逮捕了他。教會許諾:“隻要你公開宣布放棄日心說,就免你一死,並且給你足夠的生活費安度晚年。”布魯諾說:“你們不要白費力氣了,我是不會為了討好羅馬教皇而說謊的。”監禁八年後,布魯諾被處以火刑,行刑地點是羅馬的鮮花廣場。

1600 年2 月17 日淩晨,通往鮮花廣場的街道上站滿了人。

布魯諾被綁在廣場中央的火刑柱上,他向圍觀的人們莊嚴地宣布:“黑暗即將過去,黎明即將來臨,真理終將戰勝邪惡!”劊子手用木塞堵上他的嘴,然後點燃了烈火。布魯諾在熊熊烈火中英勇犧牲。

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布魯諾的學說被證明是正確的。

1889 年6 月9 日,在布魯諾殉難的鮮花廣場上,人們為紀念這位誠實勇敢的偉大思想家,為他樹立了一尊銅像,永遠紀念他的功績。

人要質疑權威確實很難,很少有人會有這樣的勇氣,但是為了真理,我們必須敢於質疑,敢於挑戰權威,因為真理永遠都是值得去追求的。

如今提倡創新精神,挑戰權威就是創新精神的一種體現。

不挑戰權威,如何創新?隻有挑戰權威,才能超越權威。超越權威的部分,就是創新的成果。永遠跟在權威的後麵,永遠在權威的“羽翼”下過日子,不敢挑戰權威,不敢超越權威,就永遠也不可能創新。挑戰權威,不是對權威不尊敬,而是發展與進步的必須。

德國數學家須外卡爾特在研究中,質疑歐幾裏得的《幾何原理》中的一條定理: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 度。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科學家對這一定理更是深信不疑。但是須外卡爾特的這一質疑推動了數學的一次突變。德國數學家黎曼從須外卡爾特的思路中得到啟發,使非歐幾何破土而出。黎曼指出,歐幾裏得的幾何並不是在所有空間都適用,例如在地球麵上,三角形的內角和就大於180 度。

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人都有局限性,權威們也不例外。

他們的經驗也隻是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取得的感性認識的初步概括和總結,有時候並不能反映出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向權威挑戰,在質疑中鑒別經驗。

挑戰權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不僅需要膽略、自信,還需要功夫和毅力,這必須靠真才實學。

1883 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想建造一座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大橋,然而橋梁專家們卻勸他說這個計劃純屬天方夜譚,不如趁早放棄。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也確信這座大橋可以建成。父子倆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構思建橋方案的同時,也說服了銀行家們投資該項目。

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

父親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羅布林的大腦也嚴重受傷。許多人都以為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為隻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

盡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但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活躍,他決心要把費了他和父親很多心血的大橋建成。一天,他想出一種能與別人交流的方式,就是用他唯一能動的一根手指和別人交流。他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意思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13 年,華盛頓就這樣用一根手指指揮整個工程,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一根手指就可以指揮建造一座大橋,華盛頓·布羅林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頑強的毅力,雖然他在人生的路上跌倒了,並且跌得很重,但是他“站起來”了,成了生命的“巨人”。

在突破藩籬、挑戰權威的過程中,挫折會給我們帶來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痛苦,使我們遭受打擊,讓我們的學習之路變得曲折和艱難。但是挫折也能磨煉我們的意誌,激發我們的潛能,使我們變得勇敢,變得堅強。如果我們能化挫折為力量,那麼,挫折就成了一筆財富。隻要你能夠擁有頑強的毅力,用不屈的心態去麵對挫折,你定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

如果你永遠趴著,

誰也不能把你變成“巨人\"

想成功的人很多,但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卻沒有。人人都渴望成功,那麼,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愛迪生說:“沒有失敗,隻有離成功更近一點。”著名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

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著的話。”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坎坷。麵對坎坷,勇敢的人迎難而上,百折不撓,一直堅持下去;懦弱的人卻退避三舍,避重就輕,怕苦畏難,選擇放棄。堅持者學業有成、人生輝煌;放棄者則一事無成、平庸無為。

諾貝爾在努力尋找硝化甘油爆炸的引爆物的過程中,經曆了許多次失敗,他的父親和哥哥都嘲笑他固執。但他不急躁,不灰心,耐心地分析失敗的原因。經過鍥而不舍的反複試驗和細致分析,諾貝爾終於發現了用少量的一般火藥導致硝化甘油爆炸的方法,由此他第一次獲得了瑞典專利權。

一年秋天,諾貝爾開始用雷酸汞引爆劑,失敗了幾百次。

成功的那一天,“轟”的一聲巨響,諾貝爾的實驗室被“送”上天,他自己也被炸得鮮血淋漓。以鮮血為代價,諾貝爾獲得了成功,由此,他發明了雷管。

更可怕的事情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住宅附近的實驗室。那次,硝化甘油爆炸事故使從事實驗的五個人死於非命,諾貝爾當時不在實驗室,幸免於難。這次事故使他極為悲痛,對他的毅力和理智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許多人開始對他的研究進行責難,連親人也勸他放棄這項危險的實驗,但諾貝爾不願半途而廢,他決心完成硝化甘油在爆破工程上實際應用的研究,使炸藥能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硝化甘油終於可以應用於實際,諾貝爾也因此取得了又一重大成就。

諾貝爾曆經千難萬險仍堅持研究,終成一代科學偉人。試想,諾貝爾若在困難麵前退縮了,就不會研製出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安全炸藥。可見,戰勝了困難,人生就會向前邁進一大步;若被困難嚇倒了,退縮了,則將一事無成。

一個韓國留學生到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閑暇的時候,他經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者茶座參加一些成功人士舉辦的聊天會。

聽多了成功人士的故事,這個韓國留學生忽然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他被國內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在他看來,國內的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於是,這個留學生開始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進行研究。

後來,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了他的導師。導師讀了他的論文後,大為驚喜,導師認為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這篇論文發表後,鼓舞了許多人,因為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告訴人們:隻要你對某一項事業感興趣,努力付出並堅持下去,你就一定會成功。這個留學生最後也成了韓國一家著名公司的總裁。

失敗並不可怕,因為它隻是暫時的。成功貴在堅持不懈,貴在矢誌不渝。隻要你勇於承受失敗,在失敗中總結經驗與教訓,成功就一定屬於你。

美國明尼蘇達州柴油公司的賽德裏亞分廠在創辦初期很不景氣,產品質量不穩定,機器利用率低,員工缺勤現象嚴重,且工傷事故經常發生,各種內憂外患使其幾近破產。廠長史密斯焦急萬分,找來各方麵的專家研究分析工廠經營不佳的原因。

結果發現,其症結在於實行的多層次領導管理體係。在這種管理體係下,領導與職工之間及各領導之間缺乏溝通,領導們各自為政,致使管理混亂,經營不景氣。

於是,史密斯對症下藥,實行了一套新型的管理方案,重新設計工作,改善勞動環境。全廠從經理到操作工全部編成以20 人為一個單位、有一定“自治權”的製造小組。每個小組都要學會“料理家務”,從事一係列的所謂“垂直性工作”,如清點存貨、采購原料、記錄生產費用、檢驗進貨、登記考勤和工作表現、編製預算、監督安全措施等。他給予每個組以較大的自主權,使它們有權自行招雇新工人、辭退不稱職的組員。

方案實施後,很快取得了成效,不僅使賽德裏亞分廠獲得了新生,而且分廠很快成為總公司的明星分廠,史密斯本人也因在賽德裏亞的成績被調往總部擔任副總經理。

試想,假如史密斯當時在挫折麵前一蹶不振,等待他的將是又一次失敗。可見,如果你永遠趴著,誰也不可能把你造就成一名巨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麵對挫折,要使一個人持續不斷地努力,確實很困難。他說,人通常經過短暫的努力之後會感到很疲倦,然後會想放棄,半途而廢。但是,隻要多努力一點,人就可以獲取克服疲乏的能量。就像汽車的加速器一樣,隻要油箱有汽油,用力踩發動機便會產生巨大的衝力,汽車就會高速行駛。

瑪麗·勞倫斯在她丈夫去世後的五年裏,對生活幾乎喪失了信心。一天夜裏,瑪麗遭遇了交通事故。當警察和救護車趕到時,瑪麗已經一動不動。發現她的救護人員說了這樣一句話:“先救其他人吧,她已經死了。”

據瑪麗後來描述,當時,她潛意識裏已經有了“活下去”

的念頭,在昏迷狀態下,她經受著考驗—這是接下來的許多個考驗中的第一個。

在救護車上,一位救護人員發現瑪麗脈搏微弱。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她的心還不願死。在醫院裏,醫生為她檢查時,認為她的麵部和頭部受到嚴重傷害,對她能活過當天晚上不抱任何希望。但他們不曾意識到,瑪麗潛意識裏活下去的念頭是那麼強烈,她的精神絲毫沒有受到傷害。

日子一天天過去,瑪麗變得越來越強大—這種強大難以描述,但事實就是這樣。她知道自己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她將一點一滴的力氣都用來維持自己的生命。盡管她明知即使能活下來,在旁人眼裏,自己也不過像個植物人一樣,因為她的大腦已嚴重受損。

她的麵頰骨和下巴一連數月被固定著,因此她隻能吃流質食物。醫生告訴她,若要進一步恢複,他們將對她的麵部進行兩次大的整容手術,而且手術過程中不能使用麻醉劑。瑪麗的問答是:“那就開始吧。”在那漫長的幾個小時裏,瑪麗忍受著極大的痛苦,憑著頑強的毅力,她度過了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在接下來幾個月漫長而又痛苦的恢複中,當最基本的事情對她而言都是那麼艱難時,瑪麗的座右銘是:“我行。”

一年後當瑪麗出院時,她才完全明白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熟悉的人已認不出她那張臉,有人幹脆走開,不願看到她。最讓瑪麗震驚的是,她失去了記憶,她再也不能支配自己記住名字或是進行思維。後來,她去考房地產執業資格證,考試需要背很多東西,一頁書瑪麗得看上50 遍、60 遍,甚至70 遍。最終瑪麗成功了,她不僅通過了考試,而且是首戰告捷。

想要實現人生的目標,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此時我們絕不能退縮,而是要以勇往直前的態度迎接挑戰,勇敢地麵對逆境,永不服輸,永不放棄! 不管你跌倒多少次,隻要能爬起來,你就不會被擊垮。

所以,如果你對目標矢誌不移,你就會采取積極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克服困難、解決困難,最後戰勝困難、走向成功。

如果你采取消極的態度,被挫折打倒,不好好找出方法解決困難,你就無法達到理想的目的地。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吧,努力堅持下去,你終將獲得成功。

揚長避短,變劣勢為優勢

你可能聽說過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故事。海倫·凱勒從小又聾又盲,然而,她卻出人意料地用非凡的毅力,使自己成為傑出的教育家和著名作家,令世人刮目相看。

我們國家也出了兩位“海倫·凱勒”,一個叫周婷婷,是個聾人;一個叫王崢,是個視障者。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們相遇、相知,組成了“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的“海倫·凱勒聯合艦隊”。

周婷婷和王崢一個處在無聲的世界,一個處在無光的世界,然而誰也沒想到,兩個不完整的世界結合起來竟會碰撞出光彩奪目的生命火花。周婷婷聽不清看得清,她不為自己耳聾而悲傷,卻為自己眼明而自豪,她做了王崢的“眼睛”;王崢看不清聽得清,她不為自己視障而悲傷,卻為自己耳靈而自豪,她做了周婷婷的“耳朵”。就這樣,你幫我看,我幫你聽,“海倫·凱勒聯合艦隊”揚帆遠航了!她倆的故事後來被拍成電影,片名叫《不能沒有你》。片中,她倆飾演的角色獲得了很大成功。

這個感人的事例充分顯示了揚長避短、相互幫助的強大力量!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每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有突出和不足的地方,因此要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向別人學習,不斷改正。與此同時,還要不斷發揮自己的優勢。所以,不要為了自己的劣勢而苦惱。沒有人盡善盡美,隻要有自信,你就可以發揮出自己的特長,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要學會揚長避短,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在互利互助中發揮集體的力量,達到雙贏。

艾比蓋·希伯來特別喜歡體育。他擅長打羽毛球,不擅長打籃球。但是看見同班同學差不多都在打籃球,艾比蓋·希伯來就隨大流去打籃球,結果因為技術不高,時不時被同學取笑。

他也曾幾次想努力把技術提高,追上別人,可無論怎樣努力,仍是沒有多大提高。一年以後,在一節體育課上,他無意中聽到了體育老師的一句話:在籃球上,沒有這方麵天賦的話,是怎樣努力也做不出成績來的。聽到老師這句話後,他對籃球徹底失望了,之後的體育課上,他再沒有去打籃球。他開始邀請他的好朋友們去打羽毛球。在羽毛球場上,他特別自信,也經常獲勝。有一天,學校開展籃球比賽和羽毛球比賽。大家推薦他去參加羽毛球比賽。他接受了。在比賽中,艾比蓋·希伯來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冠軍。當他站在領獎台上時,台下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揚長避短可以使我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並以此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取得更大的進步。

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金礦,關鍵是你如何去挖掘自己的潛力。如果你堅信自己是塊寶石,那麼你就是一塊寶石;如果你堅信自己能成功,那你就一定能成功。

去NBA 打球,幾乎是所有愛打籃球的美國少年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