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習慣是可以改變的。習慣人皆有之。南方人習慣吃大米,北方人習慣吃麵食,這是生活習慣。有的人喜歡邊聽音樂邊學習,有的人則習慣於神情專注、不受幹擾,這是學習習慣。有的人工作時習慣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有的人則習慣有頭有緒、條理不紊,這是工作習慣。

習慣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無孔不鑽,但是你可千萬不能輕視習慣的作用。好習慣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壞習慣則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絆腳石。

美國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富蘭克林在沒有從政之前,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凡事太愛爭強好勝,動不動就和別人打嘴皮官司,始終跟人難以相處。這個習慣使富蘭克林失去了很多朋友。他發現之後,馬上就著手改變自己的習慣。他列出了一個清單,把自己個性上他認為的那些不良習慣一一列在上麵,並且從最致命的不良習慣開始,一直糾正到不足掛齒的小毛病為止。當他把自己的毛病全部刪除完畢的時候,良好的習慣遍布全身,如去傾聽、去讚揚、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去愛、多付出等。結果,他變成了美國曆史上受尊敬和愛戴的政治家之一。

一個村裏出來打工的三個人,同在一個建築工地幹活。小虎子每天按部就班地和著灰沙,回到工棚,倒頭便睡;大牛每天幹完手裏的活兒,一有空就去看師傅們砌磚;小李子則邊幹活邊注視著每一道工序,甚至還會在幹活之餘,到處打聽、了解各種工序的情況,了解管理的方法、材料的價格。

三年後,小虎子還是在建築工地和灰拉沙,一臉疲憊;大牛當上了工地師傅;小李子坐著汽車,在各個工地忙碌,他成了工地建材采購部負責人。

同樣一個村子出來的,同樣在一個工地打工,三個人的命運卻差距巨大。這不是因為誰的條件好,也不是誰比誰聰明多少,關鍵是每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和工作的習慣。

其實,每一位成功者都有許多良好習慣致使成功的故事。蕭伯納堅持“該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習慣使他成為著名的作家;愛迪生堅持想睡就睡的習慣,保證了他工作時有極高的效率,使思維保持活躍,從而有了一個又一個發明創造;約翰,洛克菲勒堅持工作有張有弛的習慣,使他成了全世界擁有財富最多的人之一。這樣的例子簡直多得不可勝數。

事實上,失敗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間,有很多東西相同,而往往在習慣方麵卻有很大的差異,正是這些不同造成了他們不同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習慣是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既然習慣是一種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那麼你就能體會到習慣的巨大威力了。人是一種生性懶惰的家夥,天生下來就會偷懶。這種偷懶的表現就是員工總是趨向毫不費力的事物的那一麵。比如人的思維,我們說的思維定式其實就是一種習慣。一旦你的思維形成了定勢,那麼這種思維習慣就將決定你的思維成果。如果你的思維習慣於開拓、創新,那麼你就能很容易產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你的思維習慣於凡事穩妥、沒有積極創新的意識,那麼你的大腦就隻能產生保守的、步人後塵的觀念。就如同你已養成了刷牙的習慣,你睡前睡後連想都不想就會走進盥洗間。

習慣決定行為,行為產生結果。這就是習慣的作用。當員工每天重複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時,那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所有的習慣都是養成的,良好的習慣同樣也是養成的。即習慣還有另一層含義: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

隻要你能像富蘭克林一樣打算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你就趕快動手去重複實施你的計劃。開始也許會覺得有些困難,但熟能生巧,當你做到一定程度時,難的也就變成容易的了。當變成容易的時候,你就會喜歡你的新習慣。一旦你喜歡上了你的新習慣,你就更願意時常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