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應彪之拓荒射日(2 / 3)

這是馬應彪長期觀察的結果,也是他日後回國創業的重心。當時香港的零售業,卡蓮佛一枝獨秀,其顧客主要是洋人和富有的華人,升鬥小民不敢問津。而當時的華人店鋪差不多全是獨沽一味,商品沒有明碼標價,買賣時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令他沮喪的是,對這個建議,在場的朋友反應冷淡。他們認為,小馬哥的建議是標新立異,不符合華人的消費習慣,而且會得罪當地商販,搞不好就會遭到圍攻。當時有些冷場,但這並沒有打消小馬辦百貨的念頭,他哈哈一笑,開朗地說:“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生意不成仁義在。今天我小馬就在這裏謝謝大家的招待了,日後有想回國發展的,盡管到香港找我,隻要有我小馬一口飯吃,就不會讓哥們兒餓著。”說完,端起杯中酒一飲而盡。

回到香港後,馬應彪就開始張羅自己的婚事。為了采購各種結婚用品,他與霍慶棠東奔西跑,幾乎跑昏了頭。這使他堅信:辦一家平民百貨絕對有發展前景。

以後的幾年,小馬幾乎逢人就遊說。1899年,終於有12個人回應馬應彪的提議,其中有與小馬一同回國的堂兄馬永燦,留在澳大利亞的蔡興、郭標、歐陽彬、司徒伯長,遠在美國的鄭於生,香港本地的林毓良。有意思的是,他們大都是非零售業的商人。

先施公司原始股共12股,集資2.5萬元,馬應彪是第一大股東,並被推舉為公司首任司理(總經理)。即使在當時的香港,這也算是資本金較小的民間公司。從這點看,眾股東對新成立的百貨公司更多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

根據馬應彪的提議,股東大會將新成立的百貨公司命名為“先施”,其中有兩層意思:一是英語“Sincere(誠實)”的音譯;二是取自四書《中庸》“君子之道四”,“蓋營業之道,首貴乎誠實”。

在第一次股東大會上,小馬慷慨激昂,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英國以商立國,商業主宰國運……美國商人在議會有一席之地,是國家的頂梁柱,之所以能有那樣的地位,是因為他們做大事業,不在乎蠅頭小利,誠實不欺。中國傳統商人斤斤計較,欺瞞顧客,因此為人不屑。我們要成立一家公司,不二價,而且百貨齊全。我們就是要從洋人手中奪回利權,以商業救國。”

帶著2.5萬元股金,馬應彪在香港皇後大道172號買了兩間3層的鋪位,總麵積約800平方英尺。小馬將五分之四的資金用於裝修門麵,而隻用剩下的五分之一用來進貨。這種明顯西化的經營手法令中國商人們大吃一驚:“這不是糟蹋錢嗎?有這樣做生意的嗎?簡直是敗家子!”

但小馬不為所動,他深知要想吸引眼球,時尚的裝飾必不可少。流動資金少沒問題,他的應對辦法是:自己直接從外國進貨,不經洋商代辦,成本較低,一旦現金回流馬上補貨。這種做法後來成為先施百貨係統的統一經營方針,除了在非常時期,先施很少壓庫。

1900年1月8日,先施百貨開業。開業時,動靜鬧得很大,上門的顧客也很多,但月底盤存,賬麵卻虧了。其中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顧客進店後看的多買的少;二是員工周日休息,要比別的店鋪多開七分之一的工資。

遭遇挫折,部分股東要求改變上述做法,否則便退股。馬應彪勸大家不要過於急躁,他說:“做生意哪有一帆風順的,大家當初既然願意嚐試一把,為什麼不能再等兩個月呢?到時候,沒有轉機再退股也不遲。”

為凝聚人氣,馬應彪決定打破以往店小二站櫃台的傳統,推出中國第一批女店員,幫他下定這個決心的正是他的夫人霍慶棠。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清末民初,許多成功的企業家背後都有一個賢內助,比如南洋首富張弼士的原配陳氏,上海首富哈同的夫人羅迦陵,民國第一銀行家陳光甫的夫人景韻芳。馬應彪也不例外,夫人霍慶棠不僅在馬應彪身後幫助他,關鍵時刻更是挺身而出。

招聘廣告推出去後,一個月內,竟然沒有一個女子應聘。這也難怪,“男治外、女主內”,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哪家姑娘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拋頭露麵站櫃台呢?

這時,一向思想新潮的霍慶棠挺身而出。她帶著兩個小姑子,到先施百貨二樓櫃台賣起了化妝品。霍慶棠儀態端莊,善於辭令,熟識貨品性能,周旋於男女顧客之間,深受歡迎。她的人格和勇氣成了先施公司的活廣告。一時間,“姑嫂售貨”的消息傳遍香港,許多人特地趕來,要親眼看看這位大膽的“潮女”。

不久,在霍慶棠的影響下,先施又招聘了一批女店員。這些女孩都經過她精心挑選,長相標致,語言流利。這樣一來,跑來圍觀女店員的民眾更多了,先施大樓前的馬路每天都交通堵塞,警察不得不前來維持秩序,在大冬天裏累得滿頭大汗。為了工作方便,霍慶棠還帶頭剪去長辮。她在先施公司出任售貨員期間,從不以老板娘的身份淩駕於管理人員之上,而是勤懇工作,一直幹到生下第五個兒子時才辭職回家。

人流倍增,公司生意也大大好轉。隻過了一個月,先施就扭虧為盈。之後幾個月,先施的營業額開始穩步上升。

當年8月,強烈的台風將商鋪的二樓和三樓摧毀。這時,港府頒布了新的建築條例,建築高度受到限製,老店修複隻能保留第一層。資金短缺,經營困難,有股東三次要求破產清盤。艱難之中,馬應彪四處溝通,堅持到底。1904年,先施公司終於派出了第一份紅利。

1907年,公司分紅後還贏利9萬元。這時,馬應彪建議用這9萬元,另籌11萬元,在新開道路德輔道,開一個通連6間、上下4層的新商場。這樣的規模,在那個時候簡直驚世駭俗,很多股東不幹了:“好不容易掙點錢,又要折騰,這樣何時是個頭呀!何況那裏新開大路,人煙稀少,哪裏會有顧客上門?!”但小馬力排眾議,冒著部分股東退股的風險,堅持施工。

創 新

香港德輔道新百貨大樓竣工時,馬應彪讓人在大樓正麵四根大立柱上寫了四條標語:“香港大市場,環球貨品莊,始創不二價,誠信名遠揚。”別看這四句話簡單,裏麵包含了多項創新,並因此創下了中國百貨店經營的多個“第一”。

先施可以解釋為誠實,也可以解釋為先以誠實施諸於人。而先施公司在中國亦首創“不二價”,可謂與“先施”一樣名副其實。

在那之前,中國人已經習慣了“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傳統,商鋪裏的商品從不明碼標價,買賣雙方頗費口舌。但馬應彪打破了這個規矩,他引進外國百貨店明碼實價的銷售方法。“這種破天荒的舉動”,有研究商業史的學者評論道:“對含糊、模棱兩可、態度曖昧的傳統方式是一種反叛,也最接近市場經濟的本質。”這一模式在後來的百貨公司中基本都得到完整繼承。

當時的商鋪通常都設置在一樓,大多數商店裏都沒有專為顧客設置的櫃台、貨架,貨物直接堆在店門口和倉庫裏,但先施公司為方便顧客及時看貨,首創以建築物上層做貨場。買賣貨銀兩訖之後,再發收據,也是先施所創。這些做法現在雖已習以為常,但在一百年前,卻是讓人驚奇不已的舉動。

先施勇於創新的精神,一直延續到此後數十年的經營當中。正是這些創新,開創了中國商業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為中國百貨業留下了百年規範。

20世紀30年代,先施公司首次舉行時裝表演。由於一般婦女不願意拋頭露麵,為了找模特兒,馬應彪派人找來塘西紅牌阿姑充當模特兒,以英國花布製造女裝短衫褲,盛極一時,開香港時裝界先河。

當時由於商品種類較少,顧客的選擇餘地不大,先施首次引入“環球百貨”的概念,搜求各國貨物。每個月,他都會派員工去歐洲等地,采購最新上市的時尚服飾與食品,用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顧客。在這裏,有錢人能買到與世界潮流同步的各種商品,而普通市民一樣能從先施購得自己心儀的商品。先施還設立了“一元商品”專櫃,把那些殘次和積壓商品搭配成價值一元的商品包,任由顧客選購,甚至專門設了一間“一元商品”商店。

為了招攬顧客,先施還大量印售“通天禮券”,顧客可以憑禮券采購商品。所謂“通天”,是指禮券可在各地先施百貨公司使用。為吸引回頭客,取得綜合效益,先施首創商場吃喝玩樂“一站式”營銷模式。廣州的先施粵行旁邊建有東亞大酒店,有電梯代步,附設酒吧、餐廳、桌球室。

有這麼多創新服務,真是想不招人都難。連小馬也沒想到,新公司開業不久,就吸引了大批客人。一看先施這成功的架勢,許多商人紛紛跟進,不經意間,德輔道竟然成為新的商業旺區。

馬應彪不僅在商業服務上大膽創新,在內部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上,也動了不少腦筋,舍得下大本錢。

先施的女孩靚麗,小夥子精神煥發。

1907年,德輔道新店開業後,先施特意安排一批小夥子做招待員,讓他們站在樓下前、後、側門,彬彬有禮地迎送顧客。這些男招待衣冠齊整,笑容可掬,顧客對此頗有好感。

好景不長。一天,馬應彪剛上班,就有一對年邁的老外夫婦上門投訴。原來,部分招待員不懂英文,麵對這對夫妻的詢問,張冠李戴,指錯了方向,浪費了他們不少時間。為此,馬應彪決定設立一個英語補習班,幫助店員學英語。凡進補習班的店員,每周二、五晚上9點停止營業後上課一小時。

長期的在職培訓,使得先施員工的素質比一般商場高,常常成為其他公司“挖牆腳”的對象。養得起,還要留得住;不然,先行者就會成為後來者的培訓基地,甚至淪為“先烈”。

有一年年末,馬應彪收到文具部一位主管的辭職報告。這是一位老員工,1900年開業時就在先施工作。但因為某種原因,這位中層幹部卻執意離開老東家。該怎樣拴住人心呢?最後,馬應彪琢磨出一個“職工持股”的招數。

辦法是這樣:一個職工如果工作成績良好而連續3年加薪,第4年便不再加;如果這個職工第4年仍繼續進步,就動員他投資500元,成為公司在職股東,享受年終分紅。如果籌不足錢,公司可以幫他補足,但本人至少要拿出100元的底數。股票由公司代管,還清借款本利後可以自己持有。反之,如果這個職工因沒有加薪而表現消極,則考慮提拔他的副手,略加工資,逐步取代前者。

當時找工作不易,推行“職工持股”,既可以約束老員工,又可以激勵新員工,加薪少、績效大,很快被其他公司模仿。

當時,先施公司員工的福利還是蠻好的:暑天供應清涼飲料,平時享受免費醫療,還有專職洗衣工和理發師定期為員工服務。仁者愛人。馬應彪這樣做,你可以說他“手腕”高,也可以說他真正把員工當人看。反正,與競爭對手相比,先施員工的流失率低得多。

走“私”

自從1890年在路上結識,馬應彪就成為孫中山最為堅定的擁躉。從此,馬應彪就過著非同尋常的“雙棲”生活:明著他是大商人,是先施百貨老板;暗裏卻是革命黨,為孫中山籌款捐物。這在當時“在商言商、莫談國事”的商人群體中,可謂鳳毛麟角。

1904年,同盟會成立時,馬應彪擔任庶務長,專管起義急用的軍需。而這些軍需,很多都是馬應彪自掏腰包。往往是看到孫中山一張紙條,馬應彪就毫不遲疑地從自己公司支出數百元交給來人帶走。

從1906到1911年,同盟會多次發動起義,其中許多經費就是通過馬應彪的金山莊轉到革命者手中。有一次,僅3個月內馬應彪就籌集捐款4萬多銀元,而當時香港一個普通職員的月薪僅3元。孫中山的衛士鄭卓德回憶說:“馬先生有求必應,自願交給孫中山先生多少錢,我也記不清楚。總之,馬先生捐助的革命經費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不僅幫助籌款,馬應彪甚至直接幫助革命黨偷運軍火。一次,馬應彪將一批軍火包裝成貨物,以緊急運貨的理由,吩咐霍慶棠趕乘人力車,將這些貨物送到三角碼頭轉往內地。當貨物托運完畢回到家中後,馬應彪才告訴妻子真相,原來托運的是革命黨急用的彈藥。好在霍慶棠也是孫中山的擁躉,以後凡是此類事,夫妻二人都是“一切盡在不言中”。

辛亥革命成功後,馬應彪被委為籌餉委員,為孫中山在香港籌款。當時,南京的國民政府財政極度困難,幾乎連薪水都發不出,多虧馬氏這樣在國內外辛勤奔波的籌餉委員。

1912年年初,廣東革命黨人接到緊急通知赴南京開會。這些匆匆而來的嶺南人,一個個衣衫單薄,哪料到冬天的南京是如此寒冷。當時,馬應彪正在上海籌備先施分公司,聞訊後特地派人送去120多件皮大衣。幾天後,這群身穿皮大衣的嶺南誌士,意氣風發地去前往明孝陵,在寒流中備感馬同誌的溫暖。

國民政府成立後,馬應彪擔任廣東省都督府庶務長、財政廳總參議,他與省港商界精英一樣,期盼著從此過上安穩日子。不料風雲驟變,不久即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竊國、宋教仁被刺等一係列事件。革命成功之路如此曲折,這讓很多人包括馬應彪在內都感到很難接受。

1917年,北洋軍閥政府下令通緝孫中山。危急時刻,馬應彪再次出任大元帥府庶務長,事必躬親。但廣東局勢非常複雜,本地實力派對孫中山陽奉陰違,暗藏禍心。一天,幾個軍人在大街上截住外出辦事的馬應彪,威逼他交出若幹槍械和錢財。麵對抵在胸口的手槍,馬應彪毫不畏懼,反而大聲嗬斥,周圍值勤的士兵聞聲而至,對方落荒而逃。此事並非偶然,不久,孫中山就因為受到排擠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