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結束了,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都已經不想再繼續下去了,英國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中國使用林則徐這個絕對的強硬派來來作為談判的代表,其實也表示中國雖然承認戰敗但是並不打算做大的讓步。對於中國這種無視大英帝國再三對林則徐懲罰的要求的態度,英國方麵雖然生氣,但是也不好說什麼,在和中國的戰鬥中,雖然英國占盡上風,但是英國人比誰的清楚,英國想要對付中國除了戰爭其實是沒有其他的有效手段,這種必須依靠戰爭的情況也正是英國急於改變的。
公允的說英國這個時候想滅亡中國是不合適的,英國人的想法很簡單,貿易——傾銷——撈錢,這種目的達不到了才會開戰,畢竟中國不是一塊真正的殖民地,中國也不適合殖民,但是也不要認為英國人有哪怕一點善意的想法,本質的說這種島國都有一定的扭曲心理的,對中國英國從沒有放在眼力,但是這次戰爭的連綿也讓英國知道要真的把中國逼急了,英國隻怕也要全力應付才有勝算。這樣的認識對後來中國與英國談判的達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
對林則徐擔任於英國談判的負責人這件事情上,奕詝是強烈反對的,在奕詝的想法中在這種談判中負責的人基本都會遺臭萬年的,對林則徐奕詝雖然談不上崇拜,但是還是抱著敬重之情,實在不願意他在這種會倒黴的事情上擔任主角,但是這種事情卻不以奕詝的意誌為轉移,道光皇帝鐵了新讓林則徐負責這件事情,奕詝雖然不想林則徐擔任這個不光彩的職務,但是也不想在這種事情上太違逆道光。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林則徐依然是正使。不過這次道光也因為接連被自己信任的欽差大臣出賣,所以留了個心眼,給林則徐定了一些指標,具體是什麼即便是奕詝也不知道。
******
璞鼎查這次依然是英國方麵的代表,這次英國的作戰整體來說非常順利,英國四千遠征軍隻損傷了越十分之一強,在中國的英軍還保有著巨大的戰鬥力,但是做為全國兵力不過十萬的英國來說,她也拚不起,現在結束戰鬥對英國來說也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何況無論是誰也沒有辦法否定英國在戰場上的優勢,總之戰鬥看來是結束,接下來是外交的搏弈,不過因為戰場上的表現,英國的開局很不錯,可惜的是中國送來談判的是林則徐,英國人也知道林則徐可以說是這個國家最了解英國的人,想要在他身上使用英國人常用的外交訛詐恐怕不會有效。
******
具體的談判過程沒有什麼好說,其實這次的鴉片戰爭甚至結束的比曆史上的那一次還要早,主要是英軍受到比較大的傷害,這樣也使得這個驕傲的國家有耐心坐下來和你談判。
這次的條約名字還是叫《中英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如下:
一.英國想清朝租借香港九十九年,英國方麵賠負九百九十萬兩白銀作為租金。
二.清朝政府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派駐領事。
三.清朝賠償英國賠款共計一千八百萬兩。(鴉片賠償,軍費,商人賠償均包括著這裏)
四.廢除公行製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相比曆史上的條約,中國因為隻是租借香港,少負了九百九十萬兩白銀,英國人也沒有侵犯中國的稅務(主要是關稅)主權。這次的談判沒有對戰爭的起因鴉片貿易做出任何規定,但是清政府其實已經沒有辦法控製鴉片貿易了,英國對這種默許的態度也認可了。以現在的眼光看已經不錯了,但是對當時的所有的華人都是一個巨大的震撼,好象強大無比的清朝居然被幾千人打的束手無策,割地賠款,清廷的威信散失殆盡,各種各樣的組織可開始冒頭,而中國巨大的失業問題也個這種危機以溫床,中華真正的危機永遠不是來源於外敵的,中國團結一致的時候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可惜的是中國真正團結起來的機會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