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戰鬥已經完全成了膠著的狀態,皇侄奕山帶領著數量龐大的軍隊,而英軍則有著武器優勢,但是這個時候道光皇帝做了自毀長城的舉動,犯下戰和不定的毛病,不顧林則徐的功勞強行撤換了林則徐的職務,因為這樣也許可以平息洋人的憤怒,一年的戰爭已經令本來就不充裕的國庫更加的雪上加霜,並且把一切抗英事務一應由皇侄奕山負責,但是這一負責就出了大問題。
英國方麵因為不滿義律在虎門戰鬥中的失敗和巨大的損失,找來了新的侵略總指揮官——璞鼎查,這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另中國人咬牙切齒的名字。這個時候對英軍了解最深的林則徐被撤職,而皇侄奕山雖然聰明伶俐但是本身卻是一個誇誇其談的趙括型的人物,在他的領導下中國軍隊於義律領導的英軍大戰一場,中國大敗,清朝曆史上史無前例的大潰敗,但是更加要命的是皇侄奕山在打了敗仗後居然謊報軍情,以至於道光皇帝覺得自己已經打了勝仗,於是下令中國各處解散招集過來的民兵鄉勇,一減輕財政壓力,而不少的地方官吏明知道前線是一場大敗仗依然聽從聖譽,下令解散民兵鄉勇。
每每後人讀曆史讀到這裏無不痛罵奕山,可以說本來已經有了勝利的曙光了,完全毀在了這個無能小人的身上,不但完全不使用有豐富抗擊英軍經驗的廣州士兵,本人又沒有能力,居然會聽信楊芳“洋人之所以可以在海上瞄準是用了邪術,用穢物破解”的辦法,本身又貪功冒進,隨後在戰況稍有不利,馬上就賣國求和。
而且還學習他的前輩琦善私自與洋人簽定契約。
而就在義律洋洋得意於自己的巨大戰功的時候,英國卻已經讓新的指揮官來了——璞鼎查,他的想法和義律完全不同,他認為在廣州即便獲得再大的勝利也無法震動整個清朝,他的思想非常簡單,直搗黃龍,直接迫使清朝簽下城下之盟。
接下來的事情非常順利,在清朝下令個省解散民兵鄉勇這種自毀長城的命令下,中國開始了開國以來最大的羞辱:
十月一日,英軍按照原定計劃開始進攻定海,同時又派遣一小隊陸軍從背部進攻,清軍奮力抵抗,定海總兵葛雲飛、處州總兵鄭國鴻、壽春總兵王錫鵬先後英勇戰死。
六日後,定海失陷。
十月九日,英艦來到鎮海口外。第二日黎明時分,英軍兵分三路,進攻鎮海。中午時分,鎮海失陷。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投水自盡。
十月十三日,英軍抵達寧波,知府等一幹官員已經逃離,英軍長驅直入,占領寧波。
十一月以後,英軍又輕易地連續占領了餘姚、慈溪、奉化三城。
******
這個時候的北京,所有人口中的話題都變成了前線的大敗,道光皇帝在戰爭期間連換幾個欽差大臣,到了後來根本沒有敢接受這個燙手山芋。尤其另他傷心的是接連自己大臣居然都私自和洋人簽定協議,而戰爭最順利的時候是林則徐主持的,林則徐一被撤職,就大敗虧輸,這樣的情況雖然也有巧合的情況,但是不由讓人覺得道光識人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