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宇航員的分類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飛出地球、探知太空奧秘的願望。1961年4月前蘇聯人加加林首先進人太空,成為人類第1名宇航員,1969年7月美國人首先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登上地外星體的夙願。到1988年底世界各國已有352人乘坐不同型號的載人航天器進人太空,進行了各種探索、試驗和觀察活動。
飛行專家:這一類就是人們所說的宇航員,包括機長、指令長、駕駛員等。他們是人類進人太空的先驅,在單人航天器上,他們是駕駛員,在多人航天器上有機長和指令長等的分工。由於開創航天活動,他們本身就是被試驗者,檢驗人是否能在太空中生存,隻有能生存,才有可能進一步開展其它項目的探索活動。飛行專家的任務,除駕駛載人航天器(在地麵配合下)外,還要負責飛行安全,控製與維修航天器中的設備儀器。協助載荷專家與科學家工作。這一類人員是所有航天人員中要求條件最高的。
任務專家:由於載人航天活動的發展,人在太空不隻是駕駛飛行器遨遊,還要進一步開展探知太空的各項實驗,走出載人航天器做“太空行走操縱機械手進行機外操作,組裝大型空間平台,登月後在月麵上進行各種活動。總之是在載人航天器外探險或幫助科學家宇航員和載荷專家作一些操縱實驗活動。對這一類人的要求條件與飛行專家大致相同。前蘇聯稱他們為隨船工程師。
科學家宇航員:是乘坐載人航天器進入太空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如對天文的觀測研究,對地球資源、地貌和其它目的的觀察研究及科學實驗活動等。對這些人的體質要求與操縱航天器的人員相比要降低一些。
載荷專家:這是一類攜帶儀器設備,乘坐載人航天器從事各種科學實驗,生產某些產品或搜集實驗數據的科技人員。儀器設備由他們本身維修和使用,與地麵指揮控製中心直接聯係,進行專項實驗研究活動。對這一類人的條件要求比科學家宇航員要低些。是非馳性宇航員。
非職業宇航員的分類
旅遊者:以政治宣傳或觀賞旅遊為目的,乘載人航天器進人太空的人。這一類人除他們本身仍然是個被試驗對象之外,沒有明確的科學實驗和太空探險的任務。
軍事任務專家:不言而喻,這是一類乘載人航天器進人太空執行軍事任務的特殊宇航員。由於超級大國對外層空間的資源和勢力範圍的爭奪,從人類進人太空的第一天開始,就一直貫穿著軍事目的的活動,而且越演越烈,甚至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從發展角度上看,有可能發展成一支新的兵種-一天軍,以太空為戰場的戰爭也不是不可能的。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可望在太空中構築“宇宙島”或“空間城”之類大型人群聚居點,或在其它星體(首先是月球)建立永久性“居民點”,到那時非職業宇航員將要大量增加,甚至有可能把一個家庭或一個集體遷移到太空中生活,真正實現人類的飛躍。
但就目前人類征服太空的現階段來看,無論是用科學與金錢培養與訓練出來的佼佼者——職業宇航員,還是普通的地球人進人太空,他們本身仍然是個被試對象,都要闖過或克服幾道難關,例如:火箭衝出大氣層所帶來的衝擊力,太空的失重狀態,太空中的真空帶來的缺氧,太空中的流星體的撞擊,宇宙―或髙能粒子的影響,以及太空中的深冷、灼熱,返回地球的摩擦熱,火箭發動機的噪聲與震動,太空中的孤獨與寂靜都會形成對人的影響,如過不了這些關,就不可能進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