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葡萄牙帝國的巔峰(1)(1 / 3)

與“老東家”瓜分地球

歐洲一直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據說在印度有一位信奉基督教的聖人,他以賢良的品德和虛懷若穀的精神在異教的世界裏麵傳播著基督的福音,並且還建立了基督的王國。在葡萄牙,人們稱這位聖人為“印度的普萊斯特·若昂”。於是,葡萄牙最偉大的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決定接手亨利王子的航海事業,致力於尋找通往印度的航路。

若昂二世被人們尊稱為“完美太子”,當然,這個稱號不是浪得虛名的。1481年12月,若昂二世派阿讚布雅出發探險,第二年1月,他們到達今天的加納沿海,發現這裏的黃金礦藏極為豐富,於是把這裏命名為“米納”,意思是礦藏,這也是加納被稱為黃金海岸的由來。

葡萄牙在這裏建立了一個要塞:聖喬治堡,它起到了三重作用:它是葡萄牙在遙遠的非洲海岸權力和領地的象征;可以與當地人進行大量的貿易,每年把貴重物品運回國;最重要的是,它有助於對未知地區作進一步探險。

有人估計,1450年—1500年這50年內,葡萄牙從西非擄得的黑奴共達15萬人。至於黃金,則一向缺乏黃金的葡萄牙,從1457年起便大量鑄造克羅塞多金幣。這種金幣直徑3.78厘米,含純金98.9%。

可見擄掠的黃金也不在少數。另一估計說,在1496年—1521年間,葡萄牙從這一地區每年進口的黃金就值17萬金幣。由於有米納作前進基地,葡萄牙以後的地理發現就容易多了。1482年卡奧率三艘輕快小帆船出航,很快就越過了此前葡萄牙到達的最南端。此行,卡奧帶了很多叫做“帕德勞”的標柱,以作為葡萄牙對該地擁有權利的標誌。

卡奧此行不僅為葡萄牙增加了1000多英裏海岸線,而且找到了約翰王的線索,所以在葡萄牙引起了轟動,甚至有謠傳說他已繞過非洲發現了通往印度的航路,國王命令嚴守卡奧航行的秘密,讓謠傳抹上了幾分真實的色彩。若昂二世對卡奧的工作很滿意,賜給他終身年金,封他為貴族。

1484年,卡奧又一次出航,帶著那幾個已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和準備送給瑪尼剛果的貴重禮物,目的是要繞過非洲。卡奧讓黑人在剛果上岸後,自己又南行。他到達了聖瑪麗角以南700英裏的克羅斯角,在這裏立了最後一根“帕德勞”石柱。此後,卡奧的記載就從曆史上消失了,他應該就是死在這裏。

在卡奧的兩次航行之間,改變曆史的人物——哥倫布出現了。哥倫布生於1435年的熱那亞,從小家境貧寒,14歲時就出外航海,後來成了優秀的水手。哥倫布相信地球是圓的,因此從歐洲向西航行而不是向東航行也可以到達印度,而且航程短,花費少。他的計算結果其實是錯誤的,他認為從加那利群島到目標的距離是2500多海裏,實際上有一萬多海裏。

若昂二世的顧問委員會認為,雖然從理論上講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但實際距離比哥倫布的計算結果要遠得多,況且葡萄牙為探險向東的航線已花費的65年時間和大量的金錢,很快就要發現到印度的航線了,因此沒有必要再向西探索一條新航線了。根據這個意見,若昂二世拒絕了哥倫布。後來,他又向西班牙國王遊說,最後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哥倫布於1492年到達美洲發現了新大陸,雖然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就是印度,由此哥倫布也成了與馬可·波羅齊名的人物,西班牙在美洲殖民獲得巨額財富,建成了西班牙帝國。

為了加快探索向印度的新航路,卡奧國王1487年派出了兩個探險隊,一個陸路,一個水路。陸路探險隊由兩個人組成,一個叫科維良,一個叫派瓦。他們的任務是橫渡地中海,進入紅海,然後到達印度和約翰王的國家。科維良這時隻有20多歲,精明能幹,多才多藝,能講多種語言包括阿拉伯語。對於派瓦,人們除了知道他能講幾句阿拉伯語,其餘一無所知。1487年5月7日,陸上探險隊出發。他們兩人扮作穆斯林商人,攜帶蜂蜜等禮物到達亞丁,在這裏他們分成兩路。派瓦的使命是向南進入阿比西尼亞山區,與約翰王進行聯係,但這時若昂二世的目的不是要結成聯盟,而是要幹脆向這個王國擴張了;科維良的使命是向東進入印度,盡可能多地了解有關香料貿易的有關情況,這使他實際上成了一個經濟間諜。科維良曆經艱辛到達印度的西南海岸,在此他獲得了重要的情報。科維良在印度一直呆到了1489年,然後他乘船來到了索法拉,這是阿拉伯人在非洲東南部最南端的貿易點。

1490年,他來到開羅,在這裏他得知了派瓦得熱病去世的消息和國王的新命令,讓他到阿比西尼亞去完成派瓦未完成的工作。他給若昂二世寫了一封長信,報告了他所知道的有關港口和貿易的情況。

這封信對達·伽馬的航行起了重要作用。約在1493年,他見到了阿比西尼亞皇帝、朱達哈部落首領、眾王之王亞曆山大。在這裏他失去了自由,亞曆山大皇帝雖然對他很好,但卻禁止他離開,科維良在這裏度過了他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