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反複的討價還價、明爭暗鬥,1494年,兩個國家分割世界的協議,托爾德西拉斯條約正式出籠了。該條約於1506年正式被羅馬教皇亞曆山大六世承認。其主要內容為:以佛得角群島以西三百七十海裏處的經線為界將世界劃分為兩個半球,西半球歸西班牙,東半球歸葡萄牙。根據哥倫布的估計,這麼劃分是西班牙占了好處,因為他概念裏的印度是在那邊;但是老謀深算的若昂二世心裏早就笑開了花:
東邊有早已撈到好處的幾內亞灣不說,好望角的發現也昭示著印度已經近在眼前;而且根據葡萄牙天文學家推算,印度完全在葡萄牙的擴張範圍之內。日後的事實證明若昂二世的選擇是正確的。
若昂二世不僅全力支持海外擴張,而且在國內做了不少利於葡萄牙發展的工作。他打壓了一批在阿豐索五世當政時期權力過度膨脹的大貴族。許多貴族要麼被處死,要麼被沒收家產,要麼被迫背井離鄉,出走他國,甚至連主教級的神職人員也在他的處理名單之列。
通過這場血腥的清洗運動,若昂二世可以毫無阻攔的施展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了。他首先改組了國家行政管理機構,將各項大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裏;其次是同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若昂二世的所作所為就好像讀過很久之後才有的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這本書一樣,處處透露著強硬的手腕和實用主義的精神。
同時,在西班牙大舉迫害猶太人,逼迫他們離境的時候,若昂二世接納了他們,隻要交納稅金就可以留下來。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在經商方麵的天賦,這批猶太人其實為日後的商業活動出了不少力,盡管他們在葡萄牙的處境也不比在西班牙好到哪兒去。這是若昂二世的精明所在。
其實,若昂二世的野心不隻有一個,他不僅希望控製印度航路,他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吞並整個西班牙!他從卡斯蒂利亞同阿拉貢的合並上得到了啟發,決定利用西班牙國王隻有一個女兒的機會,也用聯姻的方式實現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合並。於是阿豐索王子便與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公主結婚了。如果兩國合並成功,一個控製整個地球所有大洋的超級帝國就會從此誕生。
然而不幸的是,若昂二世的美夢破滅了。1491年,在一次郊外遊獵的過程中,他竟然不慎從疾馳的馬背上跌落,重傷不治而亡!這僅僅是若昂二世的噩夢的開始。受到彈壓的貴族趁此機會推舉若昂二世的堂弟貝雅公爵曼努埃爾繼承王位。若昂二世堅決反對這個提議,因為曼努埃爾是維塞烏公爵的親弟弟,後者可是若昂二世親手處死的。
如果曼努埃爾登基,就意味著大貴族勢力的複辟。為此,國王親自前去羅馬進行談判,試圖讓他的私生子獲得繼承權。但是大貴族們在羅馬也安排了人,國王的目的並沒有達到。不久以後的1495年,若昂二世便含恨去世了,遺體葬在了戰役修道院。
雖然若昂二世生命的最後幾年厄運連連,屢受打擊,但是在這之前他所做的一切都為葡萄牙帝國東方貿易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根基,為日後葡萄牙成為全球性的殖民帝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無愧於“完美”這個稱號。
迪亞士探險之旅
迪亞士的名字我們非常熟悉,他的部分航海事跡也被我們熟知。
全名是巴爾托洛梅烏·繆·迪亞士,他是一名貴族,卻天生擁有冒險的精神,願意為國家的航海事業做出一份貢獻,在他不懈的探索下,終於到達了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並且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迪亞士青年時代就喜歡海上的探險活動,曾隨船到過西非的一些國家,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15世紀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究竟在何處。為了弄明白這一點,許多人雄心勃勃地乘船遠航,但結果都沒有成功。作為開辟新航路的重要部分,西歐的探險者們對於越過非洲最南端去尋找通往東方的航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迪亞士生活在大航海的時代,早在他之前,就有很多葡萄牙人憑著堅毅的冒險精神發現了很多新的地方,其實這些航海者的成就也間接為迪亞士的新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1469年,醉心於航海探險的葡王阿方索五世批準裏斯本商人費爾南·戈麥斯獨占佛得角群島以外的幾內亞海岸的貿易至1475年,條件是戈麥斯每年從塞拉裏昂向南勘探新的海岸線100裏加(裏加,英美長度單位,約為3英裏)。結果,戈麥斯的探險船於1470—1471年間發現聖多美島和普林西比島,並立即宣布它們為葡萄牙王室所有。
船員們在加納沿海登陸,發現該地黃金礦藏極為豐富,於是將它命名為“米納”,就是“礦藏”的意思。這也是加納被歐洲人稱為“黃金海岸”的由來。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繼承和發展他的叔祖父航海家亨利王子開創的地理探險事業,加大了對西非沿岸探航的力度。1482年6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哥·卡奧發現了黑非洲第一大河剛果河河口,並在河口北岸豎立起第一根柱碑。這是葡萄牙人探航西非以來豎立的第一根紀念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