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伊斯蘭世界的新生力量奧斯曼土耳其在環地中海文明圈的東端對基督教世界發動了新的攻勢並且大有斬獲,但伊比利亞半島的西邊——伊斯蘭世界卻遭受了重大打擊。1492年,苟延殘喘地維持了八十年後,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據點格林納達被西班牙軍隊攻陷,而這時距離穆斯林最開始占領伊比利亞半島的時候已經將近八百年了。
伊比利亞半島曾經長期作為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與其他歐洲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路線。用辯證的思維看,文明的衝突的反麵就是文明的活力。歐洲傳統的核心地帶國家,例如德國和意大利,它們實現國家政治統一和采取的獨立行動往往受牽製於羅馬教廷的宗教體製和特殊利益而使得阻力頗大。對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來說,在通過自主的外交和戰爭手段從穆斯林世界獲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進程中,宗教信仰卻是一種推力而非阻力。正是這種相對清晰的民族國家意識和堅定的宗教信仰從而使得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在獨立和統一後仍能勇氣可嘉地進行海外擴張。
在當時來說,財富除了黃金外就是香料,香料對於歐洲人來說非常重要,它們主要產自印度和亞洲的南洋諸島。香料的用途有兩種:
調味品,用於香水、藥品以及宗教儀式。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作調味品,香料產自遙遠的東方,路途漫長,運輸也不總是順暢,而且需要經過多次轉手才能運到西歐,因此價格變得異常昂貴。由於香料的貴重,在有些貴金屬匱乏的歐洲國家胡椒還被用作購買商品,這不是簡單的以物換物,而是真正的購買,香料被當做了貨幣,成為一種支付手段。
直到今天,香料在歐洲仍屬於價格比較高的商品。香料貿易在當時成了一種整個歐洲都為之瘋狂的生意。但是從東方到西方的傳統商路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並坐擁地利的威尼斯商人運到歐洲各地,他們獲得了非常可觀的利潤,這讓其他得不到的歐洲人嫉妒得雙眼發紅。
雖然當時非洲也產胡椒,但味道卻比不上亞洲胡椒,被稱為“假貨”,隻有中下階層人才用它。因此,另外開辟一條到東方的商路,打破“無恥的”阿拉伯人的壟斷,分到香料貿易一杯羹,成了當時歐洲人的一種普遍並急切的想法,這在離意大利近的伊比利亞半島表現得更為明顯。
葡萄牙在靈魂方麵宣傳基督教,基督教中包括普世主義,改變異端宗教信仰以及好戰精神。基督教唯我獨尊的上帝觀和拯救全人類的使命感也成為了傳教運動的內在動力。積極傳教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因而基督教的傳教使命,是葡萄牙人積極海外探索的精神動力。
作為一個瀕海國家,葡萄牙帝國的崛起和它的海洋貿易及海外擴張的興盛密切相關。作為決定一個國家與民族繁榮強盛的重要因素,開發與利用海洋則是各個瀕海國家與民族正確的政策走向。海洋和海上貿易是瀕海各國的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控製海洋就能控製世界貿易乃至世界財富,進而決定一國興衰和影響世界曆史。由此可見,葡萄牙帝國的崛起曆程其實就是它輝煌的海外擴張的進程和逐漸龐大的殖民帝國史。
葡萄牙的成功之處在崛起的過程中,他們充分利用了先進的造艦和火炮技術,並且在營造殖民商業帝國的過程中,以占領交通要道上的島嶼和港口為主,使得他們的海外擴張形成了海洋商業殖民帝國的網絡,從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讓“黃金東方”敞開大門
14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城市,開始出現了商業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貨幣關係延伸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於是,資本原始積累在西歐的主要國家相繼展開,西歐社會掀起了一股強烈的“黃金熱”。同時,西歐國際貿易重心也開始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
14世紀以來,西歐各國之間以及西歐與亞洲的商業往來越來越頻繁。西歐不僅需要東方的金銀,同樣也需要東方的珠寶、香料和絲綢等。為了進一步擴大同亞洲各國的商業聯係,得到那裏的資源,西歐商人必須走出地中海,開辟出新的航線。於是,位於地中海到大西洋連接處的葡萄牙,便積極著手海外擴張的準備。
葡萄牙崛起的非常迅速,其最先開始於15世紀的亨利王子唐·阿方索·恩裏克的時代。作為一個“陸止於此,海始於斯”的國家,葡萄牙在海外擴張與海外貿易方麵占了很大的優勢。
葡萄牙國土是一塊狹長的沿海土地,麵積僅9萬多平方公裏,幾乎沒有什麼內陸地區,加以人口密集,內部資源希缺,依靠內部機製解決社會矛盾毫無可能,隻有尋求外向的擴張,從而緩解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