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者說:不好!野草會因此長得更瘋!
樂觀者說:好,百花會因此開得更豔!
第三個問題——如果給你一片荒山,你會怎樣?
悲觀者說:修一座墳塋!
樂觀者反駁:不!種滿山的綠樹!
於是上帝給了他們兩樣禮物:
給了樂觀者成功,給了悲觀者失敗。
同樣是人,卻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不同的人生態度會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風景,不同的世界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無論麵對怎樣的環境,有著怎樣的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而要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戰,絕不能讓悲觀擋住了陽光。
恐懼是人生的大敵
恐懼是人情感中難解的症結之一。麵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命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平安無事的,而是總會遭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失敗和痛苦。當一個人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或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並為此而緊張不安,程度從輕微的憂慮一直到驚慌失措。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經曆某種困難或危險的處境,從而體驗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作為一種生命情感的痛苦體驗,是一種心理折磨。人們往往並不為已經到來的或正在經曆的事而懼怕,而是會對結果的預感產生恐慌。人們生怕無助、生怕被排斥、生怕孤獨、生怕被傷害、生怕死亡的突然降臨;同時,人們也生怕失官、生怕失職、生怕失戀、生怕失親、生怕聲譽瞬息遭毀。其實,讓我們恐懼的這些東西並沒有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恐懼本身,恐懼摧殘一個人的精神,比什麼東西都可怕。
整日遊蕩在充滿各種恐懼世界裏的人會呈現出一副布滿焦慮和擔憂的臉孔,在他的心目中,似乎人生就是永恒的失意。這真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恐懼雖然阻礙著人們力量的發揮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但它並非是不可戰勝的。隻要人們能夠積極地行動起來,在行動中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恐懼心理,那它就不會再成為我們的威脅了。
如果一個人麵對令他恐懼的事情時總是這樣想:“等到沒有恐懼心理時再來做吧,我得先把害怕退縮的心態趕走才可以。”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把精力全浪費在消除恐懼感上。
恐懼純粹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一個幻想中的怪物,一旦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恐懼感就會消失。如果我們都被正確地告知沒有任何臆想的東西能傷害到我們,如果我們的見識廣博到足以明了沒有任何臆想的東西能傷害到我們,那我們就不會再感到恐懼了。
弱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充滿疑慮;強者的害怕,是在害怕中仍然充滿自信。
害怕是人的正常情緒,壓抑自己的害怕隻會令你更加手足無措;你可以害怕,但是不能輸給眼前的敵人。
馬克·富萊頓說:“人的內心隱藏任何一點兒恐懼,都會使他受到魔鬼的利用。”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福克納說:“世界上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害怕,應該忘了恐懼感,而把全部身心放在屬於人類情感的真理上。”愛因斯坦說:“人隻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循著哲人們的腳步,聆聽著他們智慧的聲音,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恐懼的理由?
勇敢的思想和堅定的信心是治療恐懼的良藥,它們能夠中和恐懼思想,如同化學家通過在酸溶液裏加一點兒堿,就可以破壞酸的腐蝕性一樣。當人們心神不安時,當憂慮正消耗著他們的活力和精力時,他們是不可能獲得最佳效率的,是不可能事半功倍地將事情辦好的。
所有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都與人自己的軟弱感和力不從心有關,因為此時他的思想意識和他體內的巨大力量是分離的。一旦他開始心力交融,一旦他重新找到了讓他自己感到滿意和大徹大悟的那種平和感,那麼他將真正體味到做人的榮耀。感受到這種力量和享受到這種無窮力量的福祉之後,他便絕對不會滿足於心靈的不安和四處遊蕩,絕對不會滿足於萎靡不振的狀態。
在不安、恐懼的心態下仍勇於作為,是克服精神緊張的處方,能使人在行動之中獲得活力與生氣,漸漸忘卻恐懼心理。隻要不畏縮,有了初步行動,就能帶動第二次、第三次的出發,如此一來,心理與行動都會漸漸走上正確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