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擺脫消極心態(3 / 3)

恐懼產生的結果多是自我傷害,它不僅會讓人喪失自信心或戰鬥力,還能使人被根本不存在的危險傷害。與恐懼相反,勇氣和鎮定能使人變得強大,能減少或避免危害。所以,在麵對危險的時候,一定要臨危不亂,牢記勇者無懼的箴言,這樣你才能從容麵對生活並且走向成功。

憂慮是一種心理疾病

憂慮是一種過度憂愁和傷感的情緒體驗,人有時會有憂慮的心理。但如果總是毫無原因地憂慮,或雖有原因,卻不能自控地顯得心事重重、愁眉苦臉,那就屬於心理性憂慮了。

憂慮使人在情緒上表現出強烈而持久的悲傷,讓人覺得心情壓抑和苦悶,並常常伴隨著焦慮、煩躁及易激怒等反應。憂慮使人在認識上表現出負麵的自我評價,讓人感到自己沒有價值,生活沒有意義,對未來充滿悲觀;還能讓人對各種事物缺乏興趣,依賴性增強,活動水平下降,變得不願與他人交往;憂慮過重的人常伴有自卑感,嚴重者還會產生自殺的想法。

憂慮的核心表現就是鬱鬱寡歡,憂慮的人常常會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焦慮不安、苦悶傷感。如果再遇上環境刺激時,就猶如“火上澆油”,他們會進一步加重憂愁和煩惱。大家所熟悉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屬於這類憂慮性格的人。一般來講,性格內向、心胸狹窄、任性固執、多愁善感、孤僻離群的人多帶有憂慮傾向。

一個人為什麼會憂慮,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最主要原因來自自我。正像英國作家薩克雷所說的:“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這與一個人的社會經驗的多寡是有關的。憂慮的人對社會、對他人的期望值過高,對實現美好願望的艱巨性、複雜性又估計不足,於是當其願望與現實之間出現巨大落差時,即產生失落感,進而失望、失意或憂慮。

憂慮的產生還與一個人的生存能力有關。有些人缺乏對複雜社會的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個性又特別脆弱,因此容易陷入憂慮中甚至走極端。

憂慮這種心理疾病對我們的心理是極大的負擔,甚至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有位著名的醫生曾這麼說過:

“在醫生接觸的病人中,有70%的人隻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自然就會好起來。

“不要誤以為他們都是裝病,他們的病就像你有一顆蛀牙一樣實在,有時候比你想象的還嚴重100倍。這種病就像神經性的消化不良,某些胃潰瘍、心髒病、失眠症、一些頭痛症和麻痹症等。這些病都是真病,我這些話也不是亂說的,因為我自己就得過17年的胃潰瘍。恐懼使你憂慮,憂慮使你緊張,並影響到你胃部的神經,使胃裏的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產生胃潰瘍。

“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極可能是由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的世界,而跟周圍的環境斷了所有的聯係,縮到他自己的夢想世界裏,借此解決他所有的憂慮問題。”

有科學家對人的憂慮進行了科學的量化、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幾乎百分之百的憂慮是毫無必要的。統計發現,40%的憂慮是關於未來的事情,30%的憂慮是關於過去的事情,22%的憂慮來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憂慮來自我們改變不了的事實,剩下4%的憂慮來自那些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快樂是自找的,煩惱也是自找的。如果你不給自己尋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所以,每當你憂心忡忡的時候,每當你唉聲歎氣的時候,不妨把你的煩惱寫下來,然後在科學家的分析中為自己的煩惱歸個類:它是屬於40%的未來,30%的過去,22%的小事情,4%的無法改變的事實,還是剩下的那一個4%呢?

憂慮的人也許各有各的憂慮,但快樂的人都是相似的。他們在麵對人生的各種選擇時,總會選擇讓自己快樂的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