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為“大我”的幸福而奮鬥(1 / 3)

我們一代代為祖國奮戰的先輩們的幸福觀是什麼呢?就是要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為真理而奮鬥。“隻有奮鬥可以給我們出路,而且隻有奮鬥可以給我們快樂。”

青史留名

此句是惲代英名言。惲代英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惲代英在學生時期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曾創辦利群書社,後又創辦共存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他創辦和主編的《中國青年》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1931年,惲代英於江蘇南京遇害,年僅36歲。

奮鬥是幸福的源泉

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為真理而奮鬥,是我們幸福的源泉。人們渴望幸福,但是幸福不會憑空而降。

原始社會裏,人們靠著同自然的鬥爭,爭得不“茹毛飲血”、不“穴居野處”的幸福,學會畜牧和耕種莊稼。

人類社會的曆史是一部階級鬥爭以及同自然做鬥爭的曆史,也是通過人民的奮鬥創造幸福的曆史。

人們有了這種幸福觀,就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毛澤東在《長征》詩中寫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表現了紅軍為了革命的勝利以苦為樂的英雄氣概。在長征途中,生活條件是極端艱苦的,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英雄氣概呢?

因為他們知道,長征向全世界證明了:紅軍是英雄好漢,蔣介石軍隊的圍追堵截破產了;長征,在11個省的人民群眾中撒下了革命種子,將來是要開花結果的。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正確的,眼前的艱苦奮鬥是會給人民帶來豐碩的成果的,對自己的成長也是一個極好的鍛煉。所以,他們能感受到在奮鬥之中的幸福。

曆史上一些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對這個問題也有著深切的體會。

達·芬奇說:“勞動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

契訶夫說:“人生的快樂和幸福不在金錢,不在愛情,而在真理。”

居裏夫人說:“科學的探討研究,其本身就包含有至美,其本身給人的愉快就是酬報,所以我在我的工作裏麵尋得了快樂。”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許多青年是比較熟悉的。

英文《莫斯科日報》的記者在訪問他時,向他提出一個問題:“請您告訴我,您很痛苦吧?您想,您是盲人哪。躺在床上不能動許多年了。難道您一次也未曾想到自己失去了的幸福,想到永遠不能恢複看東西、走路,而為此感覺失望嗎?”

奧斯特洛夫斯基微笑著回答說:“我簡直沒有時間想這些。幸福是多方麵的。我也是很幸福的。創作產生了無比驚人的快樂,而且我感覺出自己的手也在為我們大家共同建造的美麗樓房砌著磚塊,這樣,我個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

幸福寓於奮鬥之中

有的青年說:“奮鬥最終會給人們帶來幸福,這固然是對的,但無論如何,奮鬥的過程總是痛苦的。與天鬥,與地鬥,要披荊斬棘,開山辟嶺,焉得不苦!與敵人鬥,不免要流血犧牲,焉得不苦!”

我們說奮鬥就是幸福,不僅是奮鬥取得最後勝利成果才算幸福,在奮鬥過程中也是幸福的,幸福出於奮鬥之中。這是因為:

第一,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的過程就是實現我們理想和誌向的過程,也是幸福逐漸增長的過程。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經過了長期艱苦的武裝鬥爭,中國共產黨才奪取了全國的政權,我們能說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二十幾年的革命鬥爭隻有痛苦而沒有幸福嗎?

這樣,又如何解釋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在許多戰役勝利後因殲滅了敵軍而歡呼雷動呢?在他們眼中,消滅了敵人就是幸福。

他們的幸福感產生於對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的強烈追求,產生於對侵略者、對敵人的仇恨和對祖國、對勞動人民的熱愛,為此,即使犧牲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出現了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數不清的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

幾代青年的壯誌都是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的一切奮鬥,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崇高目標。我們能參加中國曆史上這一偉大的實踐,難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