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奮鬥的精神(3 / 3)

後來,哥白尼的學說被開普勒等人所證實。到1882年連羅馬教皇也無可奈何地承認了“太陽中心說”。經過了長達300年的激烈鬥爭,哥白尼關於太陽係的學說才最後取得勝利。

第四,要把科學技術不斷推向前進,還必須克服舊的傳統思想和習慣勢力的阻力。

例如:18世紀末,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火車頭——蒸汽機車,開創了陸上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但當它剛出現在世界上時,受到舊的傳統思想和習慣勢力的阻撓,種種譏笑、責難和壓製使得蒸汽機車的正式誕生經曆了一段艱難曲折的過程。

蒸汽機車是以英國工人斯蒂芬孫為代表的一些當時在科學界完全不知名的實踐家、工作革新者所創造出的產物。

開始時,鍾表匠出身的瓦特和邱諾等人曾瀝盡心血試製過蒸汽功力車,特列維蒂克和赫得裏等人也都刻苦鑽研試圖製造“火車頭”。

當時製造出來的車頭,沒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隻能拖十來噸貨物,每小時隻能行走幾公裏,而且常出故障,於是有些人便責難非議,譏笑它比馬車還不如,這個初生的幼芽暫時被壓製住了。

斯蒂芬孫是煤礦工人的兒子,8歲時就給人家放牛,14歲時跟著父親到煤礦做工,從小未上過學。但他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堅持從事蒸汽機車的研製,於1814年造出了一台初步具有使用價值的蒸汽機車——“旅行者號”,能拖重物30噸左右,每小時走6到7公裏。

由於許多細節問題還沒有來得及解決,在試行中發生了一點事故,更遭到傳統勢力的極力反對,他們甚至斷言將蒸汽機用作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但斯蒂芬孫沒有因挫折而沮喪,也沒有被喧囂的指責嚇倒,經過十餘年的實驗,終於在1825年,“旅行者號”試車時拉車廂30多節,時速達20多公裏,拖載重物近百噸,還載有400多名乘客,完成了40公裏的路程。

鐵路兩旁人山人海,有的人還騎馬追隨火車奔馳,為蒸汽機車的正式誕生而歡躍。

傳統勢力的反對雖然沒有就此停止,但越來越無法阻擋這一陸上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洪流了。

世界第一條客運鐵路——從英國的利物浦到曼徹斯特,於1830年9月通車,接著,在英國的各大城市之間,在歐洲大陸,在世界各地,一條條鐵路都修建了起來。

以上隻是從幾個方麵列舉了一些具體例子,其實這種事例在科學史上是舉不勝舉的。

攀登科學文化高峰,攻克科技難關,必須要艱苦奮鬥,這一條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會改變的。艱苦奮鬥,是事業獲得成功的一條普遍規律,也是事業成功的最根本的內在因素。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引經據典

出自北宋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遊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王安石年輕時力推變法卻遇重重阻礙。他也深知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要成功,“誌、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能做的隻有“盡吾誌”。“盡吾誌”思想正是王安石後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

在攀登科學文化高峰時也是這樣。一項科學上的發明創造,會使人們省力和節省時間,造福人類,但是進行一項發明創造,需要科學工作者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曆史上傑出的科學家們,他們的偉大貢獻是屬於全人類的,是人類的驕傲。他們在科學道路上堅持真理、無畏奮鬥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在奮鬥中成長

奮鬥不僅是實現偉大理想的必由之路,而且對於青年的成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真正有理想的人,有誌氣的人,有作為的人,要在艱苦奮鬥的環境中,才能鍛煉出來。

人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順境,也有逆境,正如船行江上有順風也有逆風一樣。在人才的成長上,一帆風順並不一定是好事。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話是很有些辯證法的道理的。

對憂患和困苦,古來許多人都視為畏途,其實這正是鍛煉人的好機會。憂患、困苦是一塊磨刀石,有誌氣有抱負的人絕不在憂患、困苦麵前唉聲歎氣,而要把生命之劍在這塊磨刀石上磨得更加鋒利。

孟軻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青史留名

孟軻即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天”將要把重大任務落在某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心誌經受苦難,使他的筋骨經受風霜,使他的腸胃經受饑餓,使他的身體經受窮困,使他的行為總是不能如意,這樣,就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冶煉他的性情,增強他的能力。

孟軻認為“天”要使某人擔當“大任”之前,先要使他受到各種磨煉。

恩格斯在年輕時曾寫過一首熱情奔放的詩:

一股洶湧的洪流,

呼嘯著獨自奔出山穀,

鬆樹在它麵前轟然倒下,

它就這樣給自己衝開一條大道,

我也將和這股山洪一樣,

給自己開辟一條道路。

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必然還要遇到許多困難。我們是用百折不回的革命意誌去克服困難,還是在困難麵前低頭,怨天尤人呢?

這就是對我們的一個考驗。如果缺乏艱苦奮鬥的精神,那麼,麵對一個小小的困難,都會把它看得像一座無法攀越的高山,因而躊躇不前,難以前進。

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僅在過去艱苦的年代需要,在今天仍然需要,將來任何時候也都需要。

誰要前進,就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隻是艱苦奮鬥的內容與方式和過去有所不同罷了。

雷鋒曾在日記中寫了以下一段話勉勵自己:

雷鋒同誌:

願你做暴風雨中的鬆柏,

不願你做溫室中的弱苗。

我們同樣應當以雷鋒勉勵他自己的話來勉勵我們自己。

工作應勤懇,生活要儉樸

艱苦奮鬥的精神,反映在工作上,就是非常勤懇;反映在生活上,就是十分儉樸。徐特立同誌曾說:“儉樸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養革命品質。”

馬克思在生活上是非常艱苦的,甚至當了上衣去買稿紙。當《政治經濟學批判》這本書寫成以後,竟窮到沒有錢買郵票把它寄到柏林去出版。

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說:“我的狀況已經到了這種有趣的地步;我不能再出門,因為衣服都在當鋪裏,我不能再吃肉,因為沒有人肯賒賬了。”

但是,馬克思絕不肯,也沒想過為了個人的家庭生活的優裕向資產階級低下頭來。按他的學識和才能,本來可以在“上流社會”得到一個收入富裕的職業。然而,他並沒有選擇過那種人生。

他為自己選擇了一條艱苦的道路,他把自己的學識和才能全部貢獻給無產階級。為了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他對困苦儉樸的生活,甘之如飴,泰然處之。

恩格斯在馬克思死後,獨自擔負著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重擔,並且還要擔負起《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工作極其繁重,但他的精力仍然十分充沛,他70多歲的時候,還在努力學習羅馬尼亞文。

列寧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勤勞工作的,即使在監獄中,也同樣孜孜不倦地進行革命工作。為了對付看守的搜查,他用牛奶當作墨水,用舊報紙當作稿紙,寫了許多書信和傳單,還寫了不朽的巨著《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指導革命鬥爭。

在偉大的十月革命的日子裏,他更是長時間地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著,剛指揮起義軍攻下冬宮,僅在一個同誌家裏稍微躺了幾小時,就起來起草土地法令。

列寧的生活不論在十月革命勝利前還是勝利後,都是極其節儉的,是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的。

養成艱苦奮鬥的作風、勤儉的作風,並且能長期堅持下去,這是不容易的,特別在和平建設時期,生活條件日益優裕的時候,更是如此。

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他的誌向是有密切關係的。熱衷於吃喝玩樂的人,在生活上任意揮霍浪費的人,是不會有大誌的。

雖然我們不能夠從一個人的生活中看出他的全部誌向,但至少一個人的誌向總會在他的生活上透露出一些“消息”來。

魯迅曾說過:“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這話講得十分深刻。如果一個人由勤儉而逐漸變得揮霍浪費起來了,心思終日用在吃喝玩樂上了,就是他的人生壯誌逐漸泯滅和思想逐漸蛻化的信號。

[1]崤函指崤(xiáo)山和函穀關,在河南靈寶。

[2]出自林則徐詩《出嘉峪關感賦·其一》。

[3]出自《孟子·滕文公篇》,另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4]女,同汝。編者注。

[5]出自《王貴與李香香》,作者李季。

[6]後來的實驗證明如果本傑明·富蘭克林真的把手靠近導下了雷電的鑰匙,他將會被直接電死。但沒有爭議的是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