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奮鬥的精神(2 / 3)

要奮鬥,就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難。中國人民曆來是勤勞勇敢的,素以吃苦耐勞著稱於世界。

有些青年認為:“自古華山一條路,隻有上大學才有前途。”還有些青年一心向往在大城市工作,不願意在農村和邊疆工作。

其實,從事的事業與人民相關,上大學也好,不上大學也好,在城市也好,在農村和邊疆也好,條條道路都通向光明的前途。隻要國家有前途,我們每個人就有前途;我們的國家搞不好,大家都沒有前途。

到大學學習是一件艱苦的費腦子的事情,要攻克科學堡壘,需要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突破重重難關,經受一次又一次失敗的考驗。

認為上了大學就可以不艱苦奮鬥了,將來可以過優裕舒適的日子,這是沒有誌氣、沒有出息的表現,能有什麼遠大的發展前途呢?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們通過工作和業餘學習也會出人才,而且會湧現出大批的人才。

問題不在於能否上大學,而在於能否勤奮學習。上大學,學習條件好,原是好事,但也可能變成壞事——躺在條件上,自己不努力,結果一事無成。沒考上大學,學習條件差,也可能成為好事,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為人民做出貢獻。

攀登科學文化高峰,上大學隻是一條路,其他的路還多得很,沒有路也可以走出路來。我們有廣闊的國土,何處不是“英雄用武”之地?我國有十幾億人口,也不可能個個都去做科研工作,多數人還得做工、種地和在各種平凡的崗位上工作,為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誌的青年要在艱苦中奮鬥,在奮鬥中創業,在創業中成長。努力從腳下開拓出一條遠行的路,用汗水、智慧和毅力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架起一座金橋。

唯努力奮鬥才能登上高峰

有些青年人把艱苦奮鬥理解得很狹窄,局限於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日常的生活條件,以為艱苦奮鬥就是流大汗和生活上苦一些,看到一些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就誤以為他們的工作很輕閑。

這種理解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絞腦汁”的腦力勞動也是一種極艱苦的勞動,任何腦力勞動的成果都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未來,體力勞動會減少,但腦力勞動並不會減輕。社會越向前發展,腦力勞動的作用就越重要。

登泰山,一日可上,登珠穆朗瑪峰,數月可上,而攀登科學文化高峰,則需耗費數年、十幾年以至畢生的精力。

把“天才”的桂冠戴在某些經過艱苦奮鬥而取得巨大成果的傑出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頭上,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天才”來解釋他們獲得成功的原因,並以此掩蓋他們的艱苦奮鬥,是片麵的。

魯迅說:“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華羅庚說:“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古今中外,試問有哪一個“天才”是一步跨上科學文化高峰的呢?

攀登科學文化高峰,要經曆一條極其艱難困苦的道路。一部科學技術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史。

第一,科學工作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有些發明創造,需要數代人的共同努力。

試以中國古代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為例。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叫作圓周率(通常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它的前若幹位數字是3.14159……可以無限地求下去。

早在西漢的《周髀算經》中就有“圓徑一而周三”的記載,即π=3。三國時魏人劉徽,對π值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指出“周三徑一”的近似性,而不是精密的圓周率值,進而創立了“割圓術”。

引經據典

《周髀算經》原名《周髀》,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曆法,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並證明了勾股定理。《周髀算經》采用最簡便可行的方法確定天文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囊括四季更替,氣候變化,包含南北有極、晝夜相推的道理。

他看到“周三徑一”是圓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與直徑之比,從圓內接六邊形算起,逐步倍增邊數,經過艱苦而繁重的推算,一直算到正192邊形,得到一個新的圓周率值3.1410,仍不認為這是問題的結束。

他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就是說,無限地求下去,正多邊形就變成了圓,正多邊形的麵積也就變成了圓的麵積。

這種看法已經包括了極限思想的萌芽。到了南北朝,祖衝之繼續推算圓周率值,付出了更加巨大而艱苦的勞動,從圓內接正六邊形算起,一直算到圓內接正24576邊形,每求一值,要把同一運算程序反複進行12次,而每一次運算程序中,又包括對9位數字的大數目進行加、減、乘、除以及開方等11個步驟。最後他求出了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水平,保持了將近1000年的最精確記錄。

第二,在科學研究的探討上,要不怕危險。富蘭克林關於“捕捉雷電”的實驗,即物理學史上有名的“費城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謂“捕捉雷電”,就是通過某種方法把天空中雲所帶的電引導下來,加以收集,有目的地進行觀測和研究。

這是電學發展史中對電性認識有著重大作用的一次科學實驗。

在18世紀當時的條件下,這是一件難以想象的、極不尋常的,甚至要冒生命危險的事情。富蘭克林出身於印刷工人,10歲就開始做工,12歲時當了印刷所徒工和賣報童。

1746年,當他40歲的時候,在北美洲的波士頓城看到別人所做的有關電學的實驗,引起了他的注意和興趣。

在朋友阿林遜的幫助下,他弄到了一件電學實驗器具、一根玻璃管和用以做實驗的說明書,開始做起電學實驗來,在電學史上第一次分出“陽電”和“陰電”。

在實驗中,他還發現帶有不同性質電的兩物體接觸時,都能發生明顯的電火花。經過反複觀察、對比、分析,他認為天空的雷鳴閃電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致的,寫了《論閃電和電氣之相同》一文。為了證明這一判斷,他決定從天空把雷電“捕捉”下來。

1752年7月的某一天,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大膽地在費拉德爾菲亞城進行了這個實驗。當天空烏雲翻滾、雷聲隆隆,大雨即將來臨時,他和他的兒子將一個帶有鐵絲尖端的絲綢做的風箏放上了高空[6]。

風箏用麻繩牽引,在繩的末端拴上一個金屬鑰匙,再在鑰匙孔裏拴上一根絲帶,人站在茅草棚簷下,以免雨水淋濕絲帶,使電傳到人身上。等到大雨傾盆,帶著雷電的雲來到風箏上空時,風箏立即從雲中導下了電,繩索上原來鬆散的纖維全向四周直立起來,同實驗室中使皮毛帶電的情況一模一樣。

他將鑰匙接觸萊頓瓶(當時儲電用的器具),使萊頓瓶充電,將雷電儲存起來,進行各種電氣實驗,證明了從天空“捕捉”來的電同人工摩擦所產生的電是一樣的。這就打破了“靜電”和“動電”是絕對分割開來的陳說與“天電”是“上帝之火”等神秘觀念。

但是,富蘭克林的這個新貢獻並沒有立即被科學界所接受,在英國和法國都遭到了某些權威人士的攻擊、懷疑和反對,甚至連文章也未能發表。後來又經曆了一番艱難曲折的鬥爭,並重複演習了富蘭克林所做的“費城實驗”,富蘭克林的見解才逐漸為歐洲的科學家們所公認。

第三,在科學前進的道路上,要敢於堅持真理。

曆史上這類事例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哥白尼關於太陽係的學說“太陽中心說”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的鬥爭。

以托勒密為代表的地心說,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的中空的球體,地球不動,居於宇宙中央,月亮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等10個球形的“天層”套著地球,日月星辰都圍繞著地球旋轉,並認為恒星天以外的“天層”是神的住處。

由於它的主要內容符合宗教教義,受到教會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支持,成為西方古代唯心主義宇宙觀的一個支柱,統治了1300多年。

公元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提出了“太陽中心說”,第一次大體上描繪了太陽係結構的真實圖景,沉重打擊了作為宗教神學工具的地心說,動搖了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觸動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立即遭到教會勢力的惡毒攻擊,並把《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

繼哥白尼之後,一些科學家勇敢無畏,不斷把“太陽中心說”推向前進。

意大利人布魯諾,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在宗教勢力的迫害下,他先後流亡瑞士、法國、英國、德國等地,積極宣傳“太陽中心說”,發表了《論無限、宇宙和眾多世界》等著作,認為宇宙是統一的、物質的、無限的、永恒的,有無數個像太陽係這樣的星係,宇宙沒有中心,太陽不過是太陽係的中心,是宇宙中一顆普通的恒星。

羅馬宗教裁判所把他逮捕起來,囚禁8年,嚴刑拷打,強迫他放棄“太陽中心說”的觀點,但他英勇不屈。

當宗教裁判所對他判處火刑時,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布魯諾還同反動勢力進行堅決鬥爭,並蔑視地說:“你們對我宣讀判詞,比我聽到判詞還要感到畏懼。”

1600年2月17日,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為捍衛科學真理而英勇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