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奮鬥的精神(1 / 3)

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一個人有無偉大的理想和誌氣,歸根結底要看他是否為了一個偉大的理想和誌氣艱苦奮鬥。不能艱苦奮鬥和害怕艱苦奮鬥的人,盡管他把理想談得天花亂墜,也不過是“葉公好龍”式的人物,根本談不上有真正偉大的理想和誌氣。

艱苦奮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相傳在我國遠古的時候,發生了一次很大的水災,洪水泛濫,到處都成澤國。《堯典》上記載說:“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谘。”

引經據典

出自西漢的儒家經典《尚書》,書中記述了唐堯的功德、言行,是研究上古帝王唐堯的重要資料。因是記敘堯舜事跡的書,故名《堯典》,又稱《帝典》。

開始時,堯命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

後來堯又命鯀的兒子禹治水,禹就立下雄心壯誌,非把洪水治好不可。為此,“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3]。戰國時,楚國人屍佼所著的《屍子》中還記載說:禹“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脛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

這是說禹為了治水,十年未回家,手上指甲磨得光光的,小腿肚上連毛也不生,還不到老年,就得了一個半身不遂的病症,勉強走路,也一跛一顛的,後步跨不到前步。

正因為禹一心要實現治水的雄心壯誌,他把個人的物質享受、家庭生活都置之度外。這些雖屬於遠古的傳說,卻反映了我們祖先的艱苦奮鬥精神。

臥薪嚐膽的故事也是很能反映艱苦奮鬥精神的。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了,被圍困在會稽,忍辱求和。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曰:‘女[4]忘會稽之恥耶?’……”

這是說勾踐立下了向吳國報仇之誌,回國以後,唯恐自己沉醉於物質生活,忘報國仇,於是晚上睡在柴草上麵,每天飯前都要嚐嚐懸掛在床前的苦膽,並且還時常對自己說:“不要忘記會稽的恥辱哇!”這就叫“臥薪嚐膽”。後來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報了國仇。

我們再講一講談遷是怎樣寫明史《國榷》的。談遷是明末浙江海寧人,是當時的大曆史學家。

談遷28歲守喪在家時讀了不少明史,覺得其中錯誤甚多,他便下定決心要編寫一部真實可靠的明史。可是,談遷家境貧窮,買不起書,當時又沒有圖書館可以借書。

為了抄借材料,他到處求人。有時為了看一點材料,要帶著鋪蓋和糧食跑一百多裏路。

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花了27年的時間,六易其稿,這部巨著才編成了。

可是,不幸得很,這部書稿在一天夜裏被人偷走了,這對談遷是一個多麼嚴重的打擊呀!

但是談遷並沒有灰心,他痛哭了一場,心想:“我的手不是還在嗎?再從頭幹起!”他左手揩幹眼淚,右手又拿起筆來;第二次寫《國榷》,比第一次更艱苦。

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為了調查研究、搜集材料、核對事實,到處奔波。又過了八九年的時間,當他白發蒼蒼,已到60多歲的時候,這部巨著才算完成了。談遷的這種幹勁,是多麼值得稱讚哪!

回顧我國革命所經曆的道路,諸如: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裏長征,十四年抗戰,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一個個艱苦卓絕的奮鬥過程,充滿了難以計數的動人事跡。這裏,讓我們看看在過去革命的艱苦歲月裏,南泥灣大生產的情況吧:

1941年是陝北解放區十分困難的一年。日本侵略者集中大部兵力進攻解放區,妄想以“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徹底毀滅解放區。國民黨反動派與日本侵略者串通一氣,把軍隊開往陝北解放區四周,嚴加封鎖,企圖把共產黨、八路軍和解放區的人民困死在陝北。

這時黨中央發出了“發展生產,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廣大邊區的軍、民、幹部熱烈響應。359旅除留下一部分同誌在抗日前線以外,立即開赴南泥灣,一手拿鋤,一手拿槍,大搞生產運動。

南泥灣離延安90裏路,是一個小山溝,隻有幾戶人家。部隊到南泥灣時正是風雪交加的冬天。住,沒有房子,就用挖工事的小鎬、小鏟打窯洞。

穿,沒有棉衣,就學撚毛線、打毛衣、紡線、織布,沒鞋穿就打草鞋。

沒有糧食吃,就到幾十裏以外去扛,吃小米稀飯,喝蘿卜菜湯,並且還節衣縮食支援農民。

生產,沒有農具,就跑到十幾裏路以外去拾廢鐵,自己打鋤頭。不管天寒地凍,也不管夏天炎熱如火,旅部的首長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生產幹勁衝天。

就這樣,1942年秋天,南泥灣終於獲得大豐收,山溝裏、山梁上到處一片金黃。他們一年砍的柴兩三年也燒不完。有兩首民歌說得好,大生產運動以前的南泥灣是:

一九二九年雨水少,莊稼就像炭火烤。

瞎子摸黑路難上難,窮漢就怕鬧荒年。

荒年怕尾不怕頭,第二年的春荒人人愁。

掏完了苦菜上樹梢,遍地不見綠苗苗。[5]

而1942年的南泥灣則是,

如今的南泥灣,

陝北的好江南,

鮮花呀開滿山。

正是有了這種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陝甘寧邊區的軍民才渡過了物資缺乏的難關,改善了生活,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艱苦奮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我們的傳家寶,也是每一個革命戰士的高貴品質。

一個革命者有了這種品質就能夠戰勝各種困難,不斷取得勝利。方誌敏烈士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我們青年應當學習和發揚這種精神,它正是我們實現偉大理想必不可少的條件!

我國的廣大地區是農村,人口的大多數也在農村。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有遠大理想的青年應當關心農村,為農村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農村的廣大青年,更要下定決心,立誌通過艱苦創業大展宏圖,讓全國農村成為繁榮富裕的人間樂園。

真正有理想、有誌氣的人,就要艱苦創業,把農村建設好。

革命先烈中,不少人是在城市長大的,但是他們毅然舍棄了家庭,離開了學校,走出了城市,到農村去,到前線去。什麼時候能再同家人重聚?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來也不知道。每一個參加革命的青年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而獻身。那時,鬥爭是很殘酷的,生活上的艱苦更不待說。就是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戰士們依然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著理想而奮鬥。

陳毅的《贛南遊擊詞》記述了當時的戰鬥生活: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

露浸衣被夏猶寒,

樹間唧唧鳴知了。

滿身沾野草。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

糧食封鎖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數。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會議軍機。

交通晨出無消息,

屈指歸來已誤期。

立即就遷居。

夜難行,淫雨苦兼旬。

野營已自無篷帳,

大樹遮身待曉明。

幾番夢不成。

天放晴,對月設野營。

拂拂清風催睡意,

森森萬樹若雲屯。

夢中念敵情。

休玩笑,耳語聲放低。

林外難免無敵探,

前回咳嗽泄軍機。

糾偏要心虛。

歎缺糧,三月肉不嚐。

夏吃楊梅冬剝筍,

獵取野豬遍山忙。

捉蛇二更長。

滿山抄,草木變枯焦,

敵人屠殺空千古,

人民反抗氣更高。

再請把兵交。

引經據典

此詞出自陳毅元帥1936年夏所寫的《贛南遊擊詞》,1936年夏季,贛粵邊地區出現罕見的大雪封山。紅軍將士整年整月都在野外露宿,大風大雨大雪天都在森林和石洞裏度過。遊擊隊的糧食斷絕,隻能靠摘野果、挖山菜充饑。麵對紅軍遊擊隊的困境,贛南地下黨組織群眾利用進山砍柴的機會,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鹽溶進棉襖裏,設法丟在山上,轉交給遊擊隊。陳毅元帥在油山秘密據點吃著從山上“撿”來的大米飯,感慨萬千,遂作此詞。

我們的革命者是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艱苦的革命生活呀!比起他們,我們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有什麼艱苦不能忍受?

架起一座通向理想境界的金橋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有時看起來竟如同天塹,飛鳥難渡。但是,天塹上是可以架橋的,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也可以架橋,這橋就是艱苦奮鬥。要過河,沒有橋,也沒有船,怎麼辦,一種是看著河水歎氣,一種是坐在河邊等船,還有一種是造船架橋。我們應取後一種態度。

工業、農業需要艱苦奮鬥,攻克科學難關也同樣需要艱苦奮鬥。實現強國複興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新的偉大目標,它同過去的二萬五千裏長征雖然所處的時代和任務不同,但艱苦奮鬥的精神應當是一樣的。不腳踏實地奮鬥,就不可能取得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