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們來日方長,在時間上是最大的富有者,但是你們千萬不可在時間上擺闊氣。因為不要多久,你將一貧如洗,最後連萬分之一秒的時間也不再屬於你。
真正懂得人生價值的人,善於珍惜每一分鍾,因為他們懂得:時間雖然不可留,但是它可以同人們創造性的勞動和智慧融合在一起,轉化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長留人間。
這正如黃鶴雖去,但黃鶴樓猶在。後人登黃鶴樓的時候,會想起乘黃鶴而去的前人。
加裏寧說:“青年時期是一個美好的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時期,是將來一切光明和幸福的開端。”讓我們抓住這個開端奮發努力吧!
學習上要獨立思考
在學習上要獨立思考,莫學藤攀樹隻能依附於樹,而要像樹鑽天,拔地而起。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對學和思的關係所做的極為精辟的論述。我們經常談論學習,究竟什麼是學習?關於這個問題,人們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解。
從廣義上說,學習包括知和行兩個方麵。知,是認識世界;行,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一種學習。隻重視知而不重視行,那就是“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
引經據典
出自波斯詩人薩迪的詩句,薩迪被譽為“波斯古典文壇最偉大的人物”,他有30年雲遊四方的經曆,使他廣泛接觸了社會各階層人物,親身體驗了窮苦大眾的悲慘生活,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有較大影響。
隻重視行而不重視知,那就是“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長征”[6]。
知和行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很大程度上兩者在人的一生中是相伴而行,互相促進。但從學生時期來說,學習主要是認識世界,我們通常所講的學習就是從狹義——認識世界上說的。離開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來談學習,就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學習,甚至會陷入迷津。
常見的一種對學習的錯誤理解是:把頭腦當作倉庫,把學習看成是知識的搬運工,從書本上一船一船、一車一車地把知識搬到頭腦裏貯存起來。這種對學習的理解是形而上學的。“博學並不能使人智慧。”[7]隻有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善於獨立思考,才能開出智慧的奇葩。
在頭腦中可以而且應當建立一個精致的小“圖書館”,但是頭腦中的這個小“圖書館”和一般貯存大批圖書的圖書館不一樣,而是經過自己思維的消化,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
比如吃飯,我們並不是簡單地把大米、麵條、雞蛋、豬肉、蔬菜運進肚子裏貯存起來,而是要經過口腔的咀嚼和腸胃的消化,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把食物變成自己身上的血肉。
不管吃豬肉、羊肉、雞肉,都要經過消化,變為我們自己身上的肉。如果吃豬耳朵,頭上長個豬耳朵,吃冬瓜,在肩膀上結個大冬瓜,那事情豈不麻煩了嗎?
所以,不管是吃東西還是學習,都要經過自己的消化。烏申斯基說過:“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啞口無言,就是對那些機械讀完了書而不會從死字母中吸取活思想的人,也是啞口無言的。”
佩特拉克說:“書籍使一些人博學多識,但也使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瘋瘋癲癲。”在學習上要獨立思考,其實質就是在學習知識上要經過自己頭腦的消化。
有些機械的記憶和模仿是需要的,但總的來說,記憶和模仿也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
至於理解,需要一個由淺入深、由窄到寬的發展過程,那不要緊,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實踐經驗的豐富,隨著學習的深入和知識麵的擴大,知識也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闊,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知識浩如煙海,且往往在同一問題上學派鼎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特別要指出的是,在各種知識中往往摻雜著一些假知識。
蕭伯納曾提醒人們:“你應該小心一切假知識,它比無知更危險。”
我國古語也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果不能獨立思考,在學海中隨波漾舟,人雲亦雲,那就不知會漂蕩到何方。
獨立思考不是離開事實來“獨立思考”,不是離開對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來“獨立思考”。
離開了事實去獨立思考,就會像算卦先生一樣,瞎說一通;離開了對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去獨立思考,就隻好回到無知、落後的原始社會去,一切都從頭做起。
牛頓曾說:“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離開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人類的科學文化知識就不可能得到發展。
所以,我們所要的獨立思考,是建立在對大量的材料和事實的分析研究上,敢於根據新的條件、新的事實提出新的見解、新的結論;我們所要的獨立思考,是用批判的態度,檢驗古代的文化遺產,吸收其精華,排除其糟粕。
因此,獨立思考,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態度和研究態度,要攀登科學文化高峰就必須具備這種態度。韓愈的名篇《進學解》中有雲:“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對那些人雲亦雲,不動腦筋,躺在書本和現成理論上的學習態度,或者隨風倒的態度,我們都必須加以反對。
這裏,我們講一個關於列寧的學習故事。有一次,列寧讀了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一封信,裏麵提到拉薩爾的一部著作,簡直是很幼稚的粗糙作品,根本沒有一點新的東西。列寧為了真正了解馬克思的結論“這本書根本不值得一讀”,他認真地讀了拉薩爾這部題為《愛非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學》的“大著”兩卷,一共是858頁的篇幅。
列寧這樣做是不相信馬克思的結論嗎?不是。這是因為列寧並不滿足於單單知道這個完全正確的結論,他還要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弄清楚馬克思做出這個結論所走的道路。
在科學上,我們還要富於幻想。對於現實來說,科學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但對於未來來說,特別是遙遠的未來,科學也應當有一點浪漫主義的色彩,這不但不會損傷科學的嚴謹性,而且對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上的幻想是人們對於未來所企望達到的但還不夠切實的一種想象,和科學並不矛盾。把科學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研究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那自然是荒誕的,唯心主義的;但是,讓思想插上翅膀,衝破現實條件的禁錮,飛向目前科學手段還不能達到的疆域,則是向不可知論的勇敢挑戰。
幻想,往往是科學的先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學的不斷發展,許多幻想將會轉化為現實。偉大的科學家應該是一個偉大的幻想家。
有句話說得很好:“人不想上天,哪裏會有飛機?”上天在過去曾經是幻想,現在人不是可以坐飛機上天了嗎?過去“千裏眼”“順風耳”是小說裏的神話,現在電話不就是“順風耳”,網絡真不就是“千裏眼”嗎?
過去傳說孔明造木牛流馬,現在的火車、汽車比孔明的木牛流馬不是遠勝千百倍嗎?過去到廣寒宮,那是詩人的幻想,現在地球上的宇宙飛船不是已經到了那裏嗎?
在遙遠的將來,我們坐宇宙飛船遨遊太空,也許就可能像現在坐艘小船在大湖裏遊蕩一樣。敢於插上思想的翅膀,富於幻想,這對我們攀登科學文化高峰,也是很重要的。
不驕不餒,攀登高峰
攀登科學文化高峰,要不驕不餒,既不滿足現狀、墨守成規,也不碰到困難就灰心。高爾基曾說:“隻有不斷努力,才是進步的象征。”
毛澤東說:“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麵——誠實和謙遜的態度。”[8]
驕傲和自滿是學習上的敵人。有些人隻知道困難是“攔路虎”,殊不知驕傲和自滿也是“攔路虎”。所不同的是,困難是“吊睛虎”,自滿是“笑麵虎”罷了。
有些人在困難麵前沒有屈服,是“吊睛虎”前的武鬆,而在一個小小的成就和勝利麵前卻癱軟下來,做了“笑麵虎”嘴裏的綿羊。
少年得誌,年輕時就有一些成就,這本來是一件極好的事,如果我們能繼續保持謙虛的態度,努力學習,那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好事有時也會變成壞事。我們有些青年在學習的道路上,剛登上一個山頭,或者一路順利時,就驕傲、自滿起來。
驕傲、自滿就像一杯濃酒,喝了這杯酒就醉醺醺的,眼前就會天旋地轉,明明前麵還有高聳入雲的山峰,卻看成是匍匐在自己腳下的土丘,於是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如果這時再不聽勸告和批評,使自己從驕傲中醒來,繼續向山頂前進,那就會在山腰停滯甚至摔下來。
因此,在攀登科學高峰的時候,要十分清醒地警惕:不要驕傲、自滿。這樣,才能穩步攀上科學高峰的光輝頂點。
要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就要虛心。譬如一個碗,已經裝得滿滿的,哪怕再有好吃的東西,像海參、魚翅之類,也裝不進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裝很多東西。裝知識的碗就像神話中的“寶碗”一樣,永遠也裝不滿。
當你自認為滿了的時候,它就滿了,再也裝不進知識了。在學習上所謂“自滿”,這個“自”字很有道理,“自滿”,隻是你自認為滿,並不是知識真的滿了。
巴甫洛夫說:“任何時候也不要認為你什麼都懂,不管別人怎樣稱讚你,你時時刻刻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門外漢。’”還說:“要學會做科學的苦工。其次,要謙虛。第三要有熱情。請記住,科學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古語說,“學然後知不足”,真正懂得此中奧秘的人,不是越學越滿足,而是越學越虛心。因為他越深入地學進去,就越深深地看到了無比廣闊、無比奇麗的知識世界,也越感到自己知道的東西少,越發努力地學。
天天學,時時學,都唯恐不足,哪還有自滿的份兒?
倒是有些學習上胸無大誌的人,知識並不多而又對學習認識不足的人,才容易自滿。他並沒有深入學習的寶山,隻是在山坡上遠遠一望,就自以為群山盡在眼中。
這樣,當然學不到廣博而精湛的知識。我們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不是攀登一個高峰就可以停歇的,而要看到“山外青山天外天”,爬上一個高峰,再爬上一個高峰,飛上一重天,還要飛上二重天、三重天……
魯迅有句名言:“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9]契訶夫說:“對自己不滿足,是任何真正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在攀登科學文化高峰時,我們也要有不斷革命的精神,永不自滿,永不停歇。
在科學文化上要有所成就,必須有一種韌勁,在任何困難麵前不退縮。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所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生活的困苦,疾病的襲擊,他都不為所動,而以驚人的毅力和熱情寫作這部巨著,正如他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所說的,哪怕是整個房子塌下來壓在頭上,也要完成這部巨著。
在攀登科學文化高峰時,也一定不要害怕失敗。對於一個有誌之士來說,在科學技術的實驗上,失敗沒有什麼了不起。
如果說失敗了一百次,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毫不猶豫地去幹一百零一次,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在失敗中摸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來。
在科學發展史上,在當前科學實驗中,實驗——失敗——再實驗——再失敗——再實驗……直至成功,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說:“我堅持奮戰五十五年,致力於科學的發展。用一個詞可以道出我最艱辛的工作特點,這個詞就是‘失敗’。”
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說:“世人何嚐知道,在那些通過科學研究工作者頭腦的思想和理論當中,有多少被他自己嚴格的批判,非難的考察,而默默地、隱蔽地抹殺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他們得以實現的建議、希望、願望以及初步結論,也隻不到十分之一。”
德國物理學家赫姆霍茲曾談到他攀登科學高峰的實際體會:“1891年我解決了幾個數學和物理學上的問題,其中有幾個是歐拉以來所有大數學家都為之絞盡腦汁的……但是,我知道,所有這些難題的解決,幾乎都是在無數次謬誤以後,由於一係列僥幸的猜測,才作為順利的例子中的逐步概括而被我發現。這就大大削弱了我為自己的推斷所可能感到的自豪。
“我欣然把自己比作山間的漫遊者,他不諳山路,緩慢吃力地攀登,不時要止步回身,因為前麵已是絕境。突然,或是由於念頭一閃,或是由於幸運,他發現一條新的通向前方的蹊徑。等到他最後登上頂峰時,他羞愧地發現,如果他當初具有找到正確道路的智慧,本有一條陽關大道可以直達頂巔。在我的著作中,我對讀者隻字未提我的錯誤,而隻是描述了讀者可以不費氣力攀上同樣高峰的路徑。”
失敗多種多樣,要進行具體分析。一種失敗是曆史的必然,是不可挽回的,如反動沒落階級的失敗。一種失敗是前進過程中的暫時失利,如在革命鬥爭中出現的一些曲折。還有一種失敗,其實並不是失敗,而是步步接近了勝利。
在科學實驗上往往有這種情況,從某次實驗本身來說它是失敗了,但從整體上看,是向成功跨進了一步。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就會轉敗為勝。寫到這裏,我想起一個國王和蜘蛛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的國家遭受強敵侵略,他率領軍隊英勇抵抗,一連吃了很多敗仗。他逃到大山裏,精疲力盡地躺在一棵大樹下,唉聲歎氣,說:“這下可完了,國家要亡了。”
這時候,天氣陰沉,刮著大風,樹上一隻蜘蛛在結網。它拉一根絲,被風吹斷,再拉一根,又給風吹斷了。就這樣,一次,兩次,三次……蜘蛛終於把網結好了。
這個情景給國王很大啟發,他猛地醒悟過來:失敗怕什麼,從頭再幹。於是,他回去重整旗鼓,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終於把侵略者趕跑了。
學習上也是如此,一定要有這種不怕失敗的英勇頑強的精神,才真正能夠把知識學到手。
[1]出自高爾基語。
[2]出自李白《惜餘春賦》。編者注。
[3]出自魯迅文集《準風月談》中的《禁用和自造》。編者注。
[4]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編者注。
[5]塞萬提斯的名言。編者注。
[6]出自牛頓語。
[7]出自赫拉克利特語。
[8]出自毛澤東《實踐論》。編者注。
[9]出自雜文《不滿》,發表於《新青年》第6卷第6號,後收入《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