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卓越的知識和才能(1 / 3)

卓越的知識和才能是人才的主體,也是學習所要獵獲的主要目標。培根最為人所知的一句話便是:“知識就是力量。”有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多一分知識和才能,就能為人民多做一分貢獻。同時,“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1]。

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李大釗曾寫道:“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知識是人類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過程中實踐和智慧的結晶。

這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我們不但要將我們的思想覺悟體現在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工作中,而且還要體現在每一個晨昏的努力學習中。

在古代,學習一直是許多人謀取個人名利的一種手段。經過“十年寒窗”,然後考舉人,中進士,金榜題名,做官,攫取民脂民膏……宦囊裝滿了,然後告老還鄉,吟風弄月。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因而許多人刻苦學習,希望走那條“學而優則仕”的升官發財的道路。所以,有些人往往將個人刻苦學習與個人主義混在一起。

今天,我們是要為祖國的未來努力,如果看不見這種變化,仍習慣地堅持舊的看法,把人們出於正確動機的學習說成是個人主義,那就會對人們的學習熱情起一種壓抑的作用。

知識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開山斧。盤古氏開天辟地的神話,從它本來的意義上說當然是荒誕的,因為地球、太陽以至整個宇宙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神造的或者是某個人造的。

但是,如果不從地球的起源學說上看,而是從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義上看,我們一代一代確實在從事著“開天辟地”的偉業。地球上的莽莽荒野,被開辟為億萬頃良田,礦山被開發,山河被治理,工業城市一個一個在地球上出現。這不是“辟地”嗎?

在茫茫宇宙空間,航空事業和航天事業在發展著,開辟了數不清的飛機航線,宇宙飛船已登上了“廣寒宮”——月球。這不是“開天”嗎?

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於人類在同自然界打交道的過程中,日益全麵而深入地認識了客觀世界的規律,獲得了日益強大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開天辟地”的人類,正是利用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識。

我們來到人間,要對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業做出貢獻,就一定要用知識把自己的頭腦裝備起來。

學習之舟要高掛理想之風帆

在學習上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強大的動力。

知識是浩渺無際的海洋,學習好比一隻小船行駛在知識的海洋上。

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沒有風帆,讓學習之舟隨浪漂泊,是不會學有所成的。強大的學習動力來自偉大的學習目的,為使學習之舟到達遠方的港口,讓我們高高掛起理想的風帆。

書是精神的糧食,學習就是“吃”精神食糧。任何一個人,隻要活著都要吃飯,這是一種本能。

可是對於精神食糧來說,人的需要情況卻不一樣了。在有些人看來,沒有精神食糧一樣可以活著,而且可以少費腦筋,把時間花在遊樂上。

隻有有理想、有抱負,立誌做一番事業的人,渴望探索自然奧秘的人,才會把精神食糧看得和吃飯一樣重要。隻要一日不學習,對知識的饑餓感就在襲擊著他們。吃飯是維持肉體上的生存,而學習則是使人生放出光和熱。

在社會上,在自然界,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是人類理想、知識和智慧的物化表現。

每一個有誌有識的青年,都應當圍繞一個偉大的目標發奮學習,基礎淺薄、眼高手低、誌大才疏、自視非凡的狂妄之人是絕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

要學春蠶吐絲,就必須要像春蠶那樣吃桑葉才行。

你看,滿天的雲霞雖美,春蠶卻不屑一顧,隻是埋著頭沙沙地吃著桑葉,到了吐絲的時候,它才驕傲地昂起頭拉著絲,足以與雲霞媲美。

我們一定要弄清讀書和“吐絲”的關係,趁青春年少多讀一些書,不然,空有“吐絲”的美好願望,到時候卻滿肚空空,吐不出絲來,那才真是後悔莫及呀!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來到人間,匆匆幾十年,總要做一點有益的事情,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工作有三百六十行,要做的事情有千萬件,本事再大的人,總不能成為包打天下的英雄,隻能從事其中的一項或幾項,努力把它做好。那麼,我們做些什麼呢?這就要根據整個國家發展的需要和自己的誌願愛好進行選擇,按照主客觀條件設計自己。

設計自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客觀的實體看待,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在工作崗位上,通過學習和鍛煉使自己適應事業的需要,充分做到人盡其才。

開發一個礦山,修建一條鐵路,建築一座大廈,都要進行設計。培養和造就人才,同樣也需要進行設計。

礦山、鐵路、大廈都要靠人去設計,它們不會而且也不可能設計自己,因為它們是死的物體。

而人則不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是可以設計自己的,這種設計是人的覺悟、理想和主觀能動性的一種表現,也是一個人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設計自己應當建立在事業心的基礎上,而不應當建立在個人算盤的基礎上。這就是說,它的出發點應該是如何使自己為人民多做點有益的事情,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和優越舒適的生活條件。

蜘蛛的“自我設計”是以“我”為中心,為自己布下一麵捕食小飛蟲的網,自己居於網中央。蝸牛的“自我設計”是隨身背著一個小“安樂窩”,悠閑自在地四處爬行。有誌的青年不需要這種“蜘蛛式”和“蝸牛式”的自我設計,而應當把自己設計為淩雲高飛的雄鷹。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中關於打仗的一句著名的話。這句話對於設計自己也是有用的。“知己”就是了解自己,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知彼”,在這裏可以視為了解客觀需要和客觀條件。這兩個方麵是辯證統一的。要正確地進行自我設計,兩個方麵缺一不可,隻有這樣才能使設計變為現實,獲得成功。

第一,要著眼於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離開了這一條,設計自己就沒有正確的方向和靈魂,就失去了依據。

時代對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麵的,需要大批的科學技術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需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工人、農民,需要精明能幹的商業和外貿人員,需要文學家、藝術家、教師、醫務人員、新聞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需要廚師、理發師、縫紉師等各種服務業人員,需要黨、政、軍等各方麵的幹部、司法人員和社會活動家,需要保衛祖國的人民解放軍戰士,等等,但共同的目標都是一個——為了實現國家發展。

第二,要客觀地分析自己周圍的條件。設計自己,不考慮周圍的客觀條件是不行的,否則想得再美、設計得再好也要落空。

山上宜種樹,湖邊宜打魚,平原宜種田。善於設計自己,就要善於利用周圍的客觀條件。自然界的一切生物,無一不是按照周圍的客觀條件來“設計”自己的,魚在水中遊,鳥在天上飛,有些生物的“自我設計”簡直是令人驚歎不已,隻不過它們的這種“設計”是適應自然的求生存的本能,不像人的“設計”是一種有意識的實踐活動。

如果魚不從水中的條件來“設計”自己,卻羨慕孔雀有一副美麗的開屏的尾巴,把自己的尾巴設計成孔雀的尾巴,那魚類還能在水中生存嗎?

如果飛鳥羨慕魚身上的銀鱗,認為自己身上的羽毛土裏土氣,心想如果自己有那麼一身銀鱗,飛翔起來在陽光下銀光閃閃,那該有多驕傲、多神氣呀。於是把自己身上的羽毛都啄掉,希望長出銀鱗來,那也早就“千山鳥飛絕”了。

我們所說的設計自己,就是有意識地充分利用現實的客觀條件,使自己成長得更快一些,早日成才。

要就地紮根。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隻會使時間空過,不可能取得成功。隻要是英雄,何處不是用武之地?真正的英雄是決計埋沒不了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必將破土而出,除非發生天災人禍,離開人間。

土生土長,就地吸取營養,是人才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青年們有的在農村,有的在城市,有的在邊疆,奮戰在不同的戰線上,工作在各種崗位上,都要立足於腳下的實地,按照國家的需要設計自己,艱苦創業。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有誌者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隻有眼光短淺的人把農村看作茫茫無邊的苦海。

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有自知之明。知人難,知己也不容易。一般說來,應當是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實並不盡然。人要看見自己的麵孔還得照鏡子。對自己的優點、缺點,所長、所短,也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而需要別人幫助。“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必須向實踐和向周圍的人們做調查。

對自己的了解越正確、越深入、越實際,則越能使設計自己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是要考慮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二是考慮自己的基礎,三是發揮己之所長和避己之所短。

當然這些都是相對而言,如果自己果真有決心有毅力,這些條件都是可以改變的。興趣和愛好不是天生的,可以改變和重新培養。基礎不夠可以補打基礎,甚至可以從頭學起。己之所短經過努力可以變成己之所長。

發揮“特短”而成功的人也是有的,這就需要更大的誌氣、毅力和智慧,正如經過巧匠之手可以化玉之瑕疵為神奇一樣。但不管怎樣,都必須正視自己的現實情況,從實際出發,綜合主客觀條件,力爭選擇一種最佳的設計方案。

傑出人才的四大要素——德、識、才、學

一個傑出的人才,應當具備四大要素——德、識、才、學。

德,是指思想品德。要有社會主義覺悟,有為真理而奮鬥的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意誌,有膽略,能團結人,不謀私利。

識,是指見識、眼光。能正確地分析形勢和事物的發展趨向,具有遠大而敏銳的眼光,站得高,看得遠,有預見,能把握事物發展的全局和規律性,有精辟獨到的見解和計謀。

才,是指能力,即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具有某一方麵的專長。

學,是指知識、學問。

德、識、才、學四者的關係,如果用我國古代作戰的軍事體製來做比喻的話,可以說:德是主帥,識是軍師,才是將軍,學是士兵。四者缺一不可。

改變世界,首先必須要有知識——士兵,知識要由能力——將軍來駕馭和運用,能力又要在遠見卓識——軍師的指導下才能走向勝利。但是,最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德——主帥。

如果沒有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意誌,沒有膽略,或者不能團結人而追逐個人私利,縱然有見識、有能力、有學問,也不能最後取得事業的成功。

曆史上項羽與劉邦作戰,論軍隊數量項羽比劉邦多,力量比劉邦強,但項羽雖曾有韓信這樣的將才而不能用,有範增這樣有見識的謀士而不能信,最後隻落得個兵敗身亡。

在自然科學史上,高斯是19世紀歐洲的大數學家,他在1824年以前已經獨立地取得了非歐幾何學的優異研究成果,但由於他屈服於陳舊的傳統觀念,怕別人譏諷和反對,終生未敢公開發表。

後來,當年輕的數學家鮑耶也取得相近的研究成果,要公開向傳統勢力宣戰時,他也不敢表示稱讚和支持。

對於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德、識、才、學四個方麵的情況往往不是全麵發展的。有的德高才少,有的才高德少,有的學豐才低……四個方麵都全麵發展而且有很高造詣的人,是很少的。

我們在青年時代,要努力在這幾個方麵都得到較好的發展。現在一般習慣上的認識是:德是道德,智是知識。這種理解失於狹窄。

德,包括思想品德和抱負、情操等諸多素質。智,除了知識以外,還包括識和才。要提高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領,識——眼光、才——能力、學——知識,三者缺一不可。

有誌的青年在設計自己的時候,應當按照德、識、才、學四個方麵確定目標,提出要求,訂出計劃,同時還要訂出鍛煉身體的計劃,雄心勃勃,壯誌淩雲,腳踏實地,走向未來。

在頭腦中構築“寶塔形”的知識大廈

莊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話的前一句是對的,後一句卻未必準確。

無論從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來看,知識的海洋都是無盡頭的,渺無際涯,以有限的一生駕一葉扁舟在知識的海洋中漂泊,希圖網羅全部知識,那當然不可能。

但是,天高可問,我們要登知識的“天梯”上天攬月;海深可探,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要學會潛泳,撈取海底的寶藏。宇宙間隻有未被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我們這一代沒有認識的東西,下一代可以認識,一代一代連續下去,在無涯的知識海洋中遨遊,那不是“殆已”,而是“快哉此風”啊!

以有涯的一生在無涯的知識海洋中揚帆進擊,必須要研究學習上的戰略問題,打好基礎,確定主攻方向,選擇最佳的攻關路線,並據此建造起相應的科學的知識結構。這樣,就完全可以在茫茫學海中不斷發現新的大陸,取得科學上新的成就。

要登知識的“天梯”上天攬月,那麼這個“天梯”是什麼樣子呢?或者說,應采取一個什麼形狀的知識結構呢?

知識結構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往往因人的不同需要而異。例如:一種是“大雜院式”的,或曰百科全書式的,其特點是廣而雜,無所專精。

一種是“帳篷式”的,其特點是幹什麼學什麼,今天在這裏,明天在那裏,像遊牧民族那樣,逐水草而居,沒有一定之規。

一種是“小洋樓式”的,精巧玲瓏,拘於熟悉本職業務,知識上是小康之家,但無大的發展前途。

一種是“釘子型”的,在某一點上很專精,但基礎很窄。

從長遠的發展來說,最理想的知識結構應當是“寶塔形”的,它將廣博堅實的基礎與專精的知識最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們上天攬月的“天梯”。

怎樣才能建造起這樣的知識結構呢?

首先要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這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基礎和起點。

巴甫洛夫說:“當要攀登學問的高峰以前,先應該去學習它的ABC。”又說:“你們在想要攀登到科學頂峰之前,首先應當研究科學的初步知識。如果還沒有充分領會前麵的東西,就決不要動手搞後麵的東西。”

許多在學術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先打好基礎,然後才有創造性的發展,最終在某一方麵有重要的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