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真理的力量(1 / 2)

我們生活在這一時代,應該了解這一時代國家的思想。

共產主義者不是空想主義者,而是辯證唯物論者和曆史唯物論者,是腳踏實地按照社會發展規律辦事的人。

讓我們先簡單地回顧一下從空想主義到科學共產主義的發展過程。翻開曆史,早在我國古代的《禮記》中就有“大同”的思想,下麵是《禮記》中對“大同”思想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種“大同”思想是以原始社會為“模式圖”的,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影響最大的一種空想主義,由於它建立在主觀臆想的基礎上,在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裏,是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的。

在農民中也有種種空想主義。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張魯,在漢中實行了一種空想的政治、經濟綱領,大致有:一、設置義舍,放著義米,讓過路人量腹取足;二、對犯法的人先進行說服教育,寬宥三次再行刑;三、打破階級統治,以祭酒(五鬥米道的首領)等替代官吏;等等[1]。

在當時曆史條件下,這些措施雖然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擁護,但是,這是一種空想主義,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世界各國曆史上曾出現過各種空想主義,最著名的有莫爾、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著有《烏托邦》一書,書中描述了在臆想的烏托邦島上所建立的理想國和合理地組織起來的人們的社會生活。

但是,他根本沒有考慮怎樣在現實世界裏真正去實現這種理想,隻是虛幻地描述了它。“烏托邦”一詞來自希臘文,原意是不存在的地方。

自莫爾寫了這本書以後,“烏托邦”就成為通用的一個名詞,用來指對理想社會製度的空想學說了。

再說西歐的空想社會主義,歐文是19世紀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之一,他從1800年到1829年,在蘇格蘭管理紡織大工廠工作,期待在工廠中實現他的理想。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任務是要發現一種方法,借以改善貧苦階級的生活條件,同時又有利於企業主。

為了達到這個空想的目的,他在工廠裏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來改善工人勞動和生活的條件。他企圖依靠資產階級的開明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他確信自己的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所以他到美國去,在那裏組織了一個名為“新協和”的“共產主義新村”,按照他的空想社會主義進行試驗,但遭到了失敗。

直到在美國因試行自己的理想而變得一貧如洗時,他才逐漸接近工人運動,但他仍然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

這種空想社會主義,由於不是根據社會發展的規律,而是從主觀臆想出發,脫離了現實的鬥爭,因此,除了給人以一種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外,並沒有能動剝削製度和反動統治者一根毫毛。

隻有馬克思、恩格斯,集中了人類一切先進思想最優秀的成果,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發現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創立了科學的共產主義學說,領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起來革命,才把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真正引向了解放的道路。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一場劃時代的偉大革命,是無產階級企圖推翻資本主義製度的、具有全世界意義的第一次演習。雖然巴黎公社隻存在了72天,但公社的原則和革命精神是永存的。

巴黎公社的公社委員、偉大的詩人歐仁·鮑狄埃的《國際歌》,把這個理想傳遍了全世界:

起來,

饑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奴隸們,

起來,

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這是最後的鬥爭,

團結起來,

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

列寧寫道:“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裏,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誌和朋友。”

青史留名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俄國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列寧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執政黨的創建者。他成功地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社會主義由科學理論轉變為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