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是怎樣開拓的
人和動物不同,會勞動,有理想。理想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反映。
人的生活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物質生活,一部分是精神生活。
人生活在社會上,除了有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麵的問題以外,還有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第一性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但精神生活對物質生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人的生活,都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以精神生活為統帥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就是理想。人樹立了某一種理想,就要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人生的道路就是由此而開拓的。
人們的理想是多種多樣的。不僅不同的人對未來有不同的理想,就是同一個人,未來的理想也是多方麵的: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一番什麼事業,甚至要有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生活,等等,非常紛繁。
但是,不管人們的理想是多麼紛繁,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看待世界的觀點和向往什麼樣的社會,這是奠定一個人整個理想的基礎,也是我們識別一個人全部理想的鑰匙。
因此,我們看一個人的理想,首先和主要的不是從職業和社會分工上看他將來要做什麼,而是要看他的社會理想,看他為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而奮鬥。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的從事科學技術工作,有的從事經濟工作,有的從事文學藝術工作,有的當教師和醫務人員,有的當工人、農民,有的當人民解放軍戰士,具體分工雖然不同,但我們的理想是共同的,都是為了最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遠大理想。
那麼,誌氣又是什麼呢?誌,就是一個人的誌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為……而奮鬥”。理想是社會發展規律在我們頭腦中展現的一幅未來的美麗願景,要使理想變為現實,就要從當前實際情況出發,堅定不移,堅忍不拔,分階段地百折不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我準備承受任何風暴。”這就是誌氣。理想和誌氣,不僅給人指出奮鬥的方向,而且給人以前進的動力。這樣,我們就能勇往直前,為人類造福,這樣的人生才是美麗的;相反的,沒有理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沒有陽光,這樣的人生像死水一潭,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呢?
引經據典
出自拜倫名言。拜倫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在意大利參加燒炭黨人活動時,撰寫了長詩《青銅時代》,揭露神聖同盟的麵目,並於1823年投身希臘民族獨立戰爭。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後到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回顧我國過去幾千年的曆史,每一個時代,都有那一個時代具有遠大理想和雄心壯誌的英雄人物,他們的理想和誌氣是那一時代要求的反映。這種具有遠大理想和雄心壯誌的人,在我國曆史上是很多的。
秦朝末年的陳勝,看到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和壓迫,少年受雇於人時就胸懷革命壯誌,有“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的豪言壯語。
公元前209年,他與吳廣一起,率眾揭竿起義,導致秦王朝的覆亡,在我國曆史上開創了農民起義的先聲。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將領黃巢,號稱“衝天大將軍”,起義前曾作了一首詠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表現了他決心推翻唐王朝的淩雲壯誌。
後來,黃巢率領數10萬大軍轉戰黃河、長江、珠江流域,於公元881年建立了大齊政權。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在率領農民起義軍和官兵作戰過程中,雖然遭受嚴重挫折,但他為了解救勞動人民,矢誌不移,英勇作戰,經過長期奮鬥,終於打進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
在我國曆史上,還有許多英雄人物。例如漢朝的蘇武出使匈奴,堅持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匈奴主流放在冰天雪地的北海邊牧羊,在外19年,歸漢時,須發盡白。
宋朝的嶽飛,為了抗禦金兵的侵略,挽救民族的滅亡,立下了“還我河山”的壯誌,轉戰沙場,殺得金兵膽戰心驚,最後卻和兒子嶽雲一起被奸賊秦檜害死在風波亭上。
南宋的文天祥奮力抗元,不幸被俘,臨危不懼,誓不投降,在《過零丁洋》一詩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害前又寫出了動天地、泣鬼神的《正氣歌》。
清朝的林則徐,燒禁鴉片,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並和當時腐朽的當權者做鬥爭,後被充軍到新疆的伊犁,仍不忘憂國憂民。
這些人,顯示著我國自古以來偉大的民族之誌,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就是由於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抵禦當時外敵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