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最後的防線(2)(1 / 2)

柳仲禮手裏現握有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如果能心聚一力,用以對付侯景叛軍仍然遊刃有餘。柳仲禮計劃先奪回被侯景占據的石頭城,並以石頭城作為指揮中心,再向東南推進,解救建康和台城。柳鍾禮派他手下大將、韋睿的兒子韋粲趁著天黑迅速占領通往石頭城的青塘鎮。這些富二代富三代們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父輩們的英勇,父輩們的堅韌在他們身上早就蕩然無存。韋粲畏葸不前,柳仲禮要以軍法從之。韋粲隻好說:“軍令如此,我哪能不從。”勉強帶著二千人馬上陣。

偏偏韋粲同樣運氣不好,夜裏遇到大霧,能見度不足兩丈,好不容易在天亮前摸到青塘,就遭遇伏兵的攻擊。原來侯景早就預計到柳仲禮要奪回石頭城,就親自帶著兩千人在青塘附近作了埋伏。不等韋粲逼近青塘,侯景帶人猛然出現在韋粲麵前,措手不及的韋粲隻得帶著他的士兵拚死抵抗。

天亮後,正在吃早飯的柳仲禮聽到韋粲在青塘被圍,立即放下飯碗,披甲握矛,率領一千騎兵前往救助。雙方在青塘展開一場殘死拚殺,柳仲禮與侯景正麵相遇,幾個回合,侯景差一點被柳鍾禮一槍刺中。侯景的大將支伯仁從背後一刀砍來,柳仲禮肩部受傷,跌下馬來,幸被他的大將拚死救出,殺出重圍。

柳仲禮帶著剩餘的人馬回到大桁的大本營。想著父親此前曾告誡他的“生在亂世,當好自為之”的庭訓,再也不敢出兵迎戰侯景。

而遠在河南的湘東王蕭繹聽說建康告急後,也曾帶著十萬擔糧食順著長江一路而下。但在采石附近,當蕭繹聽說台城陷落,父親和哥哥乃至一朝文武皆都做了侯景的俘虜後,立即掉轉船頭往他的分封地而去。他當然更不會知道,四方勤王的人馬其實都已經集結在建康的附近。這些人馬,合起來總計有二十萬餘。這二十萬人馬如果同心協力,對付侯景的不足兩萬叛軍,實在是輕而易舉。然而,這二十萬軍隊,就這樣靜靜的駐紮在建康周圍,眼睜睜地看著一個王朝在這個冬天的霏霏冷雨中悄然毀滅。

十一月初一,困守台城的蕭綱忽然聽到從不遠的東宮傳來鼓樂鍾聲。他攀上城頭向東宮遙望,隻見那邊正舉行一場盛大的儀式,卻不知是什麼內容。終於打聽到,原來蕭正德在侯景的導演下,正在舉行一場登基大典。蕭正德在向外界發布的即位詔書中說說:“近二十年來,蕭衍年邁昏庸,沉迷佛教。朝廷內奸臣當道,太子蕭綱不問政事,整個江南民不聊生。現在,台城即將陷落,在侯景大將軍的支持下,我自行登基,國號正平,即日起實行大赦。”蕭正德並依照前例,分封諸王,他的長子蕭見理被封為皇太子,其他子女各有封賜,一切都弄得煞有介事,就像一場十分正規的戲劇。

昔日的東宮成了賊窩,成了蕭正德逍遙狂妄的所在。蕭綱哪裏咽得下這口氣,便立即命人潛入東宮後殿,要一把火燒了東宮,燒死蕭正德這個狗娘養的東西。不一刻,東宮那邊果然大火燃起,火借著風勢,很快將東宮後殿化為灰燼。蕭正德並沒有被燒死,而藏在東宮後殿的上萬冊圖片典籍及無數珍寶均在大火中化作灰燼。

蕭正德不服這口氣,放火誰還不會,於是也命人潛入台城。東宮的大火剛剛熄滅,台城的祝融又呈威風,蕭綱少不得又慌忙命人運水撲救。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台城的上林館、太府寺等建築從此消失於大火之中。

侯景繼續圍城,準備打持久戰,台城的糧食原本儲存有限,現在一下子湧進十萬居民,糧食供給開始告急,而四方勤王的軍隊卻了無消息。就在台城的人們陷入絕望之際,從敵營中傳來一個好消息,原來當初采石守將陳昕被俘後,被關押在同泰寺,而駐守同泰寺的的正是原先從南梁出逃到北魏的部將範桃棒。範桃棒知道陳昕是昔日被稱為一代戰神的陳慶之的兒子,對陳昕的被俘十分同情。陳昕便趁機做範桃棒的工作,讓他趁著這時歸順南梁,為朝廷建立功勳。範桃棒的家人均在台城,本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經不住陳昕的策反,就答應先殺掉侯景親信王偉等人,帶領三千人歸順南梁,到時請官兵打開城門,放他的三千人馬進城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