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黯畢竟不是他老子韋睿,被侯景幾句話唬過,隻得打開城門。侯景一進城就將韋黯殺了,壽陽落到侯景的手中。有了壽陽這座根據地,侯景再派他的親信丁和前往建康。侯景向武帝報告了戰敗消息,請求朝廷賜他一死。武帝請丁和轉達對侯景的撫慰,丁和便又把侯景請求南梁朝廷的糧草援助的信呈上。侯景向武帝表示,他一定能夠東山再起,為南梁的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朝中大臣都知道,要糧、要錢,這才是丁和前來的目的。尚書仆射柳津說:“如果侯景已死,這是南梁之幸,現在侯景仍然活著,南梁的災難還將繼續。”武帝聽了,十分生氣,便不理柳津。柳津不得不去找太子蕭綱,而此時蕭綱卻正在宮內向他的部屬大講老莊,柳津打消了勸蕭綱阻止武帝援助侯景的念頭。從蕭綱處出來,正好遇到懷著同樣的目的前來找太子的尚書左仆射謝舉。聽說太子正大談老莊,謝舉便也放棄進宮的打算。二人搖頭歎息:帝國遭遇如此重創,身為太子,卻還在家裏作如此清淡,帝國的滅亡還會遠嗎?
接連遭到彭城、渦陽兩大戰役的失敗,蕭淵明更是做了東魏的俘虜,老邁的武帝似乎再也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他終於病倒在榻。幾天來,蕭淵明的家人不斷來向武帝哭訴,請求武帝想盡一切辦法,救蕭淵明回到建康。
武帝最看不得親人的眼淚,一想到侄兒蕭淵明仍在東魏人的手裏,武帝就覺得對不起死去的大哥蕭懿。經過一夜思考,武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秘密派人前往東魏,提出和談的請求。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釋放蕭淵明,其他都可商量。南梁使者很快就回到建康,使者並且帶來了蕭淵明的親筆信,說東魏權相高澄同意和談,所提出的條件是:以叛賊侯景交換梁將蕭淵明。
看到侄兒蕭淵明的親筆信,病榻上的武帝頓時老淚縱橫,又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議交換蕭淵明一事。朱異知道武帝痛惜侄兒心切,表示可以接受條件。但謝舉卻堅決反對。謝舉認為,侯景固然該殺,但不應該以遣返侯景作為交換蕭淵明的條件,謝舉說:“此舉太過下作,恐被後人笑為不恥。”但武帝此時的心裏隻有他的愛侄蕭淵明,哪裏還有什麼下作上作,當場親筆書寫八個字:“淵明旦至,侯景夕返。”命使者繼續前往東魏與高澄和談,一麵讓侯景的使者於子悅向侯景傳達朝廷答應繼續糧草援助的意見,命他在河南繼續集結,等待新的北伐時機。武帝在信中說:“你我君臣大義已定,朕為一國之君,決不失信於將軍。”
尚書令柳津在得知武帝作出這一決定後對他的兒子柳仲禮說:“那個老東西不僅下作,而且虛偽。南梁離滅亡已經不遠了。”柳津要求他的兒子們“身處亂世,好自為之”。
南梁使者再次帶著武帝的親筆信前往東魏時,途中遭到盤踞壽陽的侯景的劫獲。當侯景得知武帝要以他為人質交換蕭淵明時,侯景惡狠狠地說:“總有一天,老子要剝了那老賊的皮,抽了那老賊的筋。”侯景殺掉南梁的使者,卻讓他的親信丁和再次前往建康,將他的一封親筆信請朱異轉呈武帝蕭衍。侯景在信中信誓旦旦地表示,雖然渦陽戰敗,但他並不缺少戰鬥力,隻要適當添補給養,就能重振精神,恢複中原,實現陛下南北統一的願望已經不遠。望陛下不要往死裏逼我,更不要將我作為人質,以作為與東魏和談的條件。
丁和帶了侯景的信以及侯景奉送朱異的三百兩黃金,火速趕到建康,再次在朱異花園見到朱異。不等聽完丁和的陳述,朱異就已料定,侯景已是一個傳說,一段過時的神話,無論對於南梁還是對於他朱異本人,侯景都再無任何實際意義。朱異收下黃金,丁和剛一轉身,他就立即將侯景的信丟入火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