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一個叫達摩的洋和尚(2 / 2)

“人在此,心即彼。不曾來,也不曾去。”

以上梁武帝與西竺僧人達摩的談話,被印成各種版本,因此有人據此懷疑這段故事的真實性。但是,唐代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中明白地記載了這段談話。道宣是嚴肅的傳記大師,他的記載應該具有相當的可信性。而且,《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楊衒之在這篇美麗的文本中記錄了他於北魏永安年間(公元525—530)在洛陽見過達摩本人的事實,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梁武帝與達摩這段談話的真實性。

據說當失望的達摩因與梁武帝談話的“不契”而迅速離開江南,前往洛陽不久,慧超來了。聽到達摩與皇上的那場論爭,慧超連忙說:“陛下,與您失之交臂的,是一位真正的高僧。”蕭衍這才意識到,與自己失之交臂的,的確是一位最偉大的僧人。但是,他並不後悔。達摩的觀點或許是對的,但卻不符合中國精神。作為一個帝王,他所需要的是一個能服務於當下社會,能為他的南梁王朝帶來安寧和穩定的佛教,而不是“壁觀”或“凝息”。

或許真像智藏所說:“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十幾年過去了,如果當初武帝蕭衍是想以孝治與佛治這把雙刃劍來治理這個飽經戰亂的國家,而現在,他覺得自己對佛教的態度已從當初的拿來主義變成個人的修持——他已然成為一個最虔誠的佛教徒,而不僅僅是一個帝王。

他一直認為他的國家是成功的,在經曆了東晉以來朝廷頻繁更迭、內亂頻繁發生後,他的蕭梁帝國能實現幾十年“江表無事”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梁普通八年(公元527)正月初一,梁武帝蕭衍來到南郊祭祀天地,並且再次實行大赦。接著,他又分別來到大愛敬寺和大智度寺為父母舉行超度。回到皇宮,他接到立國功臣、戰功顯赫的大將軍王茂逝世的消息。這些年來,那些建國功臣一個個相繼離去,範雲、沈約、曹景宗、韋睿,現在又是王茂。他們一個個都死了,而他卻好好地活著,而且,他知道他還會活很久很久。有時候,當夜深人靜,他偶爾會回憶起那些逝去的人和事,感覺那一個個往事就像是夢一般迷惘而遙遠,卻又一個個如此清晰。每當這時,他會因感覺人生虛妄而萬念俱灰。什麼江表無事,什麼南北統一,其實,都不過是人的妄想執著。世界混沌一片,何曾有南,何曾有北,這混沌的世界何時分裂過,又何時統一過?

這一年的二月,位於台城以南的同泰寺擴建成功。同泰寺集合了當時寺廟建築的最完美的智慧,內有七層寶塔,幾十裏路外就能看到塔刹的金頂,能聽到塔鐸在風中發出的美妙之音。同泰寺與皇宮之間有長長的走廊加以連接,因此那道連接同泰寺的宮門被命名為大通門。武帝建造這座寺廟,就是為了每日一早一晚去寺裏的方便。現在,他是把同泰寺當作他的另一處家園,另一座皇宮了。

公元527年,武帝改年號為“大通”,這一年為大通元年。

三月,在為慶祝同泰寺的落成而舉行一萬人參加的佛教無遮大會上,武帝再次為太子、大臣、僧人、尼姑及信眾講《大般涅槃經》一部。最後一天,他又臨時加講《金光明最生王經》即《本生經》一部。他說道,在無量劫前,在遙遠的印度境內,一個年輕的國王摩訶羅陀的幼子摩訶薩陀在山崖下看到一群嗷嗷待哺的幼虎和一隻骨瘦如柴的母虎。太子知道,一旦母虎死去,那一群幼虎將會相繼死去。於是,太子生起大悲之心,舍身跳下山崖,以自己的肉體去喂養那隻饑餓的母虎……

武帝講到這裏,竟被太子的舍身感動得哭了。講經結束,武帝當眾作出決定,他要舍身同泰寺,做一個任人勞役的苦行僧。武帝的決定讓在場的太子、大臣以及一萬多信眾感動得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