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菩薩皇帝(2 / 2)

梁武帝的《斷酒肉文》發布之後,中國的僧尼們從此便將斷滅酒肉作為行持的根本之戒,中國的寺廟中也開始有了素食的戒行。

這一年三月,僧佑等僧人向武帝提交一份議案,請求在建康周圍禁止一切捕殺漁獵,以保護各類動物。這是一件大事,梁武帝蕭衍不敢擅自施行,於是將這份議案提交內閣討論,包括徐勉、周舍以及朱異等大臣對這件提案表示讚同,然而卻遭到另一些大臣的強烈反對。反對者的理由是,漁獵,皆為民生之一種,如果禁止一切漁獵,漁人將何以生存?獵人將何以為生?

武帝認為這些大臣們的意見頗有道理,於是對這份議案作了變通,今後一律不準用動物入藥,宗廟祭祀,一律不準以動物作為供品。梁武帝此項法令剛一公布,就在全國範圍內引起爭論。宗廟祭祀及供奉祖先,曆代均用牛羊作為供品,現在供奉和祭祀中除去這些,是對宗廟及祖宗的大不敬,也是與武帝一向所奉行的孝道相違背。麵對如此激烈的批評,梁武帝蕭衍似乎有些招架不住了,他向幾位近臣征求變通的意見。中書舍人朱異畢竟頭腦靈活,他向武帝提議,可以用麵形動物代替之。武帝先是覺得此法可行,但僧佑等人決不妥協,認為還是違背了佛教中的戒律,即“意殺”。於是,武帝不顧全國的反對,堅決發布命令,杜絕宗廟祭祀及供奉祖先活動中的動物及一切麵形動物作為供品。

過了幾天,梁武帝發布詔書:自即日起,一切布帛刺繡,不準出現神仙、飛鳥、走獸等形狀。因為那些布帛是有可能被裁剪的,那些形象的神仙、飛鳥及走獸在裁剪過程中一定會受到剪刀的傷害。

四月初八,佛教中釋迦牟尼聖誕。蕭衍在光宅寺舉行完太子佛浴佛大禮,立即宣布全國大赦,提前釋放各類人犯兩千餘人,並撥出一億錢,命司農卿張文休專門在集市購買鳥及龜魚之類舉行放生。

《斷酒肉文》發布之後的天監十八年(公元519)六月,梁武帝蕭衍於華林園重雲殿受慧超而親受菩薩戒,法名“冠達”。從此,他有了一個新的名號,人稱“皇帝菩薩”。至此,梁武帝蕭衍開始認為,他可以擔當一名管理寺廟、約束僧尼的白衣僧正了。

武帝希望擔當白衣僧正的想法首先受到僧人智藏的反對。這個叫智藏的僧人是誰,他怎麼會有如此膽量公然對抗一國之君的這一決定?

當年最受蕭衍喜愛的僧人寶誌死後,就葬在建康附近鍾山獨龍阜上。為了紀念這位神異的僧人,蕭衍在獨龍山寶誌墓旁建立一座龐大的寺廟開善寺,當時駐持該寺的僧人就是智藏。智藏出身貴族,屬於吳興高門,出家後,智藏在佛法上極有造詣,逐漸取得京城名僧的地位。梁武帝蕭衍也將對寶誌的懷念之情轉移到智藏的身上,當年寶誌可以不經請奏,隨時出入於東宮太極殿,甚至可以隨便地坐到皇帝的龍位上。現在,智藏竟也獲得同樣的權利。

六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日,梁武帝蕭衍於華林園召集僧尼大眾一千多人,討論白衣僧正一事。對於梁武帝蕭衍自任白衣僧正,並製定相關法律,約束僧尼行為的請求,在場人無一表態。既無一表態,武帝便以為通過,然而場內突然一聲吼叫:“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在場人無不驚得目瞪口呆。武帝抬頭看去,那吼叫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寵愛的開善寺僧人智藏。

武帝很快從震驚中鎮定下來,說:“當前僧尼多不讀佛教經典,因此也不守戒律,而當今統理僧尼的僧正同樣不理解佛教的戒律,如此現狀,又何以統理全國僧尼?因此,朕不得不親自擔任僧正,統理佛法,依照佛法來製定律條以約束僧尼,有何不可?”

智藏說:“既然說到佛法戒律,請問戒律中有哪一條說在家的白衣可以擔任僧正來統理僧尼的?”

武帝便搬出《仁王般若經》,其中即有“國王大臣等俗人為統理僧尼,可以設立僧官,製定法律,約束僧尼”一說。但智藏卻強調說,《仁王般若經》是一部偽經。

武帝又說,浩浩經藏,是曆代佛典翻譯者為佛教能在中國社會的生存,才不得不采取的變通體例。你能說三藏十二部,哪部是當初釋迦牟尼所說,哪句話是後人的偽造嗎?當然不能。

智藏當場征求僧尼的意見:“有誰同意皇帝陛下為白衣僧正,並重新製定法律來約束僧尼行為的?”既然有智藏帶頭,在場的僧尼就不再顧忌,於是紛紛發表意見,歸結為一句話:根據佛教的戒律,不論國王還是大臣,隻要是未出家的白衣,就無權擔任僧正,無權重新製定法律約束僧尼的行為。

直到這時,武帝這才意識到,僧尼,已成為這個國家不可抗拒的潮流。他也這才意識到,郭祖深的上書是何等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