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上)(2 / 3)

書中交待,明朝宮內太監稱為內宦,機構龐大,共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等二十四衙門,打頭兒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司禮監,而掌印太監又是司禮監的老大,因此也是太監的大總管,地位顯赫,素有“內相”之稱。掌印太監其後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秉筆太監一般提督東廠(西廠於正德年間裁撤),其後又有隨堂太監若幹名,內宦二十四衙門的太監總數,盛時達數萬人之多。嘉靖皇帝登基後,吸取正德年間大太監劉瑾禍亂的教訓,一直壓製宦官勢力,但太監畢竟是皇上身邊朝夕相伴的近人,朝中百官還是對其禮讓三分。就說這周公公,眼下雖然還是裕王府內的主事太監,但有朝一日太子位登九五,這周伯韜可便是那司禮監掌印大太監的不二人選!

孔寄塵一看這架式,趕忙上前施禮謝罪:“不知周公公駕臨敝府,有失遠迎,望請恕罪!”言罷帶著佩麗古蒂、朱釵、翠袖一幹人等跪倒在地,等著周公公宣讀太子手諭。

周伯韜聞聽並不搭話,卻轉身坐在堂內的太師椅上,咕嚕咕嚕一口氣喝幹一盅茶水,伸手抹去嘴角的餘滴,皺了皺眉,垂下眼瞼思慮了一會兒,牽藤扯蔓數蘿卜下窖,把與孔寄塵交往的陳年舊事說了一大堆。

說罷清咳一聲,起身半蹲在孔寄塵身側,壓低聲音耳語道:“皇上雖然垂拱九重,深居大內,二十年來久不臨朝,但天下大事卻了如指掌。今太子親書“黃綾密令”與你,未防機密泄露,還是衍聖公自己看看吧!”

說罷起身,將手中錦盒端放在桌案上,頭也不回地邁出廳堂,衝院中喊了一聲:“回宮!”隨著又一陣腳步雜亂之聲過後,廳前院內複歸於寂靜。

孔寄塵素知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整日裏齋醮扶乩、練道修玄,篤信“二龍不見”之說,從不與太子相見,那裕王朱載垕太子做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從不敢與朝野之人往來過密。

想到這裏,孔寄塵也不與那周公公道別,捧起桌上的錦盒徑回臥房去了。待鎖閉門窗打開錦盒展卷一看,但見黃綾手諭上密密麻麻寫道:

“前日與卿長談,深感受益良多,縱觀華夏之史,未有遇海上強敵如今日之盛也!今接探報,倭酋汪直,並千尋真黛、左藤蕃嘉,沿江西進,欲赴蜀中碧峰峽交易《青蓮秘譜》。四川總兵王三衛已布下重兵擒賊。然倭寇狡黠,煩卿即刻動身,深入蜀中倭巢,虛與委蛇,伺機與王三衛裏應外合,全殲倭寇於蒙頂山下!卿世居江南,門生廣布,當網羅民間忠義豪傑之士,與官軍兩相呼應,平倭蕩寇,則大計可成矣!”

手諭最後,還附有倭酋汪直、千尋真黛、左藤蕃嘉三人的畫影圖形。

孔寄塵深蒙太子信靠,見字如麵,不敢怠慢,趕忙安排應對之策。因接直浙總督府邸報,近期沿海倭亂日熾,多股倭寇大有由浙東躥襲至浙西之勢,故此留下朱釵、翠袖二位夫人率領眾家丁看護孔府宅院並與衢州知府往來照應。孔寄塵帶著佩麗古蒂,又挑選十名輕功上乘的家丁教頭,徑往蜀中碧峰峽而去。這才在飛雲渚邂遇大師兄鄭震宇。

書接前文,話說孔寄塵並十名家丁教頭此時已從那飛雲渚四周圍攏過來,知是同門師兄妹在此邂逅,有情人終得聚首,具是跟著歡喜不已。佩麗古蒂揾了揾腮邊的淚水,引著鄭震宇與衍聖公一行一一見禮。

此刻子時已過,夜空之上,月如銀鉤,勾畫出幾點寒星。

孔府一行具是江浙兒女,翻浪弄潮,善識水性,天山兄妹二人又有兩匹西域良駒相助,眾人不消半個時辰便出了溶洞,頓覺眼界一變——好一片開闊地界!

孔寄塵居中,鄭震宇牽著映雪獅子驄居左、佩麗古蒂挈著赤焰紫龍駒居右,三人並排走在前麵,十名孔府家丁教頭緊隨其後。那兩匹西域寶馬分別日久,也不時地甩開韁轡羈絆,親昵地在山野間撒歡兒嘻戲。眾人不顧衣袍盡被江水打濕,剽疾前行,行不一會兒便來到碧峰峽前。

但見峽道入口處設有一座城樓,城樓下亮著兩盞大燈籠,暗夜之中格外搶眼。樓高不過五丈,但樓前開鑿出寬二十丈深十丈的坑道,橫護峽口,下麵滿布尖刺,須靠吊橋通行,確有一夫當關,萬夫難度之勢。

在峽口城樓背後地勢極高之處,建有一座宏偉的城堡,背倚陡峭如壁的萬丈懸崖,前臨蜿蜒如帶的青衣江,使人更是歎為壯觀。

此時,於城樓垛口處巡夜的青衣門番子早已看到一排人馬剽疾而來,但聞為首的巡夜番子高聲斷喝:“什麼人,膽敢夜闖碧峰峽?!”

鄭震宇氣沉丹田,朗聲回道:“有灌縣公文和胡宗憲大人書信在此,我以箭射與你,煩請通報傅幫主,落吊橋放行!”說罷,身旁一名教頭張弓搭箭,隻聽“嗖”的一聲,將公文書信牢牢釘在城樓哨塔的楹柱上,鐸鐸作響。

巡夜番子拔下箭簇,揣好公文書信,一溜小跑進了城樓裏頭。過了一會兒,隻見四名勁裝赤膊的彪形大漢從裏麵走了出來,隨著幾聲吆喝,一齊搖動一部轆轤絞車,隻聽“嘎吱”聲響,但見那吊橋從閘樓上緩緩落下。

待吊橋落穩,一群青衣門番子從城門內湧了出來,手持刀槍站立兩廂。衍聖公一行上了吊橋進入碧峰峽內,但見峽道遠處這座城堡依山勢而建,殿閣亭台,氣象肅森,背靠蒙頂山主峰上清峰,秀出群山之上,雄視整個成都平原。整座城堡除正殿、偏殿以一種近乎大理石的質料所建之外,其餘都是木構建築。通往城堡的唯一途徑是一條直通峽道入口的大石橋,下臨黑蜮蜮的無底絕澗,橋麵寬敞可容四馬並馳,鬼斧神功,氣勢磅礴,當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