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要票房還是名譽 (2)(3 / 3)

最後張藝謀給利智一封信,請她放行李連傑,並希望她能勸李連傑出山,拍一部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電影。又給李連傑一封信,闡述了自己對武俠的認識,希望拍這樣一部武俠電影,既重“武”又重“俠”,既能在動作和畫麵上有非常出色的部分,又能通過一種很通俗的角度去向觀眾傳遞什麼是俠,真正的高手、英雄和俠都是胸懷天下的人,希望能共同打造一部為信念、為理想、為做人的境界和格調去打的武俠戲。

張藝謀的此舉果然奏效,一番言論一下子擊中李連傑的命門,於是李連傑進入《英雄》劇組,以一億元的片酬“友情”接演無名,不負眾望的是《英雄》在全國以及全球大獲全勝,第一次使中國電影在北美市場戰勝了好萊塢大片,連續兩周成為北美的票房冠軍,但李連傑的片酬用去了整個影片成本的1/3。對此,張藝謀說:“李連傑體諒劇組後期經費的艱辛,主動提出少要2000萬元,隻拿了1億元的酬勞,比起好萊塢片酬少了好幾千萬。”

2002年李連傑接拍《龍潭虎穴》(又名《從搖籃到墳墓》、《致命搖籃》)。在拍片的過程中,李連傑發現西方對中國的武術有著一定的誤解,認為武術就是功夫,一看到中國人就是“中國功夫,打打打打。”在西方人的觀點中認為武術就是單純的拳腳與刀劍上的打鬥,沒有意識到功夫和武術之間的差別。更有老外嘲笑中國的太極。這時的李連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拍攝一部關於中國武術的電影,並和導演呂克·貝鬆之間達成了共識,當時的西方電影已經開始采用影片中真實的打鬥,展現人物的硬底子功夫,就這樣在2004年,李連傑拍攝了《狼犬丹尼》。

在影片中李連傑隱晦地展示著功夫和武術之間的差別,功夫隻是單純的打打殺殺,而武術有著思想,武術帶有一定的禪道,有著和平美好,有種鋤強扶弱,匡扶正義的俠義精神,但依然有著血腥和極度暴力的場麵,這似乎和影片的主題有點相悖了。如果武術講究一種大愛,最厲害的功夫是微笑,那還要用拳頭去討回正義嗎?

在之後,2005年拍攝的影片《霍元甲》,李連傑為投資方之一,他更是全力地展示中國功夫的淵源和功夫的真諦。武者是一個智者,並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武術不僅僅是強身健體,它更是一種民族豪情、血肉親情、朋友之情及美滿愛情。

李連傑說:“《霍元甲》裏麵的思想、力度完全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東西。我一直不想給外國人一個印象,中國人就會打,李小龍會打,成龍會打,李連傑會打,楊紫瓊會打,反正走出來的中國演員就是會打架,除了打以外沒有更深的東西。其實我們幾千年來除了打之外,還有更深的文化,比如武這個字,就是止戈,已經有了反戰的意味和更大的東方的智慧情懷。武術不是以暴製暴,而應該是以德服人。《霍元甲》中蘊涵著對中國武術和武學精神的終極闡釋。有人認為《霍元甲》言語多過打鬥,沒以往刺激,說教多了。這我理解,但我就是這樣說,還是有人不懂我說什麼呢。”